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应朋友之邀又去了一趟仪祉湖,除了赏景游玩外,又了解了一些有关历史上治水的名人轶事。<div> </div>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从“三皇五帝”到新中国成立,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一直在与水作斗争,涌现出无数的治水英雄。2019年,水利部发布了12位历史治水名人,他们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你知道这些名人吗?让我们一起了解吧! 治水鼻祖大禹: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大禹子承父业,受命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历代为人们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傲: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期思雩娄灌区,后世称之为“百里不求天灌区”。公元前597年,他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使今寿县一带成为楚国的粮仓。孙叔敖的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科学治水,勇于创新。 战国时期水利家西门豹: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曾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十二座低溢流堰,引出十二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灾,又肥沃了土壤。西门豹治水秉持科学精神,充分考虑漳水多泥沙的特性,遵循河流规律并加以引导利用,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李冰修建都江堰,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理念,通过工程合理布局,以最小的工程量成功解决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治水哲学。 东汉水利家王景:王景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水利工程建设。自公元11年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黄河泛滥数十年。<br> 公元69年,明帝发兵卒数十万,由王景主持治河。王景系统修建了荥阳至千乘入海口长达千余里的黄河两岸大堤。王景治河之后,黄河相对安澜近800年。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东汉水利家马臻:马臻任会稽太守期间,详考农田水利,科学谋划,于公元140年主持兴建了鉴湖工程。鉴湖工程西起浦阳江,东至曹娥江,长达127里的湖堤,拦蓄南侧会稽山麓发源的众多河流之水,形成周围约310里的鉴湖水库。又辅以斗门,闸,涵,堰等工程设施,使鉴湖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鉴湖的修建,是绍兴平原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唐朝水利专家姜师度:公元705年,姜师度在蓟州沿海开平虏运粮;公元707年在贝州经诚县开张甲河排水,随后又在沧州清池县引浮水开渠,分别注入毛氏河和漳河;公元714年在华州华阴县开敷水渠排水;公元716年,在郑县修建利俗、罗文两灌渠并筑堤防洪;公元719年,在朝邑、河西二县修渠,引洛水和黄河水灌田两千顷。<br> 姜师度为官一地,治水一方,造福百姓。 北宋治水名人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公元1077年,黄河决堤,洪水包围徐州城。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领导军民抵御洪水,增筑城墙,修建黄河木岸工程。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并将挖出来的葑根,淤泥筑成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后世称之为“苏堤”。<br>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苏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科学治水。 <div> 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沟堰几百所,尤其修复宁夏引黄灌区和规划沟通京杭大运河最为人著称。</div><div> 公元1264年,郭守敬赴宁夏修复了黄河灌区唐徕、汉延及其他10条干渠,68条支渠。灌田9万余倾,使宁夏平原成为“塞外江南”。</div><div> 公元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建设。为实现京杭运河贯通,他进行系统勘测,科学规划,先后主持建成会通河、通惠河。南至宁波,北至大都的元明清大运河至此基本成形。</div> 明代著名水利家潘季驯:潘季驯在嘉靖、万历年间曾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负责治理黄河、运河长达十余年。<br> 他总理河道期间,重点针对黄河多沙特点,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理论,并相应规划了一整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以及“四防二守”的防汛抢险的修守制度,以期达到“以水治水,以水治沙”,综合解决黄、淮、运问题。这也成为清代奉行的治河方略,对后世治河有很大影响。 清代著名水利家林则徐:他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治水人。林则徐近40年历官十三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br> 公元1820年,林则徐出任杭嘉湖兵备道,上任之初,便认识到海塘工程乃保障滨海地区生产生活之关键。<br> 公元1837年,在湖广总督任上,着重维修长江中游荆江段和汉水下游堤防。<br> 公元1841年,林则徐在伊犁又领导水利屯田,在惠远成水利建设中负责最艰巨的渠首工程建设,在托克逊大力推广“坎儿井”。 中国近代水利家李仪祉:李仪祉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至1938年,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溉田地180万亩。他倾力治理黄河,1933年到1935年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提出黄河治理要上、中、下游并重和防洪、航运、灌溉及水力发电兼顾的指导思想,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路;推行“科学治河”之法,组织力量对黄河流域进行测量。他还对永定河、淮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治理提出不少建设性主张。<br>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教育事业,参与创办了三秦公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陕西省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陕西水利专修班,培养了一大批水利精英人才。 历史先贤,因势利导,以水兴国,造福后代,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治水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div> 仪祉湖之行,虽只有半天,但遇上了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明媚,不虚此行!</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5月.第一次去仪祉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过岁月,身后总会留下一串串似明似暗的足迹。每一处到过的地方,每一个相伴的朋友,同学,同事,都会唤起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人生的履痕,值得回眸,值得重现。感恩人生路上的每一位相遇的同行人!足迹仍在延续,亲情,友情,永无止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