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世友在美国华盛顿】</p> <p class="ql-block"> 【唐 世 友 联 理 文 章】48</p><p class="ql-block"> 第 四 十 八 篇 </p><p class="ql-block"> 也 谈 “观 音 山 上 观 山 水”</p><p class="ql-block"> 观音山征联活动已经7年了,但至今还仍然没有发现完美无瑕的对句。</p><p class="ql-block"> 据邹继海老师发表在《中国楹联报》上的文章披露、,这次征联活动创造了八个“史无前例”。</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史无前例”是参加人数之众,共收到20万条对句,网络点击关注量超过8亿人。</p><p class="ql-block"> 最奇葩的是第七个“史无前例”,居然惹上11场官司,审结的有9桩,但都是对方败诉。</p><p class="ql-block"> 对对联惹官司,真是天下奇闻。而这么多人同时为对对联告状打官司,这就值得人们深思了!按常理,要有冤情才告状。那么,他们到底有何“冤”情?到底是为了啥啊?不说想来读者们都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只是征联活动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和观音山人在联坛掀起的惊天狂浪比起来,它连一滴水珠都比不上。</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在网上发了几篇有关观音山征联的文章,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神仙难对是绝联”。从而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因为,我的观点碰碎了不少人的美梦,招来不少人的质疑和谩骂。</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联友问我:你真的认为观音山联成了片玉了吗?我回答:除非有世外高人能对出完美无瑕的对句。</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出句到底有多么难吧!</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难点是:这个出句有两种断读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观音/山上/观山水;</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观音在山上观山水。</p><p class="ql-block"> 二是:观音山上/观山水;</p><p class="ql-block"> 其联意是:游客在观音山上观山水。</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断读法的联意差别甚大,对句也应该用与出句相同的样式来应对才能算是完美。也就是说,对句也必须要用具备两种断读法的词句来对才行。试想一下,在中国现代汉语中找这样的词句也许能找到,但若是要求词句必须和出句既对又联,甚至还要做到文从字顺,语境和出句一样通俗浅白。这就比登天还难啊!</p><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的唐世友】</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难点是:“山水”一词有多重意思。</p><p class="ql-block"> 一是山和水。唐· 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p><p class="ql-block"> 二是山中之水。《南齐书·高逸传·徐伯珍》:“山水暴出,漂溺宅舍。”</p><p class="ql-block"> 三是有山有水的国画,简称山水。宋·张淏《云谷杂记》卷四:“ 王象先 于鹅溪绢上作山水,不如意,急湔去故墨。”</p><p class="ql-block"> 四是指山野。宋·王安石《赠李士云》诗:“ 李子 山水人,而常寓城郭。”</p><p class="ql-block"> 五是有山有水的风景画面。</p><p class="ql-block"> 当然,观音山出句中的“山水”一词,指的就是美丽的风景。对句也应该找一个与“山水”相对应的词来对才算完美!</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难点是:对句必须纳入观音山景区元素。因为,征联的主题是:题观音山森林公园。故对句必须围绕主题创作,也就是必须要用与景区景物相关联的物象去对。否则,判你离题。要知道,离题的作品是不会计分的。</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难点是观音一词。观音,原来叫“观世音菩萨”。因避太宗皇帝李世民讳去掉一个“世”字,故世称观音。观音是大慈大悲,拯救万民的大菩萨,用谁去应对都不合适。而对联讲究的又是下联在气势上必须超过上联,而在职位上超过观音的只有如来佛祖和玉帝,或者是能够和观音平起平坐的诸位上仙,可惜他们的户籍又都不在观音山。这就难办了!</p><p class="ql-block"> 七年了,数十万人搅尽脑汁,费尽心思,搜百度,查辞典,甚至实地考察,几乎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重温了一遍。但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么大的气势,这么大的阵容,居然没有一个人能找到适合应对的句子,这难道是天意?当然不是!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楹联文化的深邃与奥秘!平平常常的七个字竟然有这么多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要用心灵去品读,去探索,去揭示其奥妙吧!</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一联语结束此文:</p><p class="ql-block"> 宜将片玉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莫让污词染杏坛。</p><p class="ql-block">《中国楹联报》也谈观音山上欢山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