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路开始修筑于1889年,为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名为卢家湾路。1902年以法国驻华公使吕班改名吕班路,连接霞飞路与徐家汇路。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法租界时改名灵宝路,1946年改名重庆南路。重庆南路沿路传统上为住宅区。<br> 随着1993年南北高架的建设和城市的变迁,重庆南路上拆迁了不少房子,北面9号著名的沧浪亭点心店以及旁边淮海路上的的徐重道国药店和淮国旧都被拆迁了,大陆坊等许多弄堂拆掉了一部分保留了一部分,一些名人如陶行知、章太炎汤国梨夫妇、王个簃、蒋兆和的旧居已经消失,但是还是有许多寓所保留了下来,尽管它们也许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但还是可以让我们抚今追昔的。 重庆南路139号卢湾区政府 卢湾区政府2号楼首善堂旧址(克美产科医院)<br> 首善堂是典型的近代外廊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主立面连续的外廊、清水红砖墙、券窗和精细的雕饰是主要特征。<br> 首善堂是法国巴黎天主教圣味增爵会,即遣使会设立的管理教会财产的机构。以经营房地产为主业,在上海拥有大量的房地产。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间首善堂将高昌庙沿浦滩地基一百亩租给江南制造局搭建厂房,议定每年地租洋一千元,以十五年为期。<br> 首善堂的一切地产事业曾经都由白嘉禄神父经营,他曾任法公董局地产委员会委员,在首善堂主事47载。1927年1月11日,白嘉禄逝世,享年72岁,安葬于首善堂墓地。 重庆南路163弄,1930年建成。虽然只有4栋住宅,但是曾经住过大人物——李济深和赵铁桥。 重庆南路163弄3号曾经是李济深公馆<div> 李济深(1885-1959),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人。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br>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br><br></div><div> 重庆南路163弄4号曾经是赵铁桥寓所。赵铁桥(1886-1930),四川叙永人。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9月发动四川泸州哥老会起义,任江安指挥。10月又参与六君子之役。不久去北京组织京津同盟会,并与汪精卫、张静江等人合创《国光新闻》及《民意报》。1911年辛亥革命时,参与谋刺良弼。民国成立后,在天津主办《民意报》,任主任。1913年图谋在天津举兵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去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四川支部支部长。护国护法时,任四川靖国军财政处长。1919年任浚川源银行总经理。后因张静江等推荐于1927年任南京政府招商局总办。1928年4月4日任建设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国民政府招商局专员。<br> 1930年7月24日上午九时,曾任招商局总办的赵铁桥由吕班路163弄4号家中外出,携其妻及保镖一起乘自备轿车赴局办上班,车到招商局门口,赵铁桥刚下车即遭枪手射击,身负重伤,至晚上不幸身亡。</div> 165号巴黎公寓<br> 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1923年建造,1936年竣工。初建时为四层,1970年代加盖了一层。沿重庆南路马路的板式建筑大约有百米长,气势恢宏。对巴黎新邨起围护作用,底楼开设商店。 169弄是巴黎新邨<br> 巴黎新邨建于1912—1936年,有三层楼房31幢,2层挑出阳台,底层有独立小园,是特色较完整的新式里弄住宅,从巴黎公寓门洞进入。 傅雷曾在4号居住<br> 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1931年,由法返沪,任上海美专办公室主任,教授美术史和法语,寓环龙路花园别墅(今南昌路136弄)39号。1933年9月,辞美专教职,专事外国文学翻译,与家人迁居吕班路巴黎新邨(今重庆南路169弄)4号。一楼为会客处,二楼为卧室,三楼为书房。傅雷整天在书房译书,不得已下楼见客,影响了译事进程,必于晚间或星期天补回。其子、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回忆道:“当我们小的时候,碰到他工作不顺利,我们也跟着遭殃。为了推敲一个字,他睡不着,吃不好,而且脾气很坏,好像我们都欠了他似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执着,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的名著被介绍到了中国。傅雷一家于上海解放后不久搬迁至他处。 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曾在8号居住<br> 1933年的一天,一个化名叫陈璐的女子,带着她的养女瑶光住进了巴黎新邨8号。这位化名陈璐的女子就是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1921年,蒋介石在落难之中看上了陈洁如,虽然已有妻妾,还是由律师江一平经办,由张静江证婚,与陈洁如结为秦晋之好。后来蒋去广州,陈亦随往,至北伐时出任总司令,一直与陈形影不离。北伐战争开始后,陈先期回到上海。只是陈洁如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在上海光复后不久,蒋即对她变心,骗她去美,然后娶宋美龄为妻。1933年,陈洁如从美国返回上海后,改名陈璐寓居巴黎新村8号,1949年蒋经国曾经劝她赴台湾,被婉拒。她终生未再嫁,就一直和养女与前夫所生二子一起在此低调居住。曾当选卢湾区政协委员,并受过周总理邓颖超设宴款待。1961年移居香港,1971年在港病逝。 巴黎新村18号,曾为中央大学音乐教授马思聪寓所。<div> 马思聪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曾三度赴法学习音乐。解放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培养出盛中国、傅聪、刘诗昆等音乐大师。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在美国费城逝世。</div> 巴黎新村29号3楼,曾为著名中国画画家、书法家贺天健寓所。 贺天健擅长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尤以山水著称。他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而创作的《北国风光》,堪称贺天健的鸿篇巨制。贺天健的画常由“云林书画社”装裱,他的画也常在那里展出。顺便提一下陆小曼是其女弟子。 177号-179弄永丰村,1919年竣工的公寓式里弄住宅。1999年被上海市政府定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弄内北部为毗连式公寓,南立面顶层退出平台。单元间风火墙上烟囱和檐口山墙花为立面造型特征。<br> 这里曾是1937年12月30日大慈善家陆伯鸿遇刺处。<br> 陆伯鸿(1875年一1937),上海南市人。近代中国知名实业家、慈善家、天主教人士,并且是上海法租界首位华人公董之一。曾任闸北水电公司、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大通仁记航业公司、和兴码头堆栈公司等董事兼总经理、新和兴铁厂董事长、浦东电气公司、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董事、上海普慈疗养院、圣心医院院长、新普育堂主任、上海市航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中国航业合作社理事、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 1937年12月30日,陆伯鸿在吕班路住宅前乘车准备帮新普育堂办事时,遭到两名伪装成卖桔子的男子袭击身亡,终年62岁。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可能与他接触日本人有关。 弄内南部为点式公寓,179弄9号(原吕班路177弄9号)曾经是中国航空协会会址。中国航空协会的前身是1933年元旦在上海成立的中国航空救国会。1934年2月中国航空协会由极司斐而路99号迁入吕班路177弄9号,1936年5月迁出。<br> 179弄6号,为王万龄(云南腾冲,1900~1992,国民政府军85军中将副军长。)旧居。 重庆南路182号<br> 该建筑建于1920年,坐西朝东,二层砖木结构。现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用作体检站。 1930年9月17日,柔石、冯雪峰、冯乃超、蔡咏裳发起,在吕班路50号荷兰西餐室(今重庆南路182号),为鲁迅举行50寿诞祝寿会,这是一次重要的革命集会。有左联、社联、左翼美术家联盟、剧联代表,以及叶绍钧、傅东华、茅盾、史沫特莱等22人参加。鲁迅偕许广平携海婴同往。柔石致辞,左联各文化团体代表和史沫特莱先后讲话,有的报告国民党监狱摧残革命者情况,有的报告革命根据地发展和秋收起义经过。最后由鲁迅致答辞。<br> 这里还曾是国民革命军北路招抚使署、海军联欢社(服务社)、抗战胜利后的海军总司令部驻沪办事处。租界时期还作过俄捕警备队。 重庆南路183号、复兴中路514号<br> 原吕班路179号(今重庆南路183号、复兴中路514号)曾是瑞典驻沪总领事馆,1931年因不敷使用,搬至麦赛尔蒂罗路(兴安路)96号。<br> 这里还曾是协和齿科医院,聘有中外著名齿科博士多位,皆系留学美国或德国的专业牙医师。院长徐少明,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齿科博士,著名牙医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牙医镶牙试验委员会委员,并先后创办上海齿科医学院及上海齿科补习夜校,是中华齿科医学会的创始人。曾被颜福庆聘为海格路红会医院(华山医院前身)牙科主任医师。 185号吕班公寓,位于重庆南路复兴中路东南角,1931年竣工,现为重庆公寓。重庆公寓平面呈L形,分两翼和中间转角三个单元。其正门为文艺复兴时期复古特色的拱形门,门厅宽敞,地面为马赛克铺成的镶边白底梅花图案。门厅主入口设塔司干式白色双柱门廊,三格大理石台阶,显得庄重而浑厚。 曾几何时,吕班公寓的居民多为沪上中产阶级,也有部分外国侨民。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于1929年至1936年期间曾寓居重庆公寓。1929年,她以德国《法兰克福时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上海工作,租下了当时还名为吕班公寓的重庆公寓作为办事处。在此居住期间,她曾协助宋庆龄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及同左翼作家联盟为鲁迅庆祝50岁寿辰。<br> 李安拍摄电影《色戒》时,也曾在这里取景。 重庆南路198弄1-6号,原大同中学班主任孙先生住6号。 重庆南路202弄9-10号<br> 重庆南路198、202弄为花园村。造高架拓宽道路时拆除了大部分建筑,现在只剩198弄1-6号,202弄9-10号。 这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便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划分有英、法、日等租界。1900年,法国人买下了顾家宅花园并扩展了10多亩农田,作为法军屯兵之用。1908年7月1日,当时的法国驻沪机构作出决定,将顾家宅花园改建为公园。于是开始进行扩展土地,设置花、树坛,垒砌假山,修建亭廊,于1909年7月14日对外开放,取名“顾家宅公园”,也称“法国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人陆续撤离上海,1943年7月,日伪政府接管了法租界,随之将“法国公园”改名为“大兴公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复兴公园”,当时总面积已有119亩,面向广大市民开放。解放后,政府又在公园内新建、扩建各类游乐服务设施,目前总面积为138亩。复兴公园是法国式公园,基调为规则式园林布局,偏西南部递变呈自然式。 205弄万宜坊<div> 由法商万国储蓄会投资, 1928年始建,1932年建成,1930年起陆续整幢出售。这里的房价很高,3 0年代中叶,每幢房价约在黄金250-280两之间。所以入住者非有相当经济实力不可,一般都是富商实业家、中高级官员和一些成名的高级知识分子。<br> 万宜坊有上海最美八大弄堂之一的美誉。</div> 万宜坊54号住宅,为中国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的故居。1936年1月23日,他和沈钧儒等七名爱国民主人士被逮捕,激起了全国人民声援“七君子”的浪潮。邹韬奋故居的隔壁53号是邹韬奋纪念馆。 重庆南路205弄13号,是胡敦复(江苏无锡,1886~1978,数学教育家,大同大学校长。)旧居。 重庆南路205号41号,是马相伯(江苏丹阳,1840~1939,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晚年寓所,这里也是其外甥朱志尧(上海青浦,1863~1955,求新机器制造厂创办人。上海豪门朱氏家族之一。)的旧居。 重庆南路205弄60号,是胡也频(福建福州,1903~1931,作家。)、丁玲(湖南临澧,1904~1986,作家。)夫妇旧居。胡也频就是在寓居万宜坊期间被捕牺牲的。之后,丁玲搬迁到昆山花园路居住。<br> 重庆南路205弄60号,也是鲍咸昌(浙江鄞县,1864~1929,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寓所。 <br> 重庆南路205弄88号,曾是郑苹如(浙江兰溪,1918~1940,抗日志士、中统情报人员。)寓所。 《良友画报》上的郑苹如<br> 郑苹如,1918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民国时期上海名媛,早年就读上海法政学院,日语流利,家庭殷实,在1937年登上当时上海最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封面。电影《色戒》中王佳芝的原型就是郑苹如。<br><br><div> 万宜坊居民中还有不少著名人物:23号胡洪开,名扬全国的中华老店胡开文文具店店主;35号陆绪常,锅炉安全鉴定专家;38号著名文学家蒋光慈、钱杏邨;41号朱志尧,著名实业家、求新造船厂老板;42号国医名宿姚心源;48号金雄白律师;71号方子卫,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校长;80号英商信和纱厂经理吴伯生;85、86号秦祥兴瓷号店主人、上海瓷业银行董事长秦润生等等。</div> 重庆南路225号(震旦大学博物馆旧址)<br> 震旦博物院是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会士韩德禄(又叫韩德)创建的,地址在上海徐家汇,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座博物馆。建院时,初名“自然历史博物院”(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设于徐家汇天主堂(今蒲西路158号)旁边。光绪九年(1883年),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部之南建造专用院舍,名为“徐家汇博物院”。民国19年(1930年),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23号震旦大学旁建造新式楼房作为新院舍。落成后,徐家汇博物院藏品全部迁入新址,改属震旦大学管理,遂改名为“震旦博物院”。为纪念创办人韩伯禄,外文名称为“Museum Heude”。<br> 博物院藏品大多系修道院院长达维特在华北采集的生物标本和韩伯禄、柏永年在长江流域各省采集的珍奇标本,贮藏中国所产植物标本十分丰富,有“远东第一”之称。同时征集中国文物。院内设生物研究部和古物部,有自然标本及中国文物两大陈列室。自然标本展出动物、植物、矿石、昆虫等标本;中国文物展出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钱币等。<br> 该院经常选择有特色的标本供学者研究,并在接待各国学者来院研究的同时,还分别寄往世界各地供专家研究。<br> 早期免费参观,后期凭票入场。建国后停止对外开放。1953年1月25日,由上海市文化局代表中央文化部,会同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办理接收手续。 现在是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上海生命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重庆南路227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震旦大学旧址)<br>下图是重庆南路上震旦大学的校址老照片。 震旦大学,原名震旦学院,由马相伯神父于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是中国近代一所私立大学。“震旦”一词出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马相伯将震旦学院喻作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 马相伯(1840—1939),晚年自号华封老人。 取教名若瑟,故又号若石。 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今江苏丹阳),中国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br> 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其故居有江苏丹阳、丹徒和上海徐家汇、松江泗泾等地。墓园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内。<br> 1905年春,由于天主教耶稣会干涉校政,马相伯带领震旦爱国师生出走成立复旦公学。马相伯是震旦大学的首任校长、董事长和终身校董,尽管同耶稣会有矛盾,仍然是震旦的主要捐助人,并在有生之年运用他的影响支持震旦。1908年迁址卢家湾。1928年改称震旦大学。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 University和Université l'Aurore。<br> 至1947年,震旦大学设有医学院、理工学院、法学院、文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两所附属中学,并附设两所高级护士学校。1952年秋,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震旦大学被撤销,其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在原址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余系科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br> 震旦大学原址现为重庆南路227号和280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舍。交通大学医学院被重庆南路分割为二个校区,这是东校区的大门,也就是二医大。 重庆南路256号<br> 重庆南路256号,外廊式联列建筑,长长的的拱形连廊令人过目不忘。这幢楼在改造时被旋转了90度,现为思南公馆的多功能宴会厅。 原先的门牌号是256弄2-7号,曾经是俄国人公寓。据说还做过修女楼。经考证此建筑与晓星小学无关。<br> 3号曾为柳琦五医师诊所,柳琦五为三晋名医,受阎锡山资助去日本进修10年。6号曾为许世英等组织的华侨失业救济院的会所。萧红和萧军曾在256弄7号居住。1952年,卢湾区法院曾设于重庆南路256号。 270号伯多禄堂,又称圣伯多禄堂,上海教区主天主堂之一。 1933年由法国侨民集资兴建,次年建成。为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中央有大穹隆,弥撒间后面有五座边祭台,正面一侧有方形钟楼。教堂面积1098平方米,楼房面积405平方米,连北部墓地(后改兴业中学,今拆)总面积3929平方米。 伯多禄堂是当时震旦大学教徒师生的专用教堂。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董家渡等天主堂的部分教徒避难到法租界,并定居在该堂周围,遂使该堂教徒人数剧增(其中以知识分子教徒较为集中),成为教区主要教堂之一。现在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为在沪外国人开设英语专场弥撒的教堂。<br> 为配合成都路高架道路工程建设,该堂拆除由原址向西侧稍移后,仿照原建筑风格重建。1996年,新堂建成,有座位可供千余名教友参加仪式。<br> 280号、227号交大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前身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组成。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新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成立,崭新的上海交大医学院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 重庆南路280号(震旦大学图书馆旧址)<br> 原震旦大学图书馆所在的老红楼,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西校区最显眼的震旦大学遗存。这里曾经是震旦大学校务管理办公室、图书馆,以及法学院、医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室。该建筑是震旦大学特别聘请中法实业公司建筑师米努第代为设计的。在1936年建成。1936年9月12日,震旦大学为庆祝新教学大学楼及图书馆落成,同时举行法文图书展览会以资纪念。吴铁城(时任上海市市长)、惠主教、法总领事、法工部局总董、巴西领事、才尔孟校董、胡文耀校长等众多中外名流均出席新教学大楼落成仪式并参观法文图书展。<br> 现在是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大楼、实验室。 重庆南路275号上海巴士第四公共交通公司(原法商电车电灯公司)<br> 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是一家在20世纪上半叶服务于上海法租界的公共事业公司。该公司除了拥有法租界内供电及供水的专营权外,还运营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交车线路。故公司是上海租界时期的三大电车运营商之一,也是当时上海重要的公交运营公司之一。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组建于1906年的巴黎,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了公司财产,法商公司在运营47年后结业。<br> 这里就到了重庆南路最南端的卢家湾了,记得小时候,2路有轨电车的终点站就在卢家湾,电车在这里调头,歇一歇,又当当当,往十六铺方向开去。后来有轨电车拆掉了,代替的是无轨12路电车。 当年10路有轨电车(后改2路)从电车场开出来的场景<br><br> 小时候五十年代,站在复兴公园门口,南望卢家湾,一片荒凉,仅有一座不高的水塔。想不到改革开放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重庆南路周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下面这张图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div> 重庆南路上的历史名人谁能想到会有这般变化模样?德润的天空2014.3.3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