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双减”政策不断深化,对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教研员,更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远。疫情虽阻隔,但我们学习培训从未停歇。2022年11月24日,我们相聚云端,共同参与本次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教师发展变革在线论坛。本次活动从主旨报告到五个分论坛,涵盖了在线教育智能、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专业化等领域,将教师发展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密切结合。本次论坛扎根教学一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现实性与前瞻性。我们通过这样鲜明深刻的专题学习,广泛深入地交流研讨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背景下推动教师发展变革的关键问题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寻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途径。</p> <p class="ql-block">一、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教师发展变革在线论坛开幕式</p><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主任李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等为论坛致开幕词。他们指出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支撑性力量,是教育数字化战略得以落地、教育理念创新与教育模式深刻变革得以实现的核心与关键。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学校的首要发展战略,并以此支持与辐射全国教师工作的研究与发展,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p> <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致辞</p> <p class="ql-block">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主任李萍致辞</p> <p class="ql-block">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讲话</p> <p class="ql-block">二、主旨报告</p><p class="ql-block">1.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p><p class="ql-block">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副主任杨非详细介绍了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架构、功能、应用。也分享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以及在实践应用中取得的成效。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开发,解决资源服务问题,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模式,促进了数字化转型。</p> <p class="ql-block">2.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平台化、生态化、实践化</p><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为我们带来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的主题报告。祝教授从平台化、生态化、实践化等三个层面展示了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化转型、721学习法则专业发展的有效实践。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生态的教师721学习模式,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的重要创新成果。</p> <p class="ql-block">3.青海省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探索</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教育厅宋磊副厅长分享了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取得的积极成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基础教育阶段,充分利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教师队伍数字化稳步推进。青海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范本,为各地思考创新、数字化转型探索提供新的思路。</p> <p class="ql-block">三、五个分论场</p><p class="ql-block"> 分论坛一:成都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教育处张珩处长的《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搭建驱动系统——天府新区教师培养机制的思考与探索》讲座,分享了教育质量检测、教研发展检测、数字资源共享、教师发展档案袋四位一体精准匹配系统,系统设计教师培训知识,从内容、模式、测评、教研培一体化的校本研修的设计,深受启发。</p> <p class="ql-block"> 分论坛二: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研修协同提质行动》,主要围绕“读懂教师学习新需求”和“AI助力研修协同提质”两大方面内容展开,给我们提供了六种协同提质的实践范式,有很强的实操性。</p> <p class="ql-block"> 分论坛三:宋海英教授的《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重构县域教师培训机制》,针对县域教师培训面临的困难,提出破解的新思路,对县域教师实施学、练、测、管的研修培训机制。</p> <p class="ql-block"> 分论坛四:长春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赵越校长的《数字化助力研训方式创新》,赵校长的分享从基础、挑战、实践、思路四个核心词入手,告诉我们一切的举措落脚点都在于创新,只有开拓创新,才能引领教师在数字化的助力下主动提升。</p> <p class="ql-block"> 分论坛五:九位来自不同省域的专家领导聚焦教师培训和师范生培养,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来赋能教师的发展进行深入分享和交流,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p> <p class="ql-block"> 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教师发展变革在线论坛完美落幕,我们会以本次论坛为契机,集百家之长,坚守教师的初心,紧跟数字化的步伐,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能,为教师的数字化培训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研途有你展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云上研训促提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纵使前方多歧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吾辈亦当勇前往。</b></p> <p class="ql-block">第五组学员培训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培训,让教研员对自身角色定位有了全新认知,对教研员的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激发了教研员为实现角色胜任力不断提升的自觉。专家老师们给我们带来了不同板块的专业知识,内容丰富,主旨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研员们更全面地明了了自己的职责,更好助力提升本区域教学工作。建议以后的培训能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平衡学习和工作关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王丽娟</p><p class="ql-block">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作为一名教研员,要具备人性化的职业道德与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淘汰。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迭知识,保证自己知识库存的充足与新鲜,保证自己的教研工作与时代同步,感谢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讲座,进一步更新了我们的教研理念,深度理解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教师培训项目的四化管理与创新,认清了未来区域教研训的发展之路。——冯薇</p><p class="ql-block"> 这次云端培训,大咖们的前瞻性和实践性,从理论到实操,干货满满,收获多多,特别是焦建利老师的头脑风暴,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教研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区域教研中,我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创新教研培训形式,和老师们共同进步!——陈明珠</p><p class="ql-block"> 我们相聚云端,参与在线论坛,扎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发展数字化教育,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徐燕梅</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可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作为教研人必须把终身学习作为己任,才能在这高速变化的时代中生存、发展、成功。通过本次精彩纷呈的云端学习,我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和眼界。今后我会把所学的转换成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参加本次培训学习,更加坚定了我今后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身做起,树立终身学习志向,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为花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李家丽</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培养未来的人才,所以面向未来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本次培训聚焦教育数字化和教师的发展改革,有很多教师培训和发展前沿的理论、知识、技术、模式等让我开阔了眼界,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掌握适合未来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坚持发展的理念,在教研培训活动中与时俱进,加强教研培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质增效。——吕田利</p><p class="ql-block"> 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指引着我们探索智慧教育平台对于教师的研修的建设和应用,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师的研修提供了技术的资源。同时也对教师研修的模式和机制做了探索,也对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的也做了思考和实践,更为教育人去思考教师研修建设的新的动能和新的优势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案例。通过本次云端教研培训,使我受益良多,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刻学习。——梁卓锐</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研修,学习了专家们关于教研、培训的最新理论,获取了如元宇宙等新的学术观点。同时,立足自身岗位,反思平时培训工作的做法,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研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推进区域教研和培训工作。——吴鹏飞</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这次的培训是启智增慧的旅程,不但更明晰了关键职能和角色,还丰富了培训的理念、理论、模式和方法,拓展了对教育认知的边界,期待更好的未来。——庄海滨</p> <p class="ql-block">撰稿:徐燕梅 陈明珠</p><p class="ql-block">图片:吕田利 王丽娟 梁卓锐 </p><p class="ql-block"> 李家丽 吴鹏飞 庄海滨</p><p class="ql-block">编辑:冯薇</p><p class="ql-block">审稿:汤少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