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永设</p> <p class="ql-block">我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在文革中,千军万马的知青走下乡,进社会,到“农村是个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也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1967年夏天,我回乡了,第二天,家乡的党支部书记王知算看到我回乡,他也很高兴,说:“知识分子回乡受教育是个好事,在农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只要肯攀登,不怕无难事,努力吧孩子!”随后把我安排到村里所有青年云霓之望的岗位一一民兵营机动排。</p><p class="ql-block"> 我一到机动排,民兵营长王建清看到我进机动排,也高兴的合不拢嘴,他说“老同学呀!久别重逢多好呀!来到这单位,民兵营正需要有一个知识的人写文章,整理民兵营的材料呀!…”过后我便成为一个沒正式命名的“文秘”。</p> <p class="ql-block">同志们出门了,而我只能呆在队部里,阅读民兵简报,查资料,总结报告,写各时期工作汇报,写民兵先进事迹……甚至大队委员会也经常借去帮助整理有关村里材料,我已经成为民兵营里更是机动排里一个半脱产的,名不付实的“武装民兵”,我每时每刻看到他们回来,都是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满脸晶莹的汗水如同雨水般往下滴,整个人像个落汤鸡,我胸中充满愧疚!</p><p class="ql-block"> 心想,回到这个岗位主要是与同事同甘共苦,磨练自己,怎么回家一年还没参加半次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我大胆向排长请樱,我说:“王排长呀,这段时间材料较少,若需要,我才利用晚上加班吧!白天我也要参加一些重要任务。”排长在我再三请求下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了挖大井,筑水坝,架天桥引水上南山;农忙季节参加抢收抢种;参加移山填海,围海堤,挡堵口……样样都参加,那里有需要就有我们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但事已愿违,在一个夏天,我们参加三个月的村里盐场一支运盐队。运输盐的车辆是人力手推车,它用铁板做成的车架,抚手是钢条做成的,每袋装盐200斤,每车都装上10袋,由我们机动排民兵每人推一辆运送,虽是年轻人,但全排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虽有冲劲,但沒有耐力,在推到小坡路时,都上气接不到下气…大家硬着头皮一次一次完成运输任务。在一次运完后每个人的推盐车要进车库,由于干一整天的繁重活,大家也累的象只“懒皮狗”,像个泄气的皮球,我也是如此。疲倦从四脚钻到肉皮里、骨髓里,刹那间,我的肢体,我的骨骼,都软绵绵、轻飘飘的…刚要进车库时,我脚一晃,眼睛一发黑,铁板推车突然落到门前小沟里,说时迟那时快,鋼筋扶手从腰部直打下来,腰间突然疼了一下,在后面的老排长王书图发现后,问我负伤了吗?我说:“一点小伤,沒关系!”随后就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忍着腰部的疼痛继续参加运盐工作,由于伤痛越来越加剧,当把盐车推到海边时,整个人就晕倒在地,差点连车带人掉到3、4米深的海堤下,这时同事才把我背回家。</p><p class="ql-block">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我边治病边工作,白天看医生,晚上为民兵营写报道,写机动排的身边人和事、写女民兵包扎班如何利用休息时间为解放军洗衣服、整理军营卫生、写军民共建事迹;写民兵不为名不为利,半夜“偷”去为集体挖大井,“偷”为生产队抢收稻麦……</p><p class="ql-block">为了把一件事写好,好让大队广播站当天向社员广播,夜里,我经常忍着腰部的伤痛坚持把稿件写好,老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她常怜惜地说:“您腰部受伤了,医生叫您要多休息,您怎么就这样不听话呀,要做的事等身体好了才做行吗!”我说:“古话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天的事我要把它写下来,明天的事还很多呀……伤病疼会慢慢好起来的,事沒做好,睡不好觉呀!”话虽然这样说,但痛的情景是难以想象的,我是腰部重挫,大面积的软组织受伤,部位瘀血发脓,一痛就像针刺、像刀戳、愁心的痛,每次让我刻骨铭心,我永远难于忘怀,在村赤脚医生的护理下,十多厘米长的发脓伤口才逐渐癒合。</p><p class="ql-block"> 伤痛缠身一年多,我坚持写稿400多份,有供大队广播站广播的稿件,有为民兵营整理的稿件…等。我的行为受到民兵营的肯定,也受到大队两委的好评。</p><p class="ql-block">由于回乡个人表现好,充满血刚意气,能吃苦耐劳,受到支部的表扬,在一次学校招聘教师会上,我被选上了,从此我迈进了教师队伍,当上了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回想起来真是“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永设,笔名墨凡,男,厦门翔安珩厝人,爱好文学。翔安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认证作家、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有数百篇散文、诗歌、随记散見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厦门晚报》、《中国乡村》、《业翔民安》、《鹭江银潮》、《同安文艺》、《鹭客社》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珩江小浪花》、《珩厝志》。</p> <p class="ql-block">(附注: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