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支所河畔的点点滴滴,总可以唤醒我心底的怯懦,也可以安抚我纷扰的内心。支所河清清澈澈的河底像高像素的相机定格了母亲的身影,摇曳的水波把母亲的形象慢慢地送过来。之所以想写支所河,那便是我最艰难的时候。人只有在最难的时候,满脑子里装着的老家是生动的,也是立体的,似乎老家才可抚慰一下疲惫不堪的内心。想一会儿,回忆一会儿,至诚性灵的故乡是精神的皈依,总会给我一个强大的气场,让我突围。</p><p class="ql-block"> 累了的时候,我望着长江想着老家的支所河,童年的欢快立刻稀释了我的疲惫。错了的时候,我望着长江想着老家的支所河,母亲的教导慢慢地开解了我的困顿。感觉到困苦的时候,我敲击着键盘回忆经济匮乏的生产活动,心里也慢慢豁达。</p><p class="ql-block"> 从点着油亮子疙瘩亮光中走出来的农家小孩,应该是无所畏惧。孩提时代,没有电灯,煤油属于计划,要凭票供应,而家里没有公家人,如果家里没有松树疙瘩做成的“油亮子”灯,那家里就得“打瞎摸”。白天在地里忙完一天,回家肌肠肚饿,用吊镂锅在火坑里煮几个苕,就着火坑的亮光,母亲会摸摸我的后背,“红儿,你今天肯定又是使力跑的啥,浑身是汗。再慢点搞,怕回汗感冒。”只要母亲打过招呼,我就会安静下来,看着火坑里跳动的火苗。想着长大了,在哪里可以去给家里买一铁皮鼓子煤油回家。就不用再去挖松树疙瘩,也不要求人去打半斤的凭票煤油。都说河边长大的孩子很野。童年总想着逃出山外,去看看山外的拖拉机,想当上合作社的售货员,不晒太阳,不拿挖锄,可以免费嗅嗅货架上副食的味道,多好。不饿肚子、不让父母受苦,多好!打着赤脚、穿着短半截的衣服,捏着不足一厘米的铅笔头,我们边读书边干活,快乐着撒欢着在支所河里捞浪柴,砸岩巴子鱼,摸鲢鱼。苟能有其自信力,于是我们这里的娃娃都在有心里的一个目标—刻苦做好自己的事情,且可以朝着目标向前走。</p><p class="ql-block"> 从用手推石磨磨面到吃着包谷面长大的农村孩子,应该是不畏惧任何碾压。之所河畔的一二三四五组,家家属于家大口渴,一家最少有三个娃娃,可父辈们农忙后,挖麦麦东或者黄姜,打箬叶挣钱,也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失学,父辈们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轻言自己的疾苦和难处,让孩子们快快乐乐的上学。为了让孩子们吃饱饭,对石磨推出的包谷面进行了创新式的加工,发明创造了“雀米饭”。一为孩子们在学校不饿肚子,二为包谷面的储存做了进一步改良,三为娃娃们在学校用饭盒蒸饭便捷。每当一个“大假”,也就是两个星期,我们从学习住读回家,就要先用石磨磨好两个星期的包谷面,一般要推三道,包谷面才会细入面粉,再上木头甄子蒸上两道,然后放在锅里炒干,放点盐、油,然后用塑料口袋封好,带到学校。到学校后,一日餐,就是用手抓几把“雀米饭”放在铝制饭盒中,加点冷水,再送到学校食堂的大酢缸中蒸发。玉米的五部曲:磨细-蒸熟-炒焦-浸泡-成型,就像生长在支所河边娃娃的经历,也连成了一个一个有力量的磁场,浸润我们这里每个家庭、每个娃娃的成长。凡事不畏碾压,总是朴素、乐观、勇敢,永远向前。</p><p class="ql-block"> 从向往山外到想回到故乡的农村孩子,应该是遇事纵横捭阖、张弛有度。我们出发时都是少年,带着之所河畔的泥土味,带着父母“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做人方法论,从沙岭起步慢慢走,天地悠悠,长长斯远。一停足一稍歇,一半是支所河,一半是求学路。对事物的认知,就是接受并为之奋斗。茶余饭后,常常和我家老谭感叹,农村的孩子从来就没有职业规划,当时的环境“倒逼”我们,走一步看一步,或者是走一步,看不到前面的一步,当时乐观豁达的心态,造就我们懵懵地就爱上了自己的专业,痴迷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做好,把子女教育好、把家经营好,就是对母亲教育最大的接受——“人要留名,树要留影”。只要回到老家,我总要到之所河边,搬搬岩巴子鱼。因为在支所河中游大的孩子,像极了河里面的岩巴子鱼呢?!在水里可以游得自如,在岩石上可以扒得很稳,而且味道极好 !</p><p class="ql-block"> 余生,我需要支所河水的涓涓流水提醒,初心依然明亮,善良与福气相随,作为一个沙岭人很好! </p><p class="ql-block"> 余生,我需要沙岭茶叶的独特的味道来醒酒,炊烟一缕催人归,你疲惫了、你为难了、你做错了,沙岭的茶呀会告诉你的短处在哪里?因为你就是之所河畔的一个孩子,这条河养了你,喂了你,它爱你,唯有它可以包容你,唯有它可以听到你内心的真实宣泄,你也爱它--支所河,更爱支所河边的亲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