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雷公坪,古代苗族的皇城</p><p class="ql-block"> 一、概况</p><p class="ql-block"> 在黔东南州的核心部位,在巍峨雄伟的雷公山巅,有一座神秘的高山盆地。五百年前,那里是苗族的皇城,是千里苗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雷公坪海拔1850米,为一个四周高中间低而平坦的盆地。盆地面积约30公顷,年平均气温约11摄氏度。两条小溪分别从西南峡谷和东南山谷流出来,环盆地边缘山脚蜿蜒流淌,在盆地西北角汇合,然后跌入峡谷口的瀑布,一路高歌向北而去,成为翁你河(台江河)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雷公坪苗语叫方薅,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相传,秦汉时期,蚩尤的一支后代,渡过黄河、长江,穿越云梦泽(洞庭湖),溯沅水清水江而上,来到万山丛中的雷公坪,在这里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 据说,最初到达的只有二十五户,以打猎为生。经过陆续迁徙和繁衍,后来形成一座近两千户上万人的城市。他们自称展细国,又名站国。蚩尤的嫡亲后代,被大家拥戴为王,世代承袭。苗皇以鼓社和议榔的形式,统治雷公山区域内的鸡讲(西江)、控拜、方祥等上千个苗寨。</p><p class="ql-block"> 二、苗皇城</p><p class="ql-block"> 雷公坪是苗族人的皇城。据当地老人说,苗皇城的布局大致为:盆地北面山头是皇宫,为权力中心;东边缓坡是演武场,为军事区;南部高地是祭坛,为祭祀区;西边山脊为墓地,是丧葬区;盆地中央有八横一纵九条街道,是生活区和贸易区。</p><p class="ql-block">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据西江老人说,雷公坪作为苗皇城,其功能以祭祀和军事为主。南边的祭坛分三层,中心第三层为一个高3米的方形台。站在台上喊话或击鼓,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是祭天和祭祖宗安尤(蚩尤)的地方。东部缓坡有序栽着九十九条巨大的木板凳,为九十九位将军的座椅;坡上是平时练兵演武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民国24年4月甲申日(1935年5月8 日) ,丹江(雷山)县长潘咏笙曾到雷公坪考察,写了一篇《雷公山游记》,说雷公坪“有将台,有卡,有二千余户础,有万人跳乐之悬鼓树。昔‘苗酋’旺应者都是,号天明,宴饮纵逸无虚日。”潘县长的游记,印证了苗族老人的说法。“旺应”也叫“往应”,意为一个名叫“应”的苗王,为蚩尤第六子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三、天书碑</p><p class="ql-block"> 雷公坪最神秘的是“天书碑”。此碑原立于祭坛后,后被人击碎,今存几块残片,共有文字60多个。因这些文字至今无人识别,故名“天书碑”。天书碑最后一块残片发现于2000年,这些残片现分别藏于贵州省博物馆、雷山县文物管理所和西江千户苗寨博物馆中,是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考证,天书碑碑文笔力古朴、遒劲,字形亦为方块,结构与汉字相近,用笔操刀颇具汉魏风骨;字体似隶非隶,似楷非楷,与隶书演变到楷体之间的爨(cuan)体字很接近。最有特色的,是撇和捺两种笔画,分别向左右上翘,犹如芦笙场上翩翩起舞的苗族女子的双脚,很有动感。</p><p class="ql-block"> 四、祭坛怎么变成点将台?</p><p class="ql-block"> 随着大明王朝加强对西南的控制,特别是湘西黔东大门的打开,接着清水江大官滩、白岩塘通航,大量屯军进入贵州,苗皇城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明朝末年,苗皇城的人再次迁徙,一部分人留在山下的苗寨,一部分继续往西走了。苗皇城自此衰落。</p><p class="ql-block"> 在大清王朝血腥开劈苗疆的过程中,英勇的苗族人民奋起反抗。于是沉寂多年的雷公坪再次热闹起来,成为历次苗民起义军藏兵演武和苗民避难的场所。南边祭坛因得天独厚的环境,成为历次苗民义军包利王、张报九、张秀眉等首领的点将台。</p><p class="ql-block"> 五、天书碑是谁毁的?</p><p class="ql-block"> 天书碑是谁毁的?至今也是个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毁坏天书碑的,不是苗族人。因为雷公坪是苗族人心中的圣地,上面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天书碑更是神圣无比的神灵,是万万不能动的。只有外人,特别是苗族的敌人,才会带着某种政治目的去毁坏它。</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认为,此碑毁于镇压张秀眉起义的清军之手。</p><p class="ql-block"> 据《平黔纪略》记载:同治十年(1871)四月,席宝田进剿雷公山。“二十六日,苏元春、谢兰阶诸军还出排养,先破附山南刀、大塘,已据雷公山之半。二十九日,再破雷公坪、九眼塘,直攻山顶。张秀眉、姜老拉逸,擒贼首杨大和等斩之。搜剿一空,贼死枕籍。遂还军施洞口,分戈鉴仍扎南工、交工,经营丹、古一带。”这是清军进剿雷公坪的记载,虽无清军毁坏天书碑的直接记录,但可以想象,清军不知道费多大的代价,好不容易才攻上义军核心根据地雷公坪,然后大开杀戒。“搜剿一空,贼死枕籍”八个字,再现了清军在雷公坪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恨不得把雷公坪砸个粉碎的暴行。代表苗族文化精髓、象征义军精神寄托的天书碑,岂能逃过此劫!</p><p class="ql-block"> 六、结语</p><p class="ql-block"> 江山是主人是客。时光匆匆,日月更迭,花开花落,云起云舒。人间多少事,曾在雷公坪这个舞台上演,如今都一一谢幕,那些曾经的豪迈和凄惨,只能在苗族老人悲壮的语调和眼角的泪光中偶现。落叶荒草,似乎怕我们后来人伤心,匆忙把一切都悄悄掩盖埋藏起来。要揭开雷公坪的秘密,我们还要爬更多的山,走更远的路。</p> <p class="ql-block">到雷公坪的路上,一年四季各种野果不断。</p> <p class="ql-block">城墙遗迹</p> <p class="ql-block">复制的天书碑</p> <p class="ql-block">一条从祭坛向北的石板道超过雷公坪,在1998年方祥通公里之前,这条古道是方祥乡到西江的捷径。家住陡寨的一位退休邮政人员告诉我,他说以前他送报纸和信件,每天走这条路。单边用时半天。</p> <p class="ql-block">东北角的出水口,拦了个小坝,把雷公坪的水引到西江,为此,还和台江打官司。水口处古时有风雨桥横跨其间。</p> <p class="ql-block">被截流后的台江河,失去流量,河床里只剩下金黄的树叶。</p> <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两千座房屋的雷公坪,现在只剩下一片沼泽,其上长满草甸、泥碳藓和低矮的大杜娟,把户础全部掩盖。</p> <p class="ql-block">半夜三更,密林深处射出一注光,接着是传来摩托车的吼叫声。</p> <p class="ql-block">摩托车从红阳骑过来,是开天辟地以来的一件事。对雷公坪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现在尚无法估量。</p> <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找到一块有字的石头,很激动,细看才发现刻的是英文“kiss”,太让人失望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军事区。</p> <p class="ql-block">雷公坪北边关卡石墙上的弹痕。清军进攻雷公坪时,已经开始装配来福枪。</p> <p class="ql-block">神树。这是继雷公山半坡九子神树后的又一株神树,是五子神树,我把它叫做“五子登科”。</p> <p class="ql-block">这是雷公山原始森林中神奇的树冠的“羞避现象”:不管树林多密集,树冠之间必须保留一条缝隙。对于羞避现象的形成有很多说法,我认为成因就一个字:风。风吹树冠时,因树的大小、树形、软硬不一样,其摆动的幅度、方向也不一样,摆动过程中,如果有交叉到临树的枝条,会被磨断,因此产生缝隙。我很喜欢“羞避”这个词语,很有拟人色彩。</p> <p class="ql-block">九眼塘。这是一系列高山湖泊、湿地。也曾经有不少故事。</p> <p class="ql-block">陡寨到南刀的小路,因多年无人走,被竹林和荆棘盖住了。</p> <p class="ql-block">马替沟的原始森林。马替沟,或许应该叫马蹄沟,位于雷公山东坡,是一条掌状坡谷,因暖湿气流从这里翻越雷公山,树木生长特别茂盛。</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树木附着在岩壁的薄土上,当树长到一定的程度,树冠因趋光趋水而向下挺斜时,树便失去平衡,当树根难以承受挺斜树冠的重量时,大树的灭顶之灾就降临了。</p> <p class="ql-block">九十九张将军凳原来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为了赶在天黑之前看一眼桥头的秃杉,我又失算了。</p> <p class="ql-block">生旦净末丑,人生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爨体字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个活化石,保留下来的不多,不料被古苗文借鉴,其风骨被镌刻在雷公坪的石头上得以不朽。</p> <p class="ql-block"> 雷公坪中发现的古代苗族武器、农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