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临涧镇中心校组织开展英语学科“学课标、讲课标”线上基本功比赛,青年教师线上竞技,分享了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为全镇英语学科教师学课标、用课标、讲课标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模板。<br><h3>用课堂的思维,围绕“<font color="#ED2308"><b>what、why、how</b></font>”三个基本问题思考教师学课标的真正意义。</h3> 一、WHAT(目标) 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为What的问题。<br>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检验英语教师新课标学习成果。正如活动伊始,英语教研员张磊介绍的那样,自新课标发布以来,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多次参加新课标的培训和学习活动,结合实际工作积累总结课标学习成果,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高涨,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契合点和融合度,摸索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规律,形成了具有可持续、多元健康的英语课堂教学范式。 我们为什么要把英语学科作为主科来教?这是由英语课程性质决定的。<br>“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br>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br><div align="right"><h5>——选自《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h5></div>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是相通的。英语课程体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所以,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肩负的责任和语文教师同样重要。<br>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堂,课堂改革离不开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需要“标准”引领。 二、WHY(意义)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学习课程标准,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首先,要正确理解新课标的地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衔接性。简单来讲,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怎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还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其次,要正确理解英语课程目标。是由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决定的,围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架构英语课堂,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最终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p><p class="ql-block">第三,要正确理解课程内容。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其中,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p><p class="ql-block">第四,要正确看待课堂现状。当前阶段,我们的英语课堂还存在着诸如教师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少、课堂流程不清晰、全英教学难以实现等系列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乡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由此,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当前提升课堂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p><p class="ql-block">只有先正确理解“为什么学”,回归课堂才能清晰地认识课程。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和教材对话,作为一个真正的师者和学生对话,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和课程对话。</p> 三、HOW(方法) 如果从新课标学习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路径是相同的,即学习、课堂、研究、反思。<br>新课标发布后,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反复深入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可以称之为有效学习,以此促进自身学习和提升。 高成宏老师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新课标理念,借助具体课例分析了英语课堂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特定情景,同时就提升核心素养给出了具体建议,《一直在路上》,所有小学英语教师心之所向。<br>朱庆云老师围绕“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回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研究,不仅要回归教材,分析学情,还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通过多种路径开发特色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英语课堂?从“感兴趣”开始……<br>李慧老师选取“教学提示”小切口,详细阐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提示层级要求,从“预备级”到三级目标,像“零起点”一样,让很多非专业教师明白了英语学科教学提示方面的起点目标,形成连续性、顺序性和进阶性意识。同时,针对各级不同的目标,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使听众清晰地把握“教学提示”内容和要求。<br>贾欣欣老师提出了信息差的概念,客观指出了学生缺乏语言交流欲望、机械语言输出、缺乏语言交际训练等问题,将信息差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采用Guessing的形式,创设学习情景,贯穿单词、句型和课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和活力,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枯燥、无趣的英语课堂。<br>杨明升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全镇唯一的研究生,他对英语课堂的理解、对教材的解读都散发着特别的魅力。他借助具体的案例全面详细地解读了语篇的编排结构。“如果教师研读不够深入,就像把各种美味的食材一锅炖,学生是吃不下去,也无法体会食物美味的,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张磊老师的评价已经非常具体和形象了。<br>郝俊博老师也对课标中语篇研读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从课标中来,到课堂中去,借用课例强化语篇研读的要诀。既要关注“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聚焦“为什么写”“为什么说”,同时要紧盯“是怎样写的”“如何组织的”,从而完整地架构语篇教学结构。<br>孙令强老师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目标为课题,深入研究英语课程标准中学科育人价值,立足课堂发展培养学生能力,英语课堂也需关注育人功能,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活动,让英语更加富有生命力,富有生机。<br>孙萍萍老师则重点关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层面,围绕小学英语课堂实际情况,建构多元、立体、多样性方式和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拓展“教”与“学”、“教”与“评”“学”与“评”相互关联的有效途径,树立“教-学-评”整体观念,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作用,直至深度融合。 随后的答辩环节中,各位都能结合新课标及时给出正确的答案,做到思维敏捷、条理清楚,逻辑缜密。八位老师的发言相当精彩,他们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习”课程标准,关键还能做到立足课堂进行思考和反思,其中,不少老师在阐述中就指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是值得赞扬的。我们希望这次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新起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系统地展开教学研究,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班本课题和学校课题,真正实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 同时,要结合实际,时刻保持课堂清晰的头脑,扎根课堂。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不只是一句口号,在英语课堂上也是值得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毕竟“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思想已经根植于心。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树牢大单元教学意识,从整体上规划布局教学内容,“以终为始”是一种智慧。 要深入开展语篇研究,读懂语篇背后的含义,站在编者的角度思考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语篇教学篇篇精彩。 秉承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教学,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更加需要一些活力,一些能够自觉带动学生加入的活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景和空间,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敢说、敢讲、敢交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课堂学习、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知识建构者。就像世界杯的主题音乐,音乐一响起来,人们就不自觉地联想到足球,加入其中、乐在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要尊重差异,关注学生,创设“教-学-评”整体育人体系,提供必要的教学评支架及时反馈、实时反馈,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还要善于做一个“智慧”型英语教师,为乡村小学课堂链接丰富学习资源与跨时空语言学习和使用机会,将“互联网+”融入课堂,为学生打开广阔的知识之门,引导他们“线上”探索丰富的世界,在走向世界的路上,广泛地使用语言,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课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是在长久的教学中实践、探索、反思、总结过程中领悟和运用的。正如林校长总结语:“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明确新课标的重要意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想要少走弯路就必须学深悟透,成就学生才能成就老师,期待各位在英语教学的道路上再上新台阶。”<br>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从来不缺少风景,或驻足欣赏、或坚毅前行,从“心”出发,心中有远方,仗剑走天涯,生命总会有更多的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