这是三十五年前《南行日记》中的第四部分《回程路上游峨眉和乐山》 《峨眉山道之一》 油画<br><br><b>石林一日</b>(1987年10月31日)<br><br> 一个通宵的夜班车到昆明已是5点多。天还不亮,这时候显得特别冷。衣着单薄,冻得直打哆嗦。后来找到一个通宵开着的饭馆,但是早点还没开始,只能干坐,挨到七点多才住进旅馆。 稍作休整,趁着在昆明逗留一天等车的时间,安排了去路南石林。车站门口就有出租车等候。行车3个小时,行程126公里才到石林区。<br><br> 进入石林区不得不使人惊叹!奇峰处处目不暇接,怪石林立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石屏风”拔地而起,“千钧一发”危岩欲坠;剑峰池石间有水,水里有石。还有的如兽如禽,如人如物,妙趣横生。石林是阿诗玛的故乡,传说中的阿诗玛的故事就源于这里,一块巨石形象的似阿诗玛身背箩筐,屹立玉鸟池畔。<br><br> 《石林速写之一》 <br><br><br><br> 石林间的小路忽隐忽现,循着石阶忽而进入幽谷忽而又豁然开朗,忽而导入石窟之间似乎无路可走却有刚刚仅能容得下一人侧身跻入。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宫仙境。人在石林中边走边看,不时地惊叹,体味,遐想,这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美的享受! <br><br> 目不暇接的游览竟顾不上画画,得空只画了几幅钢笔速写聊做记录。<br><br> 《石林速写之二》<br><br><b>从昆明到峨眉</b>(1987年11月1日、2日<b>)<br></b><br> 11时30分乘上94次特快按计划,在北归的途中顺便去峨眉山、乐山。<br><br> 在列车上看了些书报,反复回忆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联想着绘画的思路构图,辗转反侧,几乎一夜未眠。到达峨眉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六点二十分了。<br><br> 下了车就坐上公共汽车到了峨眉山下,这时天还不十分亮。天气阴沉沉的,这里似乎刚下过雨。路面很滑,换乘的“小面包”小心翼翼的前行上山,刚走了一半路就滑进了路旁的水沟。幸亏是靠山的一边。车上不得也下不得,司机想了好多法子仍不能上来,僵持了好大一会儿,我们只好决定弃车步行攀山。听说到山顶路途还远,走没多久,又搭乘上另一辆车,这时下起雪来了。一时鹅毛大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几天前我们刚从西双版纳的热笼中出来,一下子要接受风雪的严寒,身体真不能适应。所带衣物全部加上也无济于事,冻得直打冷战。作为北方人难道寒冷的考验还少吗?雪也罢冷也罢,只能向前,向前!我们一边说笑一边互相鼓着劲。到了雷洞坪,吃碗热面,暖和了一些。 <p class="ql-block">《峨眉初雪》 中国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峨眉金顶还有15里路。我们开始沿着石阶徒步攀登。雪停了,但一时还不能晴。看远山近路,山头、林木、路径全白了。也许,这倒是一个有趣的机遇吧?难得来观赏拍摄峨眉雪景,真是别有一番情趣!</p> 《峨眉金顶的松树》钢笔速写<br><br> 走路时不觉得怎样,一停下来画上几分钟速写就觉得冻得难以忍耐,画了两幅也只能是草草的记录了。<br><br> 金顶当是峨眉上的最高峰。天气太冷,不能久留。下山路上,为了安全,紧跟着几个当地常走山路的“棒棒客”,一口气赶了三十里路,天檫黑时投宿洗象池。<br><br> 太累了! 《峨眉山道之二》 油画<br><br><b> 峨眉山上</b> 从洗象池到清音阁(1987年11月3日)<br><br> 从洗象池出发,下钻天坡,过九岭岗,经遇仙寺,到仙峰寺吃过午饭又沿九十九道拐,路洪椿坪,出一线天,驻清音阁。<br><br> 这个季节峨眉山上游人很少,走在山道上,除了风声,鸟叫声就是脚下踩踏的落叶声,没有人声,没有喧嚣,山林间静极了!<br><br> 我们沿着山路走走停停,走,赶路,边走边欣赏美景,搜寻可入画或拍照目标;停,既是工作也是休息,边画画边歇腿。为了在天黑前赶到预定目的地,路要赶,画画时间也不能长。画画也就是速记了,比较完整点的景就拍照下来。<br><br> 一路上,不时有过路抬滑竿的老乡打问:“要不要坐滑竿?”我们总是微笑着摇头拒绝,有时也会打趣地说:“我们坐不得滑竿吆。”实在是,坐上滑竿当然很轻松,免了腿脚的劳累和疼痛。那也只有一路浏览风光的份儿了。要想随时停下来画画、拍照就不方便了。一定要徒步走完全部下山的路,沿峨眉山道边走边画,边游览边拍照,这是我们早约定好的。 《峨眉山道之三》 油画<br><br> 很长时间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了,而且是山路,又是下山的路。人们常说,“高山陡洼,好上难下”。上山只出汗,下山可直墩小腿!加上前日的疲劳,走着走着,小腿肚子就不听使唤了。不停地走着还可以,停一会儿再走腿脚就很不好受。在洪椿坪,我为了画一幅完整点的速写,多用了些时间,没想到站的时间长了,一挪步竟不会走路了!小腿肚子生疼,双腿难迈。要赶到清音阁还有30里路呢。揉揉两腿忍着痛坚持勉强而行,仍然边走边画,只是走的速度慢了许多。挨到清音阁,一步也走不动了,天也将黑。驻足休息,洗洗脸,搽搽腿好像好了点。 《洪椿坪》 钢笔速写<br><br> 途中,有人在石板路上写着“买罪受”三个字。看来,此人本想出来游山玩水,可吃不了这份苦。还有:“你还来吗?”“不来”。既想游玩又怕走路,天下哪有这等好事?我们看了哈哈一笑!是,我们就是来受这份罪的。不行万里路,哪来的好画呢?没有体力和精神的磨练,没有赏心悦目的大自然的给予和陶冶,怎能体味和升华艺术的本真!乐山,乐水,亲近自然,就是我们的乐趣。观气势磅礴的群山,心旷神怡:看潺潺清泉流水,心静目清。一切烦恼都涤荡得干干净净。画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大自然的美早让人陶醉了,疲劳,疼痛也忘得干干净净。<br><br> 更有趣的是,路遇一群猴子,跑来向我们要吃的。我给了牠们几块饼干,牠们就不再缠着了。听山里人说,群猴经常拦路向游人要吃的,弄不好不得脱身,还会抢东西呢。就有把游人的照相机抢去事。大概说的有些玄乎吧,我将信将疑。行路间,一组抬滑竿的人从后面走过来,坐在滑竿上的中年妇女一副声色惊慌的样子说,她的包刚才被猴子抢去了,并警告大家要小心。也许这里的猴子真让人怕,我们路遇四位从阿坝来的藏女,她们缓缓而行,就因为特别怕遇见猴子,邀我们同行以便壮胆。恰好在走完九十九道拐后碰到一群猴子。我们有效的也是友好的同这些山里的主角和平交往,没有发生冲突。给猴子们分完饼干就拜拜了。当然,还要拍拍手做一个再没有食物了的动作,猴子们才会甘心离去。那个领头的老猴也远远儿止步了。有两个顽皮的小猴子卷曲在树杈上,悠闲地随风涤荡,显得十分可爱。在山里与野生猴子的接触更使人的心灵得了一次净化。 <p class="ql-block"> 在一线天画速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走走停停,边走边画,走的路多,画画的时间少。70多里路走了一整天,画了十多幅速写。</p> 《速写2幅.清音阁住处和神水阁外》<br><br><b>从峨眉到乐山</b>(1987年11月4日)<br><br> 清音阁-中峰寺-神水阁-纯阳殿-雷音寺-伏虎寺-报国寺,下山后转乐山市。<br><br> 趁着吃早饭的时间在清音阁住地画了一张速写。出发后途径神水阁画《神水阁外》。然后就是一个上午的匆匆赶路。途径的一些寺院就不及拜厄了。按计划去乐山,乐山大佛一定要参观瞻仰的。原打算还要绕道重庆,屈指算来还需一周时间,这样,待赶回家一定会超过预定的一个月时间。只好决定取消重庆之行。<br><br><br>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观瞻乐山大佛</b>(1987年11月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早就被服务员叫醒:“有去大佛寺的车!”这样又开始了一天忙碌的旅游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目标只有一个,观瞻乐山大佛。车到目的地后直奔山上。要看大佛,先体验大佛旁的凌云栈道和唐时的九曲栈道。这样,可以近距离看到大佛,观赏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只觉得佛大无比!不知当年修凿时是如何把握大佛的整体比例的?千年前的工匠造诣之高深令人惊叹!据载,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成于德宗贞元19年,历时90载。大佛通高71米。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真是仰之弥高。看到大脚,仅一只脚的脚背宽八、九米,据说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佛脚下就是江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于此。乘上船到江心去才能看清大佛的全貌。大佛靠山面水,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真是“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p> 《三江口.乐山大佛》 《三江口.乐山大佛右》 《三江口.乐山大佛左》<br><br> 为了画速写,我两乘船跳上三江口中裸露出的沙滩上,在那里逗留了3个小时。从大佛开始,一幅接一幅的画速写,就地转了360度画了一整圈。不觉为时已晚,差点误了末班船。 《三江口.乐山大佛左2》<br><br><b>返回成都</b>(1987年11月6日) <br><br> 从乐山返回峨眉,乘坐长途汽车到成都。南行已近一个月来“马不停蹄”日夜奔波,够辛苦的了,也该真正踏上归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