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萍聚京城共建共享微信群里,市课题办主任朱红梅老师分享了一个链接——2022第一届全国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会,让因为疫情困在家里的华云学校省基础课题负责人徐晓君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从11月6号开始,突发的疫情让本来准备好的线下课题交流活动,不得已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怎么才能在这个特殊时期让课题活动正常开展,还能有一定的实效?这是徐老师一直在考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的分享,就像雪中送炭——是的,线上学习、交流。因为有学习就会有交流,有交流就会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 打开朱老师的分享链接,仔细阅读,课题负责人徐晓君老师发现还有课例分享。其中北京中学李志清老师的八年级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五四精神我传承”演讲活动》让徐老师眼前一亮,这应该是个难得的写作课!</p><p class="ql-block">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李老师的课例分享会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一些启发!</p> <p class="ql-block"> 因为其他三位课题组成员正忙着期中考试,没有时间参与直播,徐老师决定自己先学习。下午二点二十,徐老师准时打开链接,进入直播间。</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修改一篇演讲稿《五四精神我传承》…”李老师的开场白刚落地,徐老师就赶忙打开剪辑师软件,开始录屏了!这样的习作修改课例一定要录下来,不仅可以分享给大家,更重要的是,随时都能再学习。再说,本来关于写作教学的课例就很少,更不要说习作修改课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录好屏后,徐老师及时把这个课例分享给了其他三位课题组成员。</p> <p class="ql-block">其他三位课题组成员或利用监考后的时间,或利用周末时间,认真学习,并及时反思:李老师的课对于我们的写作教学有什么样的启发?对我们的写作课题的研究又有什么样指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 看完视频后,几位课题组成员意犹未尽,在群里分享了自己的体会。</p><p class="ql-block">徐晓君:</p><p class="ql-block"> 很高兴能听到一节写作课,而且还是一节修改习作指导课。一节课下来,李老师就像一根灵活的绣花针,在习作指导要求和学生修改习作的过程中,穿针引线,真正彰显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作用,真正意义上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课题研究也与写作有关,也有提升学生修改加工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课题研究该如何进行,才能最大程度的帮助老师和学生呢?</p><p class="ql-block"> 一节课下来,我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首先,李老师在放手学生修改前,为学生指定了修改的四个方向,同时辅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进行集体修改。学生有方向,有抓手,当然就能较好的完成任务了啰!这也启发了我,课堂上,老师要想真正帮助到学生,那课前就得多下功夫,既要充分掌握学情,又要做好各种预设,准备好多个方案。</p><p class="ql-block"> 其次,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样的修改习作课应该是常态化了。我们的课题研究也要循序渐进,要持之以恒,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成长,绝不能急功近利。</p><p class="ql-block"> 再次,老师挑选的这篇习作,是很有代表性的。这样的习作修改,其实就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对后期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是有典范作用的。</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听了李老师的课,我对于我们今后的课题活动开展也更有想法,更有信心了!</p> <p class="ql-block">徐晓敏:</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这节习作修改指导课,让我获益匪浅。一直都觉得作文指导课很难上,但通过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也让我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启发。在以前的作文课上,我们更多的会去教授写法,却忽略了作文的修改。其实,事实证明,作文修改的指导往往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如何才能写出更优秀的作文。</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中,我发现李老师班上的学生针对演讲稿所出现的问题及提出的修改意见都说得非常到位。说明作文修改课一定是李老师作文指导课中的“常客”。反观我自己的作文课,似乎对学生作文的修改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指导。好在,今年有幸加入了《“过程写作法”在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中,让我有了更多与优秀老师学习、交流写作指导经验的机会。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课题组这个平台,我们将能更好地针对学生在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尽力做到“药到病除”!</p> <p class="ql-block">赖晴:</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的听课活动中,我有幸观看了老师精彩的教学视频,收获很多。看着老师信手拈来,激起个个教学浪花不仅让学生陶醉痴迷,更是令我赞叹倾慕。</p><p class="ql-block"> 首先老师从具体现实情境中引入材料,勾连生活实际,将写作与生活相关联,情境教学运用娴熟。其次,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独立思考、小组探讨多种方式将课堂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学生身上,而教师起穿针引线作用,大胆显实效。再次,教师的语言独具艺术魅力。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及其在课堂表现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课堂反馈,并帮助学生对于自我思路进行梳理,起高屋建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堂课令我收获颇丰,也对我的写作教学带来深刻的启发,如何将一堂枯燥的写作课上的生动有趣,将主体落实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跟上教学的脚步,甚至能够跑起来,这将是我以后写作教学中需要认真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也将是我在课题组工作中要努力去攻克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 线上的交流分享之后,课题组成员一致决定,待到疫散花开,一定要聚在一起,商量一下,看看我们的课题要如何开展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写作变得有趣又有效,才能让我们的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因为做课题,我们是认真的!</p> <p class="ql-block">2022华云学校省级基础课题《“过程写作法”在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成员徐晓君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