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是一个兵》第33章 我军的功勋与传承探讨

范松青

<div><br></div> <b> 【内容简介】</b>《那年我是一个兵》,是一部自传体的纪实文学作品。1972年12月—1977年3月,作者范松青在广州军区由42军代管的陆军第142师424团当兵。文章讲述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作者在步兵424团特务连和团、师、军机关当兵所经历的那些事、那些人;展示了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大熔炉里,战友们的青春芳华、无私奉献,勇敢忠诚,艰苦历练,不忘初心;再现了执行军农生产任务的部队官兵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描写了作者在四年军旅生涯中的快乐与苦涩,成功与挫折的“螺丝钉”精神。谨以此文献给共和国5700多万曾经当过兵的人!献给人民解放军执行军农生产任务的广大指战员们! <div> 国庆70周年受阅的战旗方队,三位上将领衔,展示了我军有代表性的100面战旗。</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三十三章 我军的功勋与传承探讨 (军史研究之五)</b></h1><br><br><br>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由五大战区各一名将军领衔(其中有三上将)、载着来自全军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战旗方队旗帜如云,荣誉交织。“铁军”、“大渡河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塔山英雄团”……这100面来自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如今穿越历史时空,在战旗擎旗手的护卫下,在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接受人民群众的瞻仰和致敬。<br><br> 正如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主题歌曲“英雄赞歌”唱的那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战旗是荣誉的象征,胜利的标志。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100面战旗的背后,就有100个英雄番号气壮天地、浩气长存。战旗方队的受阅,象征着对我军光荣历史的铭记,对革命先烈和英雄的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景仰,激励全军官兵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强军兴军,努力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建立新的功勋。<br><br> 国庆70周年受阅的战旗方队,只是展示了我军有代表性的100面战旗。实际上,在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中,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革命战争年代所涌现出来的战斗典型和模范单位有成千上万。可以说,我军的每一支老部队都有其光荣历史和辉煌战绩,都是值得尊崇和敬重的。但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我军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历经了无数次的创建、组建、整编、改编、撤销、恢复、重建等大的调整、变动的过程。那么一支老部队的光荣历史和荣誉功勋等,究竟由谁来继承或谁是“战旗”的传人?这个问题过去很少有人研究。这里,我特地从军史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和考证,并提出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br></div><div><br></div> 国庆70周年受阅的战旗方队,三位上将领衔,展示了我军有代表性的100面战旗。<br> <div><br></div><div><br></div><b> 一、以成建制主体沿革为主(按照部队的母体发展的起源和历史沿革,无论部队如何调整变动,其荣誉功勋的传承应该以成建制发展的主体部队为主,以分散零星的分体部队为辅。)<br></b><br><br> 崇尚荣誉、建立功勋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这些年来,我军越来越重视对具有光辉历史和战功卓著的老部队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方面是强化对荣誉功勋的尊崇,保持和发扬老部队的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官兵们共同的精神高地和政治纽带。另一方面,传承红色基因的光环,也有助于提高部队的知名度和含金量,以期引起上下左右各方面对自身部队的关心和重视。正因为具有红色基因的功勋部队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使得与此多少有些关联的部队及领导,都在努力跻身于“战旗”之中。<br><br> 由于我军许多具有红色基因的部队,特别是红军时期创建的老部队,在战争年代或和平环境时期,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调整变动,也获得过许多的光荣称号和荣誉功勋。但无论部队如何调整变动,无论部队存在与否,应该说,这一历史荣誉只能是属于部队的母体,即该部队创建发展的起源和历史沿革。也就是说,荣誉功勋是由最初的原建制和原番号的老部队创造获得的,尽管该部队历经了无数次的调整变动,但其荣誉功勋的传承者应该是成建制的主体部队,而并不属于分散的零星的少数官兵所调整变动的部队所有。 原48军142师424团(“红一团”)演变至今为第74集团军(48军--55军--42军)163师487团。真正的“狼牙山五壮士连”,现为163师487团3营7连。图为1942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给“红一团”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佩戴奖章。 <div><br></div> 例如,原北京军区65军193师和原济南军区167军199师,均自称为正宗的“红一师”,并大张旗鼓地展开了宣传活动。他们都在宣传当年“红一师”在长征途中和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和英模典型。在2015年9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天安门大阅兵仪式上,第65集团军还组成了“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在其解说介绍中,该集团军193旅自称为“红一师”,说是自己的老部队曾孕育出"大渡河17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等一批光荣战绩。<br><br> 这就奇了怪了。当年孕育出"大渡河17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等一批光荣战绩的老部队,明明白白是42集团军163旅487团(“红一团”),怎么又变成了原北京军区65军193师和原济南军区167军199师的荣誉功勋?他们究竟是不是“红一师”的正宗传人?<br><br> 其实,正如中国传统的编撰家族家谱一样,从严格意义上说,认定谁是“红一师”的传人,只能是看部队的母体及历史沿革发展,特别是看其主体结构是否成建制地存在。如果只是调入零星的或少量的人员组建某一新部队,则很难称之为“红一师”的正宗传人。一支沒有部队建制沿革的军史是经不起检验的。一个没有红军主力连队的部队不是真正的“红一师”。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第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陪同下,检阅一分区的“红一团”部队。 <div><br></div><div> 65军193师和原济南军区167军199师都说,他们部队的前身是,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永丰县藤田镇整编的“红一师”;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后扩编为原晋察冀军区第一独立师兼第一分区。再后来,第一分区部队一分为二。对他们两个“红一师”的说法,笔者并不认同。因为一个部队即使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为四也好,总有一个主次之分,不管怎么分兵,也是以主体为主。因此说,按照部队的母体起源和历史沿革,无论部队如何调整变动,其荣誉功勋的传承应该以成建制发展的主体部队为主,以分散零星的分体部队为辅。<br><br> 抗战初期,晋察冀军区第一独立师兼第一分区,下辖一、二、三团。第一分区创立初期都可以称之为“红一师”。但随着战争环境的改变和老部队的几经改编,到1942年,第一分区的红军连队最后只剩下了老一团和划归到第三分区的老二团。邓华在1938年带走的老三团几个红军连队,已经被全部拆散,并作为战斗骨干和种子,早就分散到新组建晋察冀挺进纵队的六团、七团去了。特别是1944年3月,第一分区的老一团调到延安教导二旅以后,第一分区留下来的其他主力团,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没有“红军连”的部队了。由此看来,自称为“红一师”的65军193师和67军199师,他们只是延续第一分区留下来的八路军部队而已。<br><br> 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下辖的老一团(“红一团”),是“红一师”的骨干主体老部队。1944年3月,黄永胜、邓华率晋察冀军区野战旅(包括第一分区的老一团等),成建制地调往陕甘宁边区,转属延安教导第二旅(黄永胜任旅长,邓华任政治委员)。抗战末期,教二旅开赴东北,以后几经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1纵队31师,“红一团”为11纵31师91团;后来全军统一番号为48军142师424团,演变至今为第74集团军(42军)163师487团。真正的“狼牙山五壮士连”,为163师487团3营7连。因此,只有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的老一团,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红一团”。按照部队的血脉延续,48军142师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红一师”。<br></div> 1942年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的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集体合影老照片,其中只有一个女同志。<br> <div> </div><div> <b>二、裁军要兼顾功勋的传承(按照部队的母体发展的起源和历史沿革,如果要调整变动一个有悠久历史、功勋卓著的老部队,上级应该从整体上通盘考虑红色基因的传承问题。)</b></div><div><br><br><br> 我军不少红军时期发展下来的老部队,历经了无数次的调整变动,不管他们是成建制的调整变动,还是分散、零星的调整变动,仍然有一些红色基因种子传承下来了。例如:<br><br> 1、38军112师334团,前身就是红一军团四师——115师343旅686团——东北野战军1纵队1师1团;<br> 2、39军115师343团,前身就是红十五军团73师——115师344旅687团——新四军3师8旅22团——东北野战军2纵队4师10团;<br> 3、54军161师481团,前身就是红军中央警卫师、瑞金模范师、中央苏维埃警卫团——红九军团红32军——359旅718团——留守兵团警备1旅1团——东北野战军8纵队23师68团——45军134师401团;<br> 4、63军189师566团,前身就是红一军团1师13团——115师独立团2营——华北野战军3纵队9旅26团;<br> 5、64军191师571团,前身就是与63军189师566团同为红13团发展而来,后为华北野战军4纵队11旅31团;......等等。<br><br> 在这些无数次的调整变动中,发展脉络最清晰且争议不大的要数“红一团”。“红一团”的部队番号虽历经30余次变更,但其血脉和“战旗”一路传承下来,历久弥新。在解放战争中,“红一团”涌现出了1059名全国战斗英雄和1等功以上功臣。在建国初期,“红一团”的番号为48军142师424团,但在142师被改编成炮兵部队入朝参战时,毕竟48军把142师的424团(“红一团”),与144师的430团“互换建制”,也就是说,“红一团”“过继”给144师后,142师本身就不再拥有“红一团”了,作为步兵142师改编成的炮兵部队,很自然也就没有“红一团”的光荣历史了。即使在5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第二次、第三次又重新组建了第142师,然而,“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虽然部队的番号仍叫142师,但“红一团”的正宗传人已经“过继”给144师(163师),而与他们失之交臂了。</div> 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干部合影 1942年5月,易县岭东村<div><br></div> 与此相反,与142师同时改编成炮兵部队的143师,其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荣誉,也就随之到了该炮兵部队光荣至今。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32师96团的前身,是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独立师兼第一分区(“红一师”)三团的一部分连队,1938年一分区政委邓华带走三团去在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后发展成为挺进军新6团、新7团,但已经没有成建制的红军连队了。32师96团就是冀察军区第12分区新6团的一部分,1945年9月改为冀察纵队第8旅第24团,1946年3月为冀察军区独立第5旅15团,1947年10月上旬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第6团,组建第11纵队时改番号为第32师96团(即143师429团。)<br><br>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在辽沈战役第二次隆化战斗中,手托炸药包舍身炸掉桥头堡而英勇献身(董存瑞是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其实在那场特别难啃的攻坚战斗中,还牺牲了第11纵队31师副师长兼91团团长李荣顺(即“红一团”,后改为48军142师424团)。遗憾的是,如今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场战斗,牺牲了142师副师长兼424团团长李荣顺,只知道143师429团的班长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解放后,在隆化县城有一条荣顺街纪念李荣顺的功绩。<br><br> 隆化攻坚战斗结束后,东北人民野战军第11纵队把英雄的名字写在“战旗”上,追认董存瑞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1948年11月,董存瑞所在部队第11纵队32师96团,改称为48军143师429团。参加了平津战役。随后该部队一直打到江西、广东。1949年,董存瑞所在班被授予“南下剿匪功臣班”。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追认他为“全国战斗英雄”。1957年5月29日,朱德同志亲笔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长春电影制片厂后来拍成电影《董存瑞》,郭维执导,张良、杨启天等主演,于1955年1月1日上映。 董存瑞烈士,是全国著名的战役英雄,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役中,他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决然用身体托举起了炸药包,随后英勇牺牲,当时还未满19岁。图为电影《董存瑞》剧照。 <div><br></div> 1950年10月,143师奉命从广东北上到辽宁省阜新县,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原来的步兵师改装为炮兵师,装备苏制M-13火箭炮(喀秋莎)。1951年3月师部改称为炮兵21师,下辖五个火箭炮团,董存瑞生前所在团改称为203团,随后炮兵21师赴朝参战。1953年10月,该师从朝鲜凯旋回国。1955年2月,炮兵21师换装为榴弹炮,名称改为炮兵第11师。同时原隶属于炮兵第11师的203团(董存瑞生前所在团),从该师划出,归建到炮兵第10师。1957年,董存瑞班被授予“永远保持英雄”的荣誉锦旗;1958年,董存瑞班被授予“优秀炮”的荣誉称号;1977年,董存瑞班是“艰苦奋斗标兵班”。这么多年来,“董存瑞精神”一直深深地烙在每一个战士的心里,这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br><br> 这里有一个问题,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143师就分成了两个部队,即炮兵第10师、炮兵第11师。董存瑞生前所在师是炮兵第11师,董存瑞生前所在团又调到炮兵第10师。这就是为什么董存瑞的连长王万发,教导员宋兆田,战友致顺义等都在炮11师,而董存瑞生前所在班又在炮10师。在1959年10月1日的国庆大阅兵中,炮10师就曾公开打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旗号。1985年10月,炮11师整编为陆军40集团军地炮旅;2003年11月,炮10师整编为陆军16集团军地炮旅。这两支部队都是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那么,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历史荣誉应该属于谁?(“董存瑞班”目前是第78集团军炮兵第78旅远程多管火箭炮营2连6班。)<br><br> 笔者认为,按照部队的母体发展的起源和历史沿革,原建制和原番号的部队变动以后,历史荣誉应该跟着所在部队走,即属于新建制和新番号的部队所有。也就是说,董存瑞生前所在团(203团),已经从原隶属于炮兵第11师划出,归属于炮兵第10师建制。董存瑞的光荣自然也就属于炮兵第10师所有。这里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上级领导机关在部队的整编、调整、裁军中,特别是对于有着荣誉功勋的老部队,应该从整体上通盘考虑红色基因的传承问题,最好作为一个整体不要拆散。例如,炮兵第11师203团(董存瑞生前所在团),调整时最好是不要变动,可以考虑把该师的其他团划出一个给炮兵第10师。这样就不会为炮兵第11师和203团(董存瑞生前所在团)带来后来的困惑及遗憾了。 <br> 图片新闻:现代花木兰郭俊卿:“隐藏”军营5年多,无人识破女儿身。1945年,年仅14岁的郭俊卿隐瞒真实性别,将年龄报大两岁,化名郭富参军到48军143师。从1945年到1950年,郭俊卿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1950年5月,部队打到广东韶关,郭俊卿因劳累过度生病住进了医院,一个细心的护士发现了她是女儿身。当军长贺晋年得知她女扮男装后说:“郭俊卿是巾帼英雄,是当代花木兰,是我们48军的骄傲!”朱总司令听说后称赞道:“古时候有个花木兰,我们部队也出了个女英雄!”毛主席评价郭俊卿:“巾帼不让须眉,是一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div><br> 1950年9月,郭俊卿和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郭俊卿还被选入大会主席团,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她被授予“全国特等战斗英雄”,并在大会上发言。“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的英雄事迹传开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她的故事拍摄成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50年11月,郭俊卿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乘坐着毛主席访苏的专列出发了。她回国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人大毕业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成为山东省青岛第一服装厂厂长。但文革初期,郭俊卿被造反派揪斗。组织上将她调到山东曹县任民政局副局长,再度女扮男装改名郭富。1981年4月,郭俊卿离休了。1983年9月病逝,年仅52岁,一生未婚。</div> <div><b> </b></div><div><b> 三、历史荣誉转换到新部队(按照部队的母体发展的起源和历史沿革,如果原建制和原番号的部队整体改换到新建制和新番号,那么历史荣誉应该跟随新的部队走。)</b></div><div><br><br><br> 我们再回到“红一团”的荣誉。有意思的是,“红一团”的荣誉,本来是48军142师424团承续的,但因为1950年10月,48军把142师424团跟144师430团互调建制,就是说,“红一团”由424团整体调换变成了430团,部队还是那支部队,官兵还是那些官兵,但原来的光荣历史就随着番号的更改而更改。这里有一个疑问:48军为什么要将资历老、部队素质高的142师、143师改为炮兵部队?而保留组建最晚,资历最浅,地位最低、大仗恶仗打得最少的144师呢?为什么还要把“红一团”由142师424团更换为144师430团呢?<br><br> 从48军3个师来说,142师、143师都是具有光荣历史的老红军部队,特别是142师有个著名的“红一团”;143师是由邓华带领的晋察冀军区新6团、老10团一部分改编组成,该团1939年在平西根据地组建时,光大学生就有80多人,是我军知识分子最多的部队,基本上独往独来自由惯了,这个部队编到11纵后不是很听招呼,更何况出了个战斗英雄董存瑞。144师的资历、战斗力与两个老大哥没得比,但该师最老实听话,执行命令最坚决,部队最能吃苦,打北平的时候由于模范执行关干保护古迹及高等学府的命令,而受到四野总部的通令表彰。144师还是全军第一个被授予正规番号的,跟42军主力124师、49军主力145师相比,该师的资历和实力一点都不比他们差。<br><br> 1949年建国前夕,144师解放江西赣州、广昌后,在宁都组织了解放江西的最后一场大战——翠微峰剿匪战,共歼敌2000余人,被华中军区誉为解放江南战斗中攻坚战的最好范例,为新中国成立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战后该师432团被授于“翠微红旗团”的称号,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即以翠微峰剿匪为背景,拍摄了电影《翠岗红旗》,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据毛主席警卫员回忆:144师打下当年苏区瑞金,报告给毛主席时,主席非常高兴,吩咐晚饭多加一道辣椒红烧肉,并对他们说:今天我这个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才算名符其实了。或许这几点,都给中央军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iv> 图片说明:1949年8月第48军在江西剿匪,8月30日,48军144师432团和143师428团的1个营,发起了攻取宁都县翠微峰的著名战斗。在翠微峰战斗中,全歼守敌,活抓了赣西南最大的匪首黄镇中,被华中军区誉为剿匪战斗中攻坚战的范例。1950年初,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授予144师432团“翠岗红旗团”荣誉称号。428团的某连在攻打翠微峰时,变助攻为主攻,浴血歼灭顽敌,第一个将红旗插上敌人阵地。“翠岗红旗连”从此被叫响。1950年10月,143师改炮兵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翠岗红旗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一直是该炮兵师(现为第79集团军炮兵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br><br>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这一战例编写成剧本,拍摄成影片《翠岗红旗》,由张骏祥执导,于蓝、张伐等主演,于1951年3月8日上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我军剿匪作战的影片,向全国人民介绍了48军在赣南剿匪的情况。上影厂1950年摄制《翠岗红旗》期间, 144师正好在宁都县驻扎,部分144师的干部战士参加了电影拍摄,自己参加的战斗,又由自己再复现表演一遍,这在全军都很罕见。该影片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摄影首次受到世界影坛的褒赏。 1949年7月下旬,48军单独发起赣南战役,历时35天的赣南战役于8月29日正式落下帷幕,48军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歼敌8850余人,解放县城14座,缴获大批作战物资,江西全境获得解放,同时也打开了解放广东的大门。<div><div><br></div><div><br></div><div>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中央军委把邓华的15兵团机关与黄永胜的13兵团机关对调,邓华率领13兵团机关(原15兵团机关)到东北组建边防军(志愿军)。10月19日,邓华的原15兵团机关领导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和已在东北齐齐哈尔从事农恳的42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而原13兵团机关及司令员黄永胜到15兵团就职,新来乍到,一切都要有重新熟悉和理顺关系的过程。特别是原13兵团机关及司令员黄永胜因为没有入朝作战,心里本来就有一肚子意见。这也导致了15兵团所辖的48军、44军、43军,后来3个军被先后撤销,这也在意料之中的了。<br></div><div><br></div><div> 与此同时,48军军部领导进行了大调整。老军长贺晋年于1950年6月,被高岗调到东北军区任副司令员(这也导致了贺晋年后来被“高岗事件”所牵连,1955年只授了个少将军衔,而其他人都在中将以上)。老军长贺晋年在被调到东北军区之前,已基本上不再管事,48军的日常工作则由第一副军长兼144师老师长周仁杰主持。没想到,中央军委任命刚提任副军长不久的刘转连接任48军军长一职。其实,刘转连的资历也是很老的,只不过是他刚刚从47军140师师长提任为48军副军长不久,因而他对48军的142师、143师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很熟悉。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下48军几位管事的情况。</div><div><br></div><div> 刘转连(1912-1992),湖南茶陵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军时期就是红六军团第17师(模范师)师长,1937年9月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第717团、718团团长、第359旅参谋长、1945年任东北人民自治军359旅旅长,第47军第140师师长。到解放战争快结束时的1949年4月,他才提升为48军副军长,1950年6月任48军军长。1952年4月任41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2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92年10月28日在广州逝世。据刘转连后来在广州休养时向家人回忆,红六军团改编的八路军359旅到东北后,其发展受到林彪的压制,其他旅都已扩编为纵队(军),而359旅只是改编成一个师。看来林彪对部队还是有亲有疏的。 </div></div> 八路军120师第359旅在延安召开干部会议。(中排右2为刘转连)<br> 图片:1983年,邓小平、王震在广州军区接见军队老同志(前排左5为刘转连) <div><br></div><div> 周仁杰(1912年-2001年),湖南茶陵人。1930年2月加入共青团。1931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任红六军团第16师师长,长征中担任红六军团前卫。抗战爆发后,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2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副司令员兼第1旅旅长、冀热辽军区第17旅旅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3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副司令员兼33师师长,48军第一副军长兼144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赣西等战役,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战斗中多次负伤。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1970年后任海军副司令员(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3年退居二线后,他多次赴老区和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调查研究。2001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div> 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新化,红六军团领导与红16师的团以上干部合影,(前排左4为夏曦、左3为王震、左5为肖克、左1为周仁杰). 1985年3月,周仁杰(中)重返长征路时,与乡亲们合影。 <div> 欧致富(1913~1999),广西田阳县人。1929年12月参加红七军百色起义。红军长征时任营长、作战科副科长等;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旅旅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师师长,第11纵队31师师长、48军142师师长,参与和平解放北平。1949年夏,欧致富率142师参加解放赣南战役。解放后,欧致富历任48军副军长、55军副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广西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79年还亲临前线参与组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2月在广州逝世。<br><br> 欧致富在担任第11纵队31师(48军142师)师长期间,打出了主力师(“红一师”的正宗传人)的军威,在1948年5月1日解放隆化县城攻坚战中,不仅143师出了个战斗英雄董存瑞,而担负啃硬骨头的142师攻打苔山异常激烈,其副师长兼424团团长李荣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1948年12月5日,142师和143师在解放密云县城的惨烈战斗中,共计歼敌5307人,同时也付出了1143名官兵伤亡的代价。其中142师424团2营5连打得全连只剩下38人,荣获“密云尖刀连”的称号。1949年夏,欧致富率142师参加解放赣南战役。10月1日在新中国诞生的日子,欧致富率142师将八一军旗插上了井冈山主峰。<br><br> 新中国成立后,欧致富担任48军副军长兼142师师长。据欧致富回忆,在研究中央军委命令的军党委会上,对于调出143师到东北改编为炮兵,大家基本上没有不同意见,但在是否调出142师的问题上有所争论。欧致富本人对抽调142师改编炮兵这件事,是持反对意见的。但由于军长刘转连和第一副军长周仁杰(144师老师长),都说要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命令。他俩资格很老,红军时代就是师长,又是二方面军老战友,欧致富也就没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如果当时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相信当时军委不会不有所考虑,可能后来的结局将大不一样。</div> 1941年11月,日军5000多人重兵进攻位于黎城,辽县(左权县)、武乡3县间的黄崖洞的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时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的欧致富率兵抵抗,虎踞黄崖,浴血拼杀11天,毙伤敌1850人。欧团伤亡是敌人的八分之一。被总部誉为创造了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彭德怀副总司令代表总部为欧团召开庆功大会,宣布授予"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称号。图为黄崖洞保卫战。(油画)<br> 时任48军副军长兼142师师长欧致富 <div><br></div> 当时在48军党委会上,第一副军长兼144师师长周仁杰还提出,为了保留48军“红一团”的牌子和种子,应该将142师424团跟144师430团互调建制。就是说,把142师424团调给144师,把144师430团调到142师。48军党委这个意见,在会后请示中央军委,并同意了。从此以后,资历浅、实力弱的144师有了井冈山的红军老部队,还是响当当的“红一团”,144师从非主力师一跃而成为48军的第一主力师。如此看来,163师的官兵们应该感谢48军第一副军长兼144师老师长周仁杰的高瞻远瞩。当然,如果当年48军再把143师429团(董存瑞生前所在团)等功勋英模团队,一并互调建制到144师来,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尽管三个月后,48军又组建了新的142师、143师,然而,此师非彼师,不可同日而语。自打有了“红一团”以后,144师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br><br> 1952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21兵团兵团部改编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4月,48军军部改组为新第21兵团;虽然第48军的光辉名称不再使用,而且,10月第21兵团番号撤销,又改编为第55军。在此期间,原21兵团各部队进行大调整或撤销番号,但唯有第144师一直跟随军部,“我自岿然不动”,番号不变,下辖第430团、431团、432团。1969年12月,中央军委重排陆军师番号,第55军第144师改称第163师,各团依次改为第487团、488团、489团。<br><br> 从144师的领导干部配备上看,从1951年到1979年底,军政首长基本上是从“红一团”的干部中提拔上来的。其中原424团团长霍成忠(开国大校),后提拔为144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55年后任55军副军长,为55军第二任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原142师424团1营1连连长边贵祥从1953年起,历任430团(红一团)1营营长、军作训参谋、团长等职,1970年1月144师改番号为163师,边贵祥任师长,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调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后从55军副军长任上离休。这两任师长都是“红一团”的老兵,他们对“红一团”的传统作风深得要领,对部队训练抓得非常紧,对部队管理严的不可想象。 左为163师师长边贵祥、右为师政委吴恩庆。当时部队从战场凯旋回撤,俩人在中越边界的友谊关合影留念,1979年3月。 <br> 边贵祥在163师的搭档是政委吴恩庆,此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947年10月在一次战斗中,时任红一团2连指导员的吴恩庆头部中弹,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就在落棺下葬填土时,突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大家连忙把棺材打开,只见吴恩庆的四肢正在蠕动。经过抢救,吴大难不死活了过来。建国后,吴恩庆被第一批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刘伯承院长很欣赏吴恩庆,后来还特意将吴调到北京高等军事学院任战役系教员、后任教研室主任。1969年吴任55军副参谋长,不久又出任163师政委。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55军163师战绩辉煌,按理说,他应该在军中大有前途。但吴恩庆却没能得到晋升。<br><br> 据说吴恩庆当年在北京军事学院任教时,文革期间军委组织人抄家,吴也奉命参加了,得罪了某些当时受冲击的军界高层人物。这件事和当时参加的人,事后都登记在案。本来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可以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了。但1979年对越作战后,广州军区向中央军委呈报提拔吴政委和边师长。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某高层人物,从提拔名单中发把吴的名字划掉了,并指示有关部门,吴不但不能提拔重用,而且要退居二线。这一传说不知是真是假?后来,吴恩庆被调到桂林陆军学院担任政治部副主任,一个军政兼优、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中高级指挥员就这样早早退休了。<br><br> 原163师参谋长邢世忠,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从55军163师走出来的唯一的一位上将。邢世忠1953年8月参军,第55军219师工兵营战士;1957年5月任219师工兵营排长,1969年后任第55军直属工兵营营长、军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163师489团团长、军作训处处长;1978年3月任163师参谋长,1979年9月任163师师长,1983年5月任55军军长,1985年6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88年2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94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5年7月任国防大学校长;1998年3月晋升上将军衔。2019年3月1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 55军163师从中越边界的战场上凯旋回撤。1979年3月。<br> <div><br></div><br> <b> 四、有血脉延续的享有继承权(按照部队的母体发展的起源和历史沿革,有血脉延续关系的老部队的历史荣誉,都可以部分享有继承权。)<br></b><br><br> 在人民解放军历史发展中,特别是红军时期就创建的老部队,像“红一师”、“红一团”,由于不同的原因,在其漫长的历史里吸纳了许多不同建制的部队。这些部队有的是成建制编入,有的是部队缩编撤编人员补充进来。一般说来,成建制编入的部队,大多是部队的历史可沿续下来,而部队缩编撤编人员补充进来的,其部队历史就无法再沿续下来了。它的历史只能定格在撤销编制的那一刻。但是,对于部队的历史荣誉,既可以是二者共存,也可是单独存在。<br><br> 例如,48军的军史,前身可以写到“红一团”的起源,但后面的历史只是写到1952年3月,第48军改编为第21兵团,同时48军番号的撤销,48军的历史就到此结束。至于1952年11月,第21兵团番号又被撤销,第21兵团部机关改为陆军第55军军部,1985年第55军番号又撤销,等等,后面的这些部队均与前面的48军没有任何关联了。但如果是重新组建老部队,且沿用老番号的,一般都会重新继承原番号和老部队的历史荣誉。那么,这些新老部队就会有新老的关联了。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少。<br><br> 四野第15兵团43军,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特别是127师是我军军史最长的一支部队,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的“叶挺独立团”,红军时期是红一军团红2师,抗战时为115师685团。43军是野战军中的"老大哥","攻坚老虎"名不虚传、战功卓著、威名远播。43军和40军协调解放海南岛时,首创我军以木帆船横渡海峡,打败了敌方的钢铁军舰的战争奇迹。但是,1961年8月,第43军被撤销番号。1968年7月,重建第43军,127师、128师归建,原55军220师划入第43军,并改129师等等。这个时候,第43军则可以把该军及下辖各师的历史沿革和荣誉,重新接续起来。遗憾的是,尽管43军有如此辉煌的战绩,但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按照“裁新留旧”的原则,武汉军区的43军仍被撤销,43军的主力127师划入济南军区的54集团军,被列入全军总战略预备队和三大快速反应部队之一,从此跻身为我军的绝对主力。 原43军第127师381团(叶挺独立团) <div> 以“密云尖刀连”为例。1948年12月5日,48军在解放密云县城的惨烈战斗中,142师424团2营5连打得全连只剩下38人,战后荣获“密云尖刀连”称号。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42师调往东北改编成炮兵,其辖424团与留下不走的144师430团“互换建制”。这样“红一团”的历史荣誉就到了144师,424团2营5连“密云尖刀连”的荣誉,自然也跟随到了后来番号几经变化的163师487团。2017年军改后,以“密云尖刀连”所在的“红一团”为主组建了合成旅,驻扎在惠州市。1997年香港回归时,以“红一团”的一部分组建了驻港部队合成旅。驻港部队官兵也是高举着“密云尖刀连”的旗帜进驻香港至今。也就是说,42集团军合成旅与驻港部队合成旅这两个连队,都是“密云尖刀连”的继承者,它们都具有部分历史荣誉的继承权和享有权。<br><br> 一般来说,部队的传承主要是通过番号体现的,从形式上看,部队番号只是一个数字或符号,但实质上却蕴含了一个部队的精神、荣誉和厚重的历史传统。1969年11月,中央军委在广州军区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三个陆军142师、第143师等五个师。为什么要沿用原48军下属师的老番号,而又不叫别的番号?这两个归42军代管的142师、143师,与原48军有没有任何关联?是否有必要补充、续写48军历史?假如说重建48军的话,而144师必然就会重新归建,那么55军又怎么办?谁又是“红一团”?这势必又会造成一些新的矛盾。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71年“9.13事件的发生,历史再一次被改写,48军的梦想彻底地被中断了。而且,历史也不会出现“假如”。<br></div><div><br></div><div> 虽然第48军早在1952年就撤销番号了, 48军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战史军史没有保留下来。但是无可否认的是,48军(11 纵)却是第四野战军,乃至全中国人民解放军里独树一帜、最奇特的一个军,那是任何一个军被拍成电影的数目都比不上48军。也就是说,48军虽然在战史军史所占的地位不高,可根据48军所属142师、143师、144师的部队事迹,拍成的电影却是全军之最。例如:《五更寒》、《突破乌江》、《红军不怕远征难》、《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战火中的青春》、《翠岗红旗》等,数目之多,是任何一个军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这些电影的背后,体现出这支部队曾经的战绩与辉煌。<br><br> 历史虽翻开了新的篇章,但“红一团”的“牺牲决胜”的精神,仍然在继续发扬光大。虽然48军早在1952年就撤销番号了, 但48军的血脉、灵魂、精华及其内涵仍然继续保存着,特别是424团(“红一团”)1950年11月调入了144师(1969年12月改番号为第55军163师487团),传人163师始终以“甘于奉献,不怕牺牲;能打仗,打胜仗;勇于决战,最终决胜”的精神,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战绩斐然,勇冠全军。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红一团”攻同登、克扣林、战凉山,创造了东西两线参战部队中团级建制歼敌最多的战斗纪录。</div> 北京市密云区给163师487团5连(1948年12月,原142师424团5连被48军命名为“密云尖刀连”)赠送锦旗。 <div> 变者,天道也。变则强,不变则亡。在世界新军事革命风起云涌,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转变的新形势下,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在新一轮的改革强军大潮中,许多陆军部队在缩编、改建、转隶、转型后均不再使用原番号,而都是使用新番号,基本原因就是这些部队的编制类型或兵种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存部队的建制沿革都被打乱重新洗牌了,其老部队的历史荣誉、光荣传统、以及传承红色基因的因素,相对来说,则没有过去那么非争不可的必要了。<br><br> 历史不曾远去,未来战鼓催征。陆军的使命远未结束,陆军的建设任重道远。对于第四野战军、48军、55军,对于“红一团”来说,毕竟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光荣的、难忘的部队。正如第163师487团(红一团)的《团歌》(宫勇词,沙平汉曲)中唱的:“我们是英雄的红一团,英雄来自井冈山,大渡河十七勇士闯难关,灭日寇五壮士血战狼牙山。红一团个个是英雄汉,南征北战敌胆寒,军威壮胜过翻江浪,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紧相连。红旗迎着东风招展,英雄部队勇向前,光荣传统一定要发扬,为祖国永远战斗在最前线。”<br><br> 翻开这一篇篇英雄部队的辉煌战史,抚摸那一面面用鲜血染红的战旗,在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中,我军无数个具有光荣传统和荣誉功勋的英雄部队,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涌现出千万个英雄人物、战斗典型和光荣集体,犹如九天银河,群星灿烂。在新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永远记住它们不平凡的光辉历程,永远记住它们为共和国立下的卓越功绩,永远记住它们的永垂不朽的英勇事迹!继续努力将“战旗精神”传承下去,并建立新的历史功勋!</div> 第81集团军“红一师”部队 国庆70周年受阅的战旗方队,展示了我军有代表性的100面战旗。<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尾)</b></div><b><br><br> 《那年我是一个兵》全书共33章,42万多字,全部登载完毕 。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