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冬天似乎迟到了,正值立冬,虽还下着小雨,可这样的天气却让人舒服得很,恰如今天的这场语文教研盛宴——由本部语文教研组“教书育人示范岗”成员——姚剑坤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慈母情深》。</p><p class="ql-block"> 姚老师通过课文中的场景、细节描写引领着孩子们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慈母情深,现将课堂实录的画面定格在以下几个镜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没有音乐,语文将失去一半的美 <p class="ql-block"> 镜头一:在这节课上,当孩子们的朗读声和老师的朗读声跟背景音乐一起响起的时候,所有的听课者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朗读教学的指导。当然,在这里不得不提起这背景音乐的重要性!它用得恰到好处,将文本情绪与课堂氛围巧妙地匹配到了一块,用出了课堂实效。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的力量可见一斑。如果没有音乐,语文将失去一半的美,这是汉语文的一个文化特质,也是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秘诀。</p> 走进文本,关注语文素养 <p class="ql-block"> 镜头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讲老师课前的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就已经成功地让听课者感受到了老师的智慧!——用填空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预习的情况,又完成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降低了要求,并紧紧把握住了能体现出“慈母情深”的关键词进行随文解读,并以“鼻子一酸”做为全文的切入点,情感的制高点!可谓一举多用!这也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分不开的,只有走入文本,才能诠释文本,走出文本,“看山是山”又“看山不是山”。一个语文老师深入独到的文本解读、新颖巧妙的教学设计和灵活变通的教学实施,是一节好课必备的三个要素。“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引用于永正先生的话:“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要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p> 探究句式 <p class="ql-block"> 镜头三:在《慈母情深》里有一个这样的句子:</p><p class="ql-block">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句子打破了常规的语序。文章作者为什么要打破常规这样表达?姚老师在这一句子的教学上是这么处理的:她让学生先发现句子中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并且都放在了后面,再出示常规语序的句子与这一句进行对比,让学生琢磨两句话的味道有什么不同。然后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想象当作者看到在这样环境下工作的母亲时感到不可思议的场景,将记忆中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睛一一与现在的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睛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会这样写“我的母亲”的意味。最后,学生在姚老师多种形式的引读中去体会情感,抒发情感。</p> 玩味词语 <p class="ql-block"> 镜头四:语言也是有温度的,例如母亲的这个动作——塞!姚老师为让孩子们感受这个词的分量,从震耳欲聋的工作环境到母亲用皲裂的手掏出毛票去咀嚼“塞”的味道,升华“塞”的意义;为理解体会“皲裂”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出示了一块皲裂的田地与一双皲裂的手,视角上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再引导孩子想象补充画面:“每天清晨,妈妈用这双皲裂的手在——”,成功地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学习“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此句的表达时,专注于情感的节奏和韵律,单调的用词、排比的张力进行朗读指导,将母亲挣钱的忙碌、急促、机械、枯燥渲染得淋漓尽致、天衣无缝。</p> 用心的背后是态度的折射 <p class="ql-block"> 镜头五: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多功能化,但一个好的板书能准确表达出教师授课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框架体系。在看似简洁美观的板书后面,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上课老师精益求精、认真的教学态度!</p> 写在后面 <p class="ql-block"> 夏丐尊先生对教育有个著名的比喻:教育就像造一个池子,有人说圆形的好,有人说方形的好,其实,池子最关键的要素是“水”,没有水顶多算个坑。</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语文如水,它随物成形,跃动流淌,那么生活就是它清澈的源头。因为语文本就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生命的浅唱轻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