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边防印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边防八团的日子里之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险峰</p><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12日——17日,随刘玉祥股长到霍城边防一线连队调研、检查。</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8月9日从军校毕业分配到边防八团政治处组织股后,第一次到边防一线。虽说在部队已有八年了,也是在守卫祖国西南、西北边陲,但这样零距离地到边境线上,还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 边防八团有八个边防连,守卫着221公里边境线。其中,有六个边防连在霍城县境内,我们这次前往这六个边防连,主要是了解战士思想工作档案建立情况、重点人员思想转化情况、陕西安康籍战士家乡遭水灾后反映出的思想状况、老兵思想情况、党课教育与党员发展情况、关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教育情况以及领导班子大调整后的工作、思想情况。</p><p class="ql-block"> 边防八团团领导班子1983年6月中旬调整任职的。7月下旬,调整任命了一大批营、连、排职干部。因此,部队营、连领导班子调整后,特别是边防一线连队运行情况怎样,必须详细掌握了解。</p><p class="ql-block"> 12日上午10时,我们乘电影队小车从团部出发,中午1时到达阿拉马力边防连。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苏边境线和到边防连队,在日记中我记述了当时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离霍尔果斯边防连不远的地方(大约一两公里,此处由柏油路面奔驰上石子路面,与去霍交界而行驶往红卡子、阿拉马力),股长说:“你看,前面就是苏联的哨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第一次听到并亲眼看到苏联的哨楼,心“砰”地紧张起来。以前虽说是在守卫祖国的西大门,但毕竟离边境遥远。而今,只有一条界河相隔,不免感到紧张(其实,这是多余的)。可不是么,从这里一直到阿拉马力,都是行驶在边境线上,最远处也只有一两公里,最近处只有几百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紧张,确实是多余的(在此处应该提高警惕,严守祖国大门)。我们的部队长期守卫在这片土地上,任何外来侵略者都别想前进一步。我们的战士,常年行驶在此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阿拉马力边防连,住在偏远的半山腰上(海拔高度大约1600米,距霍城县城100公里),除了牧民(很少)在这里放牧、林场有工人在此伐木(并管理林场)外,几乎没有他人。条件是很艰苦的:看不到电影、电视,文化生活极差;山下的蔬菜早已过时,而这里才姗姗来迟地出现(可不是么,惠远的西红柿已下市,而这里现在才开始吃上),然而不过几天,因寒冷来临便呜呼了;通往连队的公路,更是极差,只要稍一下雨,便不能通行。在车上,我并不以为这是公路,还当是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凸凹不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拉马力边防站(边防连)是1962年“伊塔事件”后,边防战士靠“三峰骆驼一口锅”,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在荒无人烟的天山峻岭峡谷中建立起来的。1963年,伊犁军区干事李之金(1986年4月由北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调任伊犁军分区政委)来到阿拉马力边防站,和建站的边防战士,把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谱写成一首边防战士之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哪里艰苦哪安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祖国要我守边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扛起钢枪我就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打起背包就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祖国要我守边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边防线上把根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雪山顶上也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祖国要我守边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顶风冒雪把武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练好本领准备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祖国要我守边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翻山越岭去巡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敌人侵犯决不饶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支准确反映战士心声、又富有激情、朗朗上口的歌曲,唱出了阿拉马力,飞出天山,唱遍祖国万里边防,唱红全军,响彻神州大地。</p><p class="ql-block"> 13日上午到红卡子边防连。日记写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早上,因起床后见山顶阴云乍起,唯恐下雨而堵塞在阿拉马力,便驱车下山驶向红卡子边防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红连驻地环境条件极差,周围光秃秃的,连一棵树都没有(近两年营区内成活了几棵树),吃水也很困难,每隔两三天就要用车到界河里去拉。全连驻在一个低洼的山谷处,到哨楼,得爬一百多级石梯,沿着山腰奔行二十多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红卡子连战略地位特别重要,苏方不能观察到红连的情况,而我居高临下(虽然哨楼比其他它连低,但建在山顶上),一眼(高倍望远镜)就能望几百公里。军区的许多情况,都是从此观察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卡子,顾名思义谓红色哨所,是因哨所建在红色山头上得名。营房周围的三个山头,全是赤色沙砾堆。这里没有溪水,几乎常年无雨,偶尔下一场雨,砂砾地也存不住水,一年能分明的只有冬夏两季,冬天干冷,气温可至零下40℃;夏天则干热,气温高达50℃。</p><p class="ql-block"> 红卡子山下有一个霍尔果斯河水管站,主要任务是与苏方共同测量霍水流量,给双方分水,并互相监督。每月逢五测水。洪水期达250个流量,我方分得一半,进入可克达拉干渠,供霍城县、生产建设兵团的六十一、六十二团场灌溉农田。</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下午到霍尔果斯边防连。</p><p class="ql-block"> 霍尔果斯,即现在的霍尔果斯市,祖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陆路口岸。当时隶属伊犁哈萨可自治州霍城县。霍尔果斯其名源于霍尔果斯河。霍尔果斯河的驰名,在于它是不平等《中俄伊犁条约》之界河。河西大片领土被沙俄占领。霍尔果斯古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驿站,现在既是边防重镇、军事要道,又是北疆的重要通商口岸。党和国家、军队的许多领导人都到此进行过视察。</p><p class="ql-block"> 霍尔果斯边防连驻守在这里,担负着9.5公里边境线的管理。不仅要负责战备观察执勤,边境巡逻,盘查过往口岸的车辆、人员,还要负责会晤会谈的通信联络,其职责重于山,高于天。</p><p class="ql-block"> 霍尔果斯口岸正式重新开放时间是在1983年11月16日。在当日的日记写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霍尔果斯,是一个重要的边防点。这里有通往苏联的通道(柏油公路),苏联邮车每天也到这里一次。同时,我国与苏联进行了二十年的贸易关系,这里是第一个通商点。驻在这里除有我霍尔果斯边防连外,还有会晤站、联合检查站、通商货场等八九个单位(好多单位都是团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与苏联通商,进行贸易交往,原定于九月一日,后由于双方的货场没有建好,便暂时推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里单位多,人员情况复杂。</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通往苏方公路上的卡门(卡门朝我方边便是各单位,卡门内是禁区)到国门,大约有800米,边防连营区距国门有1070米。国门前20米左右有一水泥桥(主桥16米,宽8米),桥的正中间有几厘米缝隙便是准确的国境线(据说,修桥时,双方各修己方一半)。真是多跨一步,便越过国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这里进行双方会晤,是一方升国旗表示要求会晤,另一方如同意会晤,便升本方国旗;如不同意,便不升旗,置之不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此处,经常有苏联交还我方的外逃人员。这些外逃分子,背叛祖国,是没有好下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霍尔果斯边防连,在我团八个边防点上,条件是比较好的,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电影、电视)。但情况复杂,工作任务繁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霍尔果斯边防连,我到连队瞭望楼进行了查看,也到了边界桥头上的国门哨位,零距离脚踏在边境线上。苏联的国门是很庄严、大气的,我们的国门只有一根横杆。因为,我们一直不认同在此的边境线。中苏国界线分为条约线、苏图线、控制线。霍尔果斯边防连管理的边境线,面对苏方13——18号钢架、高10多米的瞭望哨哨楼和1——2号潜伏哨。也就是说苏方1公里多就有一个哨楼,其密集程度可想而知。在苏方的边境巡逻公路外,布置有铁丝网、松土带、探照灯,可见当时中苏敌对、紧张的国家关系。我团221公里边防线,几乎都是面对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14日上午,我们冒雨来到英塔尔边防连。该连队干部除连长和一名报务员在队外,其他干部都出差、休假去了。为了不影响连队工作,我们简要地听取了连长汇报。</p><p class="ql-block"> “英塔尔”哈萨克语为红柳丛生的地方。边防战士自建站开始,一茬接着一茬在戈壁滩上开地、引渠、植树造林,因此营房院内院外绿树葱葱,参天白杨、茂密红柳不下5000棵,将边防连围得严严实实,不用望远镜难知庐山真面目。走进内院,四个月亮门内流淌着一条小溪,环绕庭院,小溪上飞架着小巧灵秀的赵州桥,桥的两端鸟兽石刻,栩栩如生,就好像一座精美的公园。但地上内线是一道闭合的几米厚的土城墙,墙内隐匿着各种各样的工事,四角还有四个暗堡,地下也是地道纵横贯通。城墙10多米外有一条6米宽的防坦克壕,壕中放满水就成为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对英塔尔边防连的感觉,日记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英塔尔边防连环境还可以。由于下雨,到此地觉得有点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午,前往黄旗马队边防连。</p><p class="ql-block"> 黄旗马队是清朝重要屯兵之地,至今在边防连营区的后方还遗存着“马队”的旧址。1601年,努尔哈赤将十人一牛录增三百人一牛录,归牛录额真管理。于牛录制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十四年后又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后又建立“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清代八旗体制。传说当时这里驻防军人、战马六七十乘,由此可见当时由黄旗的一个马队驻扎防守,它的名字也就打印着清兵编制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后来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栗寿山就曾任黄旗马队边防站教导员。</p><p class="ql-block"> 日记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黄旗马队连是一个营房管理先进单位,曾受到军区的表彰。一来到此营区,就给人以舒适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下午,到达三道河子边防连。</p><p class="ql-block"> 三道河子地处莫乎尔沙漠与伊犁河、霍尔果斯河交汇三角沼泽地的结合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风沙大,流沙似泛滥的洪水吞噬着大地上的一切,茫茫沙滩戈壁,无路可寻,汽车横冲直闯,不时迷失方向;无水,井中的水也是咸的;蚊子大、多,如云团弥漫;因无土、无水、风沙大造成无草无树。边防战士形容三道河子的环境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吹石头跑,</p><p class="ql-block"> 风停蚊子咬,</p><p class="ql-block"> 沙包会流动,</p><p class="ql-block"> 冬天下冰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一代代边防战士为绿色奋斗,在营区周围用石头、土坯、芦苇筑起一道道防沙坝,在低洼处挖掘较宽的壕沟,从远处运来沃土、淡水,栽起一排排胡杨、红柳,种上了蔬菜,造出一片沙漠绿洲。 </p><p class="ql-block"> 三道河子边防线较为复杂,主要是霍尔果斯河沿河边防和伊犁河横断河面的水上防线。中苏关系紧张后,双方封闭航线,原边防检查站也随之改为边防连,指战员达100多人,比其他边防连多一个排,且另有一个河防的汽艇排,打鱼班。部队用鱼多数是该连队打鱼班供给。伊犁河独特的鲟鳇鱼主要在三道河一带。后来听说鲟鳇鱼是中华鲟的一种,受保护禁捕,于是鱼价飞涨。</p><p class="ql-block"> 在日记中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道河子边防连环境比起黄旗马队边防连来说,相对就要差一些了。营房不够整洁,给人一个乱的感觉。加之,连队喂养的三百只鸡因无圈,暂养在连队大门口旁的营区内,散发出一股鸡粪的臭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道河子的自然条件也很差,蚊子多,风沙大。以前,这里一片荒滩,几年的改造,相对好了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营门外东边的菜地(大约有10多亩),是靠汽车运土建筑在沙滩上的。辛勤的劳动,总会得到收获的,地里的菜还是比较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道河子连的副业收入较好,有几百只羊(其他连队也喂养了几百只),40——50头猪,三百来只鸡,还有一个渔场(和地方共管的一段伊犁河,地方每周一至四打鱼,三道河子连每周星期五至星期日打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到一个连队,都听取了连队领导的汇报,并召开干部、战士座谈会,组织进行政治题考试,全面地掌握了解了边防一线连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这次边防之行,也使我直接认识了边防部队的特点,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其收获是很大的。同时,由于刘玉祥股长带上了股里的120相机,因此有机会在阿拉马力边防连、霍尔果斯边防连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p> 1983年9月12日 阿拉马力边防连 1983年9月13日 霍尔果斯边防连 1983年9月13日 霍尔果斯口岸外桥头 1983年9月13日 霍尔果斯 1983年9月13日 霍尔果斯联检站 阿拉马力边防连 阿拉马力边防连哨楼 红卡子边防连瞭望哨 英塔尔边防连哨楼 黄旗马队边防连哨楼 三道河子边防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