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制造业》

Angela

<p class="ql-block">汤之上隆,曾长期在日本半导体行业做研发工作,现为日本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京都大学及日本东北大学特邀讲师。汤之上隆的个人命运和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捆绑在一起,他后来从技术人员转型为行业研究者,专门研究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日本制造的两大支柱产业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日本汽车产业仍然牢牢占据业界领先地位,</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个结论得出的也为时尚早,据我所知,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方面,很可能由于日本企业点错了科技树且一以贯之的纵向一体化思维,导致现如今,败相已现。)</b></p><p class="ql-block">👉电子产业却相对衰落了,索尼、东芝、日立、富士通、NEC等一大批企业走下神坛,陷入巨额亏损。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看看作者给出了怎样的分析。</p> <p class="ql-block">⛳日本电子产业崛起和衰落的宏观背景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二战后日本电子产业的兴起,和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军占领,为了防止日本再次发动战争,美国强行肢解了日本的各大财阀,并竭力阻止日本再次工业化。但是,美国唯独对日本的通信产业大开绿灯,包括电话、电报、广播等,美国甚至直接命令日本产业界大力制造收音机。这一切,当然是因为冷战的需要,美国要把日本打造成东亚地区的情报中心和宣传阵地。在美国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电子产业成为日本在战后快速兴起的头号产业。像索尼公司就是得益于这一波政策红利,它靠录音机和收音机起家,驻日美军是索尼早年的最大客户。顺便提一句,后来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需要日本作为最大军需供应地,对日本的其他产业也从打压变为扶持。日本汽车产业趁势崛起,像丰田汽车就是替美军生产军用卡车起家的,这一波红利被日本产业界称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朝鲜战争特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朝鲜战争之后,🎯美苏双方的冷战进一步升级,美国电子产业的发展重心转向军工领域和NASA等航天工程,民用电子产业发展得相对较慢。</b>而这个时期,日本电子产业主要面向民用,各种小巧精致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本生产的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大举进入美国市场,这就导致了美日贸易摩擦的开始。这个时期,美国产业界主要是走法律诉讼程序,比如对日本彩色电视机提起反倾销诉讼,但美国政府并没有直接介入。直到1985年9月,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让日元在三年内升值了100%。这个时间点绝不是偶然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冷战对美国的威胁明显变弱了。</b>也正是在这一年,英特尔在存储芯片领域被日本公司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忍痛退出,专攻中央处理器,也就是CPU。美国政府第一次意识到,有可能失去计算机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在这几重因素之下,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变化——从扶持变为遏制。由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主导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趁机向美国商务部施压,要求对日本芯片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展开调查。1986年,日本对美国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被征收了100%的惩罚关税。当年9月,日美双方签署了《日美半导体协议》,其中有一个秘密条款:日本承诺开放本国市场,5年之内让美国芯片在日本国内占有20%的市场份额。<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日元升值、惩罚性关税和《日美半导体协议》的多重影响之下,1985年成为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转折点。</b>在1985年之前的15年,日本电子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值增长了5倍,出口增长了15倍。而1985年之后的15年,日本电子产业仍然在增长,但速度变慢了,产值只增长了1.5倍,出口增长放缓,进口稳步上升。在这个阶段,日本电子产业从以出口拉动变成了以内需为主。到2000年时,日本电子产业产值达到26万亿日元的峰值,之后便掉头向下,整个产业开始萎缩。到2013年,日本电子产业产值只剩下11万亿日元,只有顶峰时的不到一半。并且在这一年,日本电子产业从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赤字。</p><p class="ql-block">通过梳理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日本电子产业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1985年是从快速增长变为慢速增长⬆,</p><p class="ql-block">而2000年是从增长变为萎缩⬇。</p><p class="ql-block">所以,关于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原因,也许日本学界和汤之上隆都没有错,1985年的转折很大程度上是外因造成的,而2000年的转折应该主要从产业自身找原因。</p> <p class="ql-block">⛳导致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内在原因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一些日本产业界人士承认,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的确是由内因引起的,主要是经营管理方面出了问题,而日本的技术实力仍然很强大。汤之上隆则指出,正是这个关于<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日本技术第一”的神话害了日本。</b></p><p class="ql-block">汤之上隆认为,日本产业界对“技术实力”的看法过于片面了。📖<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日本人把技术实力简单等同于高品质、高性能,但其实技术实力还包括另一个层面,也就是以低成本、短时间进行快速生产的能力。</b>这是日本电子企业的短板,却是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强项。双方各有所长,这本来是好事,可以形成产业互补;但日本企业的致命错误在于,<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当1990年代全球半导体产业发生根本变化时,日本企业却毫无察觉、不知变通。</b></p><p class="ql-block">以存储芯片为例。在1980年代日本存储芯片的鼎盛时期,存储芯片主要是用在大型计算机和电话交换机上,这些设备制造商对存储芯片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比如,大型计算机要求芯片有25年的质量保障,电话总机也要求至少23年的质量保障。当时美国产的芯片很难达到这样苛刻的标准,而日本的东芝、日立、三菱、富士通、NEC等一批电子企业,秉持工匠精神不懈努力,终于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芯片,并且良品率超过90%,相比之下美国芯片的合格率只有60%~70%。这段成功经验让日本企业坚信,必须在技术上追求极限品质和性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但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从1990年代起,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大型计算机转向了个人电脑和手机。</b>我们知道,个人电脑的使用寿命也就是5年左右,手机更短,一般不超过3年。换句话说,市场根本不需要保质25年的芯片了,而需要的是大量质量还过得去的廉价芯片。<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时候,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超高品质,而在于能不能改进工艺、快速降低生产成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成功不仅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在于敢于颠覆自己的已有优势,迅速调整,与时俱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就意味着要做出取舍,看似简单,实则很难)</b></p><p class="ql-block">日本企业由于迷信高品质,不屑于对自己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仍然继续生产可以保质25年的芯片,结果给了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比如,同样是生产64M的存储芯片,日本企业的加工工序是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1.5倍,是美国企业的2倍。加工工序越多,生产速度也就越慢,而且需要越昂贵的芯片制造设备。</p><p class="ql-block">汤之上隆的老东家尔必达,光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设备成本</b>就比竞争对手高出2~3倍。相比起来,三星在降低设备成本方面拥有非常高超的技术,特别是延长现有设备使用寿命和熟练运用设备的能力,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果看<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成品率</b>,也就是每个生产批次中合格产品的比例,尔必达能够做到98%,而三星只有83%,看上去三星在技术上要略逊一筹。但是,三星设备的芯片<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吞吐量</b>是尔必达的2倍,也就是说,虽然成品率更低,但在相同时间内三星设备能生产出的合格芯片数量比尔必达高得多。2005年三星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利润率</b>为30%左右,尔必达只有3%左右,差了一个数量级。</p><p class="ql-block">尔必达的困境是日本电子产业的一个缩影。<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由于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很难盈利,而盈利不足又反过来影响了对研发的进一步投入</b>。2012年日本政府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就指出,日本电子产业的研发经费在逐年减少,研发投入比远远低于三星。</p><p class="ql-block">日本电视机产业也同样<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陷入了追求极限品质的误区。</b>索尼一心追求画面的超高清晰度,已经超出了人眼可以分辨的水平。汤之上隆说,2012年左右,他在一位索尼工程师朋友的家里,听到一段有趣的对话。作为索尼工程师的丈夫抱怨说:“全世界都不知道索尼最高品质的液晶电视画面有多清晰,这个世界简直疯了。”而这位工程师的妻子反驳说:“我看你才疯了。你看我们家的索尼电视,如果开最高清晰度来录节目,硬盘很快就满了,结果还是得用低画质模式来录。再说,看电视节目,低画质完全够了。你们弄的什么超高清画质,一点意义都没有!”</p><p class="ql-block">市场反应也的确如此。<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当画质超过了人眼能够分辨的水平,再往上提升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消费者感觉不到。这时候,消费者更在意的是价格是否实惠,以及是否有更新颖的功能,这方面是韩国企业擅长的。</b>2012年之后,三星和LG牢牢占据了全球数字电视市场份额的前两名,而索尼的市场份额不足三星的一半,陷入亏损泥潭。同样以高画质电视机著称的夏普也陷入巨额亏损,在2016年被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收购。</p><p class="ql-block">汤之上隆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日本企业界错误地理解了“创新”这个词的含义。日语把英文中的“innovation”翻译成“技术革新”,以为创新就是指新技术,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定义,“innovation”是指“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简单说,就是要<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把新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让产品能够迅速占领市场,这才是企业界的创新。</b>如果仅仅只是发明新技术,那是科技界的创新而不是企业界的创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汤之上隆认为,正是因为错误理解了创新的含义,导致日本电子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在追求极限品质的死胡同里越走越远,而与市场越来越脱节。</b>在日本电子企业,站在鄙视链最顶端的是研发部门,其次是生产部门,最后才是市场部门。有一次,汤之上隆的一位朋友从技术研发部部长调任市场部部长,这位朋友感叹说,“唉,被降职了。看来马上我也要整天坐冷板凳了”。市场部在日本电子企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作为对比,三星高度重视市场部,在全球范围内物色最顶级的人才担任市场调研专员。据说三星电子的常务董事们都背着一个KPI指标,就是每年至少找到一名市场调研高级专员。三星认为市场调研等同于“开辟市场”,公司的未来就掌握在市场调研专员的手里。正是因为高度重视市场部,三星电视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一家独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企业的崛起通常是伴随着激烈的内卷。一堆本土企业跟在外企后面山寨模仿,先用低价和迭代速度抢市场占有率,再塑造品牌,提升质量,这样前赴后继的卷卷卷,卷剩一两家龙头企业,再回头一看,原来的外企已经被甩除了中国市场…)</b></p><p class="ql-block">风险投资人江南愤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日本企业衰败启示录》。他认为,日本人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对日本电子企业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工匠精神是把工艺做到极致,这是工业时代的王者思维。但是,进入🎯<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从耐用消费品变成了快消品,一两年就淘汰了。这个时候企业拼的是把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能力,而不是关起门来精益求精地打磨工艺。</b></p><p class="ql-block">江南愤青在文章中提到,他在日本投过一些机器人项目,因为日本的机器人研发是很牛的。这个项目的日方工程师也非常敬业,耗时三年,终于把项目研发规划做了出来。这个时候,让江南愤青哭笑不得的是,他发现类似的机器人应用模块,在中国深圳的华强北早就上市,而且已经出了三代。</p><p class="ql-block">从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20年日本的电子产业衰落了,而汽车产业仍然可以保持领先。因为汽车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工业时代,工匠精神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但是汤之上隆也指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随着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兴起,汽车产业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本汽车产业能否顺利转型,跟上这趟车,现在还是未知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概率来讲日本汽车产业这次又掉队了😭</b></p> <p class="ql-block">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汤之上隆认为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营战略上的失误。具体来说就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日本电子企业走坚持🎯纵向一体化,而抗拒互联网时代水平分工的趋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说白了就是,既要吃肉,又要喝汤,肥水不流外人田,坚决不让别人“占便宜”😂,不当傻子,这也无可厚非,可是话又说回来,跟你在一起,一点好处都没有,谁愿意跟你呢?只能自力更生,圈子越来越窄,影响力越来越小。跟人一样,没有利用价值,就不会有朋友。)</b></p><p class="ql-block">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产品零件都是模块化的,小到手机,大到光刻机,模块之间的接口都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商只需要设计好自己的产品,采购相应模块,然后进行组装就可以了。这就促成了产业在国际间的水平分工,并且降低了产业的进入门槛。三星和LG能够快速超过日本电视机企业,一个契机就是数字化电视时代的来临,让电视机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标准化了。</p><p class="ql-block">同样地,在生产芯片的关键设备光刻机领域,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曾牢牢占据世界前两名的市场份额,然而后来却被荷兰公司阿斯麦赶超,并被远远甩开。由于荷兰没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倒逼阿斯麦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合作,采购它们的模块,自己来进行组装和调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国产大飞机C919也是采用这样的策略。)</b></p><p class="ql-block">阿斯麦最牛的地方在于集成,它组装调试出来的机器误差非常小。机器误差是指每台设备在性能方面存在的差异。反观<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尼康,它的生产系统是封闭的,所有部件除了光源,全是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组装。尼康光刻机单台运行的性能很好,但是每台设备之间的机器误差很大。</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是为了让自己的利润最大化。)</b></p><p class="ql-block">机器误差大,设备利用率就低,因为需要将设备专用化,每道工序只能使用一台固定设备;而机器误差小,设备利用率就高,因为无论哪道工序都可以使用任意一台设备来处理。平均来说,阿斯麦光刻机的处理能力是尼康的2倍。所以汤之上隆认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尼康光刻机的落败,部分原因是拒绝参与国际水平分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吃独食也是有代价的。)</b></p><p class="ql-block">实际上,<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全球半导体产业就出现了设计和制造相分离的水平分工模式。</b></p><p class="ql-block">👉有的企业只从事芯片的设计和销售,不从事生产,这样的企业被称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无厂化企业”,英文是Fabless;</b></p><p class="ql-block">👉而承接芯片生产的企业被称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代工企业”,英文是Foundry。</b></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有一种<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纵向联合型企业,</b>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比如全球最大的两家芯片企业英特尔和三星。但是要注意,英特尔和三星的芯片厂也同时承接外包业务,所以,它们<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同时也是“代工企业”。</b></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半导体产业会出现设计与制造的分工❓</p><p class="ql-block">有个叫西村吉雄的日本记者,在他写的《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探讨。</p><p class="ql-block">他认为,这种水平分工是必然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半导体产业中设计和生产的分工,就好像出版业中编辑部和印刷厂的分工,它们需要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b>很少有出版社兼营印刷厂的,一般是由少数大型印刷厂,为众多的小型出版社提供印刷服务。这其中除了文化的原因,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设备的折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编辑部是知识密集型的,而印刷厂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印刷设备一般都很贵。如果一个印刷厂只服务于一个出版社,印刷量就比较低,导致生产不能饱和、设备闲置。所以,印刷厂必须大量承接多个出版社的业务,才能充分分摊折旧成本,快速收回投资,从而也可以及时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反过来说,编辑部因为不用负担高昂的设备投资,可以针对小众人群出版特定刊物,这才使得大量小型出版社得以存在。</b></p><p class="ql-block">👉在手机行业,苹果就是“编辑部”,富士康就是“印刷厂”;</p><p class="ql-block">👉在芯片行业,高通就是“编辑部”,台积电就是“印刷厂”。</p><p class="ql-block">只不过,芯片代工企业的设备成本可比印刷厂高得多。一台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市场售价高达1.2亿欧元,和一架波音737客机的价格差不多。除了英特尔和三星这样的巨无霸,其他芯片企业很难负担得起。最划算的办法,还是自己设计,然后外包给台积电这样的代工企业进行生产。但是,即使是英特尔和三星,也无法让自己的芯片生产线完全饱和,所以要同时承接代工业务来分摊设备成本。</p><p class="ql-block">面对这样的国际分工趋势,日本半导体企业一开始非常排斥,坚持要走设计和制造一手包办的模式,没能在产业生态上及时卡位。后来,在与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竞争中落败之后,日本企业没法再走纵向联合型道路,只能在设计和制造中二选一。但奇怪的是,日本芯片企业的优势明明在于制造环节,它们却偏偏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设计环节,转型为“无厂化企业”,导致它们进一步丧失了竞争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可能是他们认为,劳心者,处于鄙视链的顶端,不屑于干体力活吧?😂)</b></p><p class="ql-block">说到底,还是“技术至上”的思维在作怪。日本芯片企业看不起代工企业,认为它们没有核心技术,只会批量生产廉价产品。殊不知,<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代工企业因为设备折旧快,设备的更新速度也快,它们使用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其实是最先进的。而且,因为代工企业向不同的设计公司开放接口,头部代工企业的技术接口就成为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从而占据了主导权。</b></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日本芯片企业错过了成为代工企业的机会,在设计领域又没有明显优势,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p> <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导致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三方面因素:</p><p class="ql-block">在宏观层面,日元升值和美日贸易摩擦,对日本电子产业造成打击,从高速增长变为缓慢增长;</p><p class="ql-block">在技术层面,日本电子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应对市场变化方面输给了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p><p class="ql-block">在战略层面,日本电子企业错过了参与国际水平分工的窗口期。</p><p class="ql-block">这样看来,日本电子产业确实很悲催。</p><p class="ql-block">在未来,日本电子产业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呢❓</p><p class="ql-block">本书的最后,汤之上隆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汤之上隆认为,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工艺,而短板在于市场营销;</p><p class="ql-block">日本人擅长对技术的持续改进,而不适应技术的频繁变更;</p><p class="ql-block">日本人擅长在生产中积累隐性知识,而不擅长标准化、平台化、模块化的竞争。📖<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隐性知识指的是无法用文字和公式来表达的默会知识</b>。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像清洗、干燥设备和匀胶显影机这样涉及液体材料处理的环节,日本企业仍然占据垄断优势。因为这些环节要对设备和液体进行极细致的整合,整个过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依靠长年积累的隐性知识,这就让竞争对手很难追赶。</p><p class="ql-block">汤之上隆相信,<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只要找到这样的竞争优势领域继续发力,同时放下“技术第一”的执念,重新拾起善于模仿的优良传统,日本电子企业仍有翻盘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积习难改,总想让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这种格局,很难适应当前世界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