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12日写 2019年11月17日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环抱家乡的群山之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座小山——炮台山。</p><p class="ql-block">山名炮台,是因为在它的最高处有座清朝时的炮台。炮已全无,只留下几截三合土夯筑的残垣断壁。(修改注:后来炮台已修复。)炮台山由两条相互垂直的山脊构成,一高一矮,高者南北走向,低者东西走向(也有人称东西走向这一条为“望云山”),两条山脊被一条小路串联着。炮台就筑在高脊的最南端。</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炮台山,因为它近、它小,容易攀登,从位于市中心的家里出来,去程只需半个多小时;我喜欢炮台山,因为它静、它美,几十年前,它还是座秃山,从那时绿化至我和孩子登山尚未对游人正式开放,前后坡的各种树木都在长大,从鸟语花香的春天到叶黄果成的秋天,都很少人声的喧扰;我喜欢炮台山,更因为还在我小的时候,就听邻家大哥哥告诉我,在炮台山上有水晶石,水晶石是很令人渴望的啊。</p><p class="ql-block">然而,我小时候没有去过炮台山,尽管我多次憧憬过炮台山,多次憧憬过水晶石。</p><p class="ql-block">1987年,我女儿12岁,儿子9岁。盛夏的一天,我第一次领着两个孩子前往炮台山。“水晶石是自然书上印的那样吗?”儿子在路上就迫不及待地问我。“是的,天然水晶石是透明的,有白色的、茶色的,一般是普通矿石状,最好看的是六棱状,用它可以划破玻璃呢!”“爸爸你见过水晶石吗?”“我没去过炮台山,当然没见过啦!我也是在书上看到的。”听我这样回答之后,两个孩子都没有失望,反而步伐都加快了。</p><p class="ql-block">可是刚刚到了连接山脊的小路,孩子们似乎就忘记了水晶石。儿子被蚂蚱、蜻蜓、蝴蝶、盖盖虫、蚂蚁们吸引住了;女儿则一边采摘着蓝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粉红色的野花,一边哼唱着。抢先登上东西山脊的儿子直呼着我和女儿的名字喊“加油”,挑起了父女二人的一场爬山比赛,我们并列第一。当我和女儿登上南北山脊一边欣赏山下家乡的景象,一边谈论炮台的历史的时候,儿子则顺着山脊的小道追蜻蜓去了。他手中拿着一根树枝跳着绷着地抽打在他头上飞翔的“大黄毛”,有时他又扔下树枝悄悄地去逮那落在草尖上的“红辣椒”,弓着腰,探着头,一只手在前,一只手在后,充满稚气的大眼睛满是专注的神情。可是他运气不佳,手法不高,在我们追上他的时候,竟然一只蜻蜓也没捉到。他不气馁,索性脱下布衫,用布衫向天上抽去,终于抽落了一只大黄毛。太可惜啦,用力太猛,那只大黄毛已经被抽死了。天性善良的女儿十分惋惜大黄毛的死去,她提议在炮台下的南坡一株花树下,给大黄毛修一座坟墓。儿子用小棍挖了一个小坑,坑底铺上一片大树叶,我们用手捧来干净的黄沙土盖在了大黄毛身上另一片树叶上,女儿还把采来的野花献给了它。淘气的儿子没等我们从“哀思”中解脱出来,就转移了阵地。一会儿,他高声叫着“爸爸,姐姐,快来看呀!”原来他在草丛中发现了蜗牛。一只、两只、三只……不到十几分钟,我们就捉到了十来只。毕竟蜗牛比蜻蜓好抓多了,只要发现,就一定不会让它跑掉。</p><p class="ql-block">在太阳偏西的时候,女儿捧着一大束鲜活漂亮的野花,儿子拎着用手帕包着的蜗牛和金色的盖盖虫,从炮台上下来,若不是我再三催促,他们还不想回家。可是,儿子好像没有听见我的催促,他突然想起了水晶石,女儿和我也想找到。在下山的路上,我们三人都全神贯注地找寻起来。裸露的石块边,风化的碎石堆,沟里的黄沙里,我们都没有放过,或看,或敲,或挖,但连水晶石的影子也没看到。</p><p class="ql-block">从那一次开始,连着四年,年年我都要孩子们一起去炮台山,多则三次,少则一次。虽然我们一直未发现炮台山上的天然水晶石,但是山上留下了孩子们无尽的欢声笑语和天真的童趣,培养了他们对淳朴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我在那里也体会到了一种珍贵的感受。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炮台山上玩乐的时候,我觉得我也回到了少年时代,一切成年人的荣辱烦恼,就像城市的喧嚣一样,离得远远的。这里的绿草树木,恬静的空气和自由的生物和谐地映衬着我和孩子们的天伦之乐。这返璞归真的感受不就是炮台山上的水晶石吗?</p><p class="ql-block">我清楚地记得我带着孩子们最后一次一起上炮台山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那是1991年女儿中考的前一天。这次登山主要是让女儿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那是个阴天,家里其他人都不赞成我领着孩子上山,但我还是请假回家坚持带他们来了。当我们来到最高处的炮台时,就下起了毛毛细雨。毛毛细雨滋润着空气更加清甜,也使山上的景致更加迷人。可是毛毛雨越下越大,竟然变成了倾盆大雨,山顶上寻不到避雨之处,我们带了伞,但只带了一把不大的小伞,还是奶奶硬让孙女带的。雨滴落在山坡上很快汇成湍急的小溪,小路变得很湿滑。没有办法,我们三人只好蹲在小道旁的一小块平坦草地上,儿子在中间,我和女儿在两旁,紧紧依偎在那把小伞下。我和女儿各有半边身子被雨淋着,风吹来,感到冷。可是,这丝毫没有减少我们的兴致,反而让孩子们很激动,得到了在家中在学校难以得到的体会。大雨中蹲在市郊的山上眺望远方,烟雨蒙蒙中的城市和山景更像一幅水墨山水图画,难以看到啊,一生都难以看到。而山上的风声、雨声、间或一阵从远方传来的雷声,更难以听到啊,一生都难以听到。我想,当孩子们长到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上炮台山的许多情景可以记不清了,但这场大雨他们是一生也忘不了的——孩子啊,人生不可能总是晴朗,也有风雨和阴暗,做好准备吧,经风雨见世面才得更完美的成长成熟。</p><p class="ql-block">突然,儿子从伞下钻了出去,不顾一切地奔向小道那边的一个小水沟。“爸爸!姐姐!快来看啊!”啊!水晶石!在雨水冲刷下那么显眼地躺在水沟的边沿。当儿子把水晶石送到我们眼前时,我们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虽然不是六棱状,但外形也是比较整齐的长方体状。儿子用双手捧着它,接受雨水的洗礼。它玲珑剔透,晶莹洁净。女儿说,“快包好,拿回家去爷爷奶奶和妈妈也一定喜欢的!”</p><p class="ql-block">那以后,女儿考上吉林一中,课程紧了,她也大了,我不能再领她来到那僻静的小山上。儿子呢?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他自觉长大了吧,再不愿和我一起上街、游玩了,当然也包括上炮台山。据说,他是多次继续上炮台山的,同行者是他的同学好友。淘小子们在炮台的残壁上刻下的“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字,现在还可以辨认出来。</p><p class="ql-block">我呢,仍然喜欢炮台山,喜欢和我的大朋友们共游炮台山。我仍然没有丢掉在炮台山上寻找什么的习惯。我寻找的不单单是天然的水晶石,更是那心中的水晶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