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印象

小李飞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偶得机会,游览乌镇,时隔多日,还欲犹未尽。 </p><p class="ql-block"> 那日,跟随导游从乌镇景区北入口进去,穿过一段栈道,便来到乌镇东栅。不过百米的路程如同经过时光遂道,栈道尽头,好似穿越百年,一下就回到了上世纪初的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一条宽不过丈的小河,弯弯曲曲看不到尽头,两岸房屋沿河排列,长廊蔽日,小河为路,面河当街,巷子很瘦,房子大多矮小。连接两岸的小桥,形体单薄,尽显骨感。也有那空架河流之上,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然后架横梁,再建的房屋,宛如建在水中的小水阁。远远望去,象飘在水上的小船,却比小船宽敞。</p><p class="ql-block"> 乌镇——“最后的枕水人家”美名应该是由此而来吧。</p><p class="ql-block"> 我惊奇发现,拍的乌镇照片如同水墨画一般,黑色成了主色调。仔细观察,原来,乌镇的老房子都是黑色的,青黑的瓦,泛着黄的墙,房木板由于久远也变成了黑色,就连水中的乌篷船也被柒成黑色。听导游解说,这是乌镇名字由来的三个传说之一。</p><p class="ql-block"> 乌镇人总觉得很奇怪,乌镇老房子、老街,年轻人都不愿意住,他们都搬到新街去了,乌镇哪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的确,乌镇大部分老房子都是用木头做的,很小也很破,如果这些房子孤独一栋存在其它地方,早就会被房主人拆了,木头劈了当柴烧。然而,当你仔细观察这些老房子的时候,就会惊奇发现这里根本找不到两栋一模一样的房子,这些房子大多是临水木楼、错落有致、水榭长廊、小桥流水、青石小巷。这些普通的老房子竞是如此和谐地连在一起,依据地势,浑然一体。好象为小镇量身定做一般,长一分则过,短一分则缺。你不管从那个角度,拍出来的照片都那么惊艳,好一幅江南水乡画卷。</p><p class="ql-block"> 干旱许久,前一夜却下起了雨,烟雨朦胧的小巷里,一把油纸伞,撑伞的妙龄少女穿过小巷,走上桥面,伫立船头,一抹倩影,飘然游移。 这不是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姑娘吗?乌镇是一个拥有爱情的小镇,许多少女都想扮成丁香姑娘,在那青石板铺就的深巷中、院墙的拐角处,去邂逅她们梦中的如意君郎。</p><p class="ql-block"> 导游一路讲着故事,是呵,乌镇最不缺的就是故事了,六千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乌镇深厚的文化。透过时光的门扉,我望见似曾相识的八仙桌,冒着水蒸汽的木制的锅盖和应该被叫做灶王爷的神像;迈过高高的门槛,走进前店后坊的酒馆,我闻到纯手工酿制的三白酒的余香;碰一碰木架子的织布机,我听见了花木兰的声声叹息声;摸一摸小饭馆曲尺形的柜台,我看到身着破烂长衫的孔乙己正排出九文大钱;看一看蓝印花布的旗袍,我想到的是一段古情古韵瞬间轮回;磨铜镜的师傅衔着烟卷,神情一如往昔地专注;在牛角梳上雕花的大姐时不时抬头望一眼天上的浮云;画坊里的画工见我欣赏他的团扇和水墨画,便放下画笔招揽生意……位于东栅街口的林家铺子还是当年的样子,那熟谙杂沓的足音清淅又模糊。</p><p class="ql-block"> 听着导游深情并茂的讲解,一下子对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肃然起敬!乌镇,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如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老师沈约,一代丞相裴林,藏书家鲍延搏,清朝光绪帝的老师夏同善……。但我记忆最深的还是乌镇人引为骄傲的茅盾先生。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在乌镇,茅盾十岁丧父,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童年时代,茅盾就接受他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成年之后,茅盾考上北大预科班,又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潜心从事文学创作,以故乡乌镇为题材写了多部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后来在上海编辑《小说月报》,写下了著名小说《子夜》,建国后茅盾成为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长。</p><p class="ql-block"> 乌镇人会告诉你,连毛主席写信给茅盾都称呼他“雁冰兄”,茅盾心肠好,常常回乌镇看母亲,她老婆也是乌镇的。茅盾的同乡妻子孔德止是一个文盲,曾经问茅盾“北京远,还是上海远?”茅盾和她相伴到老,很多人不解,一个文化部长的妻子居然是文肓?矛盾笑笑说,我可以改造文肓。</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当我们在乌镇景区用完晚餐时,己是华灯初上。急于赶路,没有时间欣赏乌镇的夜景。我们跟着导航返程,仿佛走在小时候故乡的村路上,一会儿便到景区出口。再回首,古镇灯火璀璨,耀眼夺目,灯火水面连成一片,一幅美轮美奂的夜景图。</p><p class="ql-block"> 走出景区大门,迎面看到正面插着的各国国旗,才想起在乌镇刚刚举办过世界互联网大会。原来,乌镇始终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潮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