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积极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深入进行“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提升“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效,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临港区于2022年11月23日在蔄山中学举行地理公开课的教研活动。蔄山中学地理老师李苗苗执教《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公开课,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临港区教研中心副主任鞠主任及所有地理教师参加。</h3> <h3> 李老师这节课构思新颖,大胆尝试跨学科教学,和历史学科相结合。通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会师吴起镇进行导入,询问学生吴起镇位于哪个地形区,引出黄土高原,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探索在后有追兵,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会师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黄土高原的积极性。<br> 通过回顾北方地区主要包括的地形区,让学生理解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与地位,初步树立大单元概念。接着,梳理区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h3> <h3> 本节课通过“高原之域”、“高原之渊”、“高原之禀”、“高原之殇”、“高原之情”五大环节展开,每一环节之间联系紧密,层层递进。整堂课,李老师大量运用视频,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风成说”、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高原之殇”环节,李老师精心准备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实验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理解地形、降水、土质、植被等自然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在“高原之情”环节,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针对原因,对症治理,便于学生理解水土保持的措施。最后,播放视频,让学生思考通过治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进行课堂升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地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h3> <h3> 课堂的最后,李老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br> 整堂课,李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h3> <h3> 最后,所有地理教师在鞠主任的主持下进行评课,各地理教师针对本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中肯的建议。优点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缺点也让每一位教师引以为戒,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