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优质科学教学“专业互动交流”环节:课例点评《风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怀化市会同县林城镇第一完全小学 科学组</p><p class="ql-block">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5课。通过前面2-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力量对地球表面形态会产生影响,其中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影响非常迅速。从本节课开始,研究的对象开始转向外力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蚀作用对岩石的影响,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的阅读分析,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及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相关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p><p class="ql-block"> 一、老师在科学课中有效融合了信息技术。1.在做演示实验时,让学生上台使用鼓风机吹,模拟自然界的风来使石头发生变化,老师使用了手机投屏,使学生观察得更清楚,然后每组学生将风作用后的石头拿下去再观察其细微的变化。这里使用到了模拟与对比实验。但用鼓风机来模拟风的作用,这个过程的话可能有干扰因素,比如说鼓风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冷热的变化,在吹石头滚动的过程中,石头会出现碰撞的情况,这些是不是也会导致石头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2.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老师使用到了拍照投屏的技术,让下面的学生也能看清楚这个小组的汇报情况。但如果想展示各小组的汇报的结果,我觉得要么就使用展台直接上台展示,如果想用投屏拍照技术的话,其实可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提前拍摄,然后再逐一上传,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更效果会更好。3.在模拟戈壁滩的形成时,再次使用到了投屏技术,便于学生观察了解风的搬运。4.通过课堂游戏练习,当堂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5.通过播放视频更直观了解风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p><p class="ql-block">二、针对板书的几点建议:1.在讲解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时,板书写的磨蚀作用,根据课程内容,是否应该改为风蚀作用更为准确?2.较简单的文字,建议老师书写,而不是一味使用贴画形式。</p><p class="ql-block">三、整堂课的视频剪辑痕迹过重,连接太突兀,内容前后没有完全衔接。建议录制课时,一定要注意前后联系。</p><p class="ql-block">四、学生的思维呈现了一个进阶的过程,由个体独立思考,然后到小组合作思考,再到全班交流评价,由浅入深,达成思维共识。</p><p class="ql-block">五、本堂课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较丰富,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很好地培养科学素养。</p><p class="ql-block">六、科学课采取小组评价,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竞争性,效果较好。</p><p class="ql-block">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评课不到之处,请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