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一月二十三日,继续长沙古文化历史走学计划,第四站,望麓园、艺芳中学、湘江宾馆、湖南省农业厅、教育街、巡道街、清湖南贡院旧址、赐闲湖、郭嵩焘故居、辛弃疾广场、左宗棠故居、太平街等二十余处古建筑、老街巷及历史遗迹,寻觅前辈英贤的足迹,感受长沙厚重的文化底蕴,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望麓园位于建湘中路,原为宁乡县试馆,为清陕西巡抚、宁乡籍人刘典于同治四年(1865年)倡建,作为宁邑学子来省城进行科举考试时居住和学习的场所。1916年,刘少奇考入该校,曾在此学习、生活。这里地势较高,与河西岳麓山遥遥相重,故称望麓园</p> <p class="ql-block">1921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后经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在此开办“长沙织布厂”,为党筹措活动经费</p> <p class="ql-block">1926~1927年,毛泽东和杨开慧曾在此小住,门外水井系当年原物,1975年对旧址宣传陈列内容做了修改和补充,展出了文物复制品、图表、家具、生活用品80多件</p> <p class="ql-block">艺芳中学旧址(现为田家炳中学)。1918年9月,曾国藩曾孙女、著名教育家曾宝荪先生和其堂弟曾约农先生从英国伦敦留学归国,在湖南长沙创办艺芳女校。曾宝荪先生定“忠恕”校训和“培养完全人格”的办学理念,注重民主治校。学校广延名师,聚集了曾宪楷、李仲思、左景馨等教育名家,1927至1946年,艺芳在战火中三仆三起,带砺山河。建校三十四年间,艺芳培养了1000多名才学出众的学生,成为湖南教育界一所颇负盛名的特色女校</p> <p class="ql-block">校园大门内照壁</p> <p class="ql-block">湘江宾馆位于开福区中山路48号,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曾经国外宾客与专家云集,静雅的环境、大气的仿苏联建筑风格,是湖南省接待外宾的首选之地,曾是“湖南省人委交际处”。1968年,其更名为湘江宾馆,隶属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是长沙资格最老的宾馆之一,也是长沙最早的三星级宾馆。1987年,湘江宾馆曾与香港新腾公司合作,是长沙市首家中外合作经营宾馆</p> <p class="ql-block">湘江宾馆内院建筑</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农村农业厅原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场所。清代教育会坪,长沙中山纪念堂也曾设在大院内</p> <p class="ql-block">农业厅大门始建于清代,现被列为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教育会坪,是指今长沙市教育街湖南省农业厅大院一带的一大片地方。有清一代,这里曾是湖南贡院一部分考棚的所在地,每三年一次,全省参加乡试的士子学人即在此冥思苦索,奋笔疾书。我国近代史上一大批著名的人物,如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就是在这里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从而走向全国的。其时,贡院有数百个考棚,呈东西方向排列,每个考棚有几十个考号,最盛之时,可容纳一万五千多人同时考试,可知场面之大</p> <p class="ql-block">长沙教育街南起又一村巷,北至蔡锷北路,街道不长,仅三百多米,历史上却是赫赫有名,见证了湖南教育事业的兴起和湖南和平解放进程</p> <p class="ql-block">从营盘路进入巡道街,路边“清湖南贡院旧址”“湖南教育会坪故址”“中山纪念堂故址”三块石碑紧紧挨着,湖南贡院遗址就在这些石碑旁的小巷里</p> <p class="ql-block">清代湖南贡院的外墙已近300年,古墙虽貌不起眼,但它却是湖南贡院极少的残迹留存,见证了长沙近代风云际会。从清代贡院到湖南教育总会、湖南和平解放前的湖南省政府驻地再到湖南省农业厅,不同时代,不同行政机构在这里轮换,职能也随之更替。唯独这面古墙,任世事变幻,依然立在原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保留下来的巡道街贡院外墙,残迹有200多米,厚大的青砖边嵌有一方石碑,石碑上书:“贡院巡道街宽一丈一尺”</p> <p class="ql-block">这面饱经沧桑的古墙,不单只容纳湖南近代史,在它缝缝补补的痕迹里,也藏着从清代以来的砖墙工艺。一面墙并不单调,墙里墙外都是学问</p> <p class="ql-block">湖南贡院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雕像位于营盘街,赐闲湖巷口的街心花园里,他手握一卷古书,腰佩一把长剑,牵着战马,低头沉思,俯视着这里的沧海桑田和世事变迁。</p><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六年春(1179年),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改派湖南,这年秋天被任命为潭州(长沙)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这已是他南归的第二个十年,在这十年间,他的仕途命运虽稍有改观,但由于力主北伐抗金,他一直受到议和派的排挤打压,在将要离开湖北之际,他自我解嘲道:“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但他还不曾意识到,新的功业和机遇正在湖湘山水间等着他……</p> <p class="ql-block">赐闲湖巷口的中山路社区文化墙</p> <p class="ql-block">赐闲湖,南起五堆子,北止营盘路,旧为明代园林。在巷里的围墙上有一块白色石碑,上刻“赐闲湖故址”,其中还介绍了相关的典故。明代湖广督学颜鲸居于城北,恰逢吉王就藩于湖南,赐给园地,取名赐闲湖。到了清代,贡院就建于湖畔,光绪二年因扩建号舍,将湖填平。所以,现在此地早已看不到湖的遗迹,只在旁边找到一口古井,以及“赐闲湖古井”石碑等古物</p> <p class="ql-block">赐闲湖的名字还和三国故事有关。当年关羽攻打吴国长沙,太守韩玄责怪黄忠交战不力,要将其斩首,部将魏延将黄忠救出,并追韩玄来到此地并将他刺杀,民间因此称为“刺韩”,长沙方言里刺韩和赐闲同音,所以又名刺韩湖</p> <p class="ql-block">赐闲湖古井</p> <p class="ql-block">赐闲湖古井石刻、砖墙遗迹</p> <p class="ql-block">明吉王府左营公局故址。明洪武三年,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在长沙城正中首建藩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1457年(天顺元年)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吉王府在潭王府故址上改建。当时吉王才两岁。到1478年(成化十四年)才正式就藩长沙。吉府就藩之初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p> <p class="ql-block">吉王府外墙</p> <p class="ql-block">《湘城访古录》云:“考明藩邸制,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周以四门,堂库等室在焉。总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故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藩府在城中占地如此之大实属罕见。明长沙王府仿北京明故宫的形式。亦建有紫禁城,在长沙城内形成了一个城中之城,且在王城之外还有相应的建筑。可谓规模宏大。清《长沙县志》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磊,石径逶迤。”这是长沙园林史上首次出现的人造石假山</p> <p class="ql-block">巷道文化墙</p> <p class="ql-block">郭嵩焘故居原址</p><p class="ql-block">郭嵩焘(1818年—1891年),男,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传说是毛泽东一个姓帅的同学旧居</p> <p class="ql-block">湖南咨议局是1909年至1911年间在湖南省设立的咨议局。</p><p class="ql-block">1907年,清政府预备立宪,决定于各省设立咨议局。1909年10月14日,湖南咨议局正式在长沙府学宫明伦堂宣告成立,谭延闿为议长,冯锡仁、曾熙为副议长。辛亥革命爆发后撤销。</p><p class="ql-block">湖南咨议局议员共计84人,包括定额82人,另有候补2人</p> <p class="ql-block">恣议局大楼被列为长沙近现代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湘菜打卡地,老街巷里的北门饭店</p> <p class="ql-block">长沙县文庙西起长沙市民主东街,东止蔡锷北路,南起学宫街,北止红墙巷,距周南中学和明德中学这两所“百年名校”不远。如今,正门位于蔡锷路的长沙师范附小只是长沙县学宫遗址的一部分。长沙县文庙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原来其正门在学宫街,门庐上方有“文庙”2字,门额有“宫墙美富”4字,进门后,有甬道、大成殿、两厢的偏殿和明伦堂,院中有数十棵柏树,后有泮池、魁星楼。整个学宫由红墙相围——如今的红墙巷便由此得名。1938年“文夕大火”中文庙遭毁,唯一留存的魁星楼也在“文革”中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学宫故址现在为长沙师范附属一幼</p> <p class="ql-block">长沙市的清“中兴爱国名臣”左宗棠故居,位于蔡锷北路中段。于1857年(清咸丰七年)初建时,只有两进房子,后加建了三进,增了池塘,成了一座大宅院。都是简朴住房,整个宅院没有雕梁画栋、亭台楼阁。1938年文夕大火中,故居烧得只剩下一座门庐和墙壁。1989年故居的门庐和墙壁遗迹也被全部拆除</p> <p class="ql-block">茶馆巷,因旧时多茶馆而得名。南起如意街,北止中山西路。这条约300米的小巷子,保留了最为原汁原味的旧时格局,路随房走,蜿蜒狭窄。老长沙的茶馆里,除开德园、洞庭春、大华斋和徐松泉这四大茶馆外,当时最有名的就是茶馆巷里密密麻麻的小茶馆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茶馆巷因为历史原因已不见茶馆的身影,甚至看不到任何的店铺,成为了纯粹的居民区,静静地隐匿于闹市当中,只有偶尔在巷子里遇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似乎还固执地留存着往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太平街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坐落于长沙城区中部,街区以太平街为主线,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其中重点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用地面积5.33公顷</p> <p class="ql-block">鱼骨状街区200年未变,全长375米,宽不过7米,占地面积约12.57公顷;交通十分便利,是“古老长沙”一缩影;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p> <p class="ql-block">在老街的中段,有一栋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十分引人注目。大门上方竖写着“太平粮仓”四字,四周的装饰条却为欧花,大门两旁的壁灯也为欧式。大门右侧的山墙突出,上面写有“钱益升粮栈”的字样。粮栈原来最初的主人叫朱昌琳,开设于清咸丰年间,是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所谓粮栈,也就是粮仓。</p><p class="ql-block">朱昌琳是清末时长沙的首富,为长沙人办了很多好事,也为当时的官府分担了很多责任,并因此得到朝廷的嘉奖,被授予内阁学士衔,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阁学公”。</p><p class="ql-block">朱昌琳做粮食生意的理念和别人不同,其售卖的谷物都是自家出产的。所以,他购有大量田地,并征集农民耕种。除了长沙太平街,朱昌琳在很多地方设有粮栈,用于储存粮食。</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太平粮仓”,已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单。它就像是一座纪念碑,让我们了解到,在长沙悠久的历史中,曾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