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世友在美国华盛顿】</p> <p class="ql-block"> 【唐 世 友 对 联 故 事】</p><p class="ql-block"> 第 四 十 三 篇</p><p class="ql-block"> 从 “形 对 意 联” 说 开 去</p><p class="ql-block"> 《联律通则》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说的是一副对联必须是上下联内容相互关联,上下联必须服务于主题,统一于主题。</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苏州南浩街牌坊联,湖南通道县万佛寺联,广东观音山联,尽管重金求对,但仍未能征集到最佳对句,其主要原因就是主题问题。当然没有切合主题的对句自然是不能入选的。</p><p class="ql-block"> 一般单位门联,牌坊联,景区联,确实需要切合主题。那么,其他像千古绝联片玉,民间流传的机巧联,趣联,甚至是无情对,需不需要切合主题呢!又怎样去寻找和发现他们的主题呢?今天我就来说说我的个人看法,谬误之处,还祈望高明赐教。</p><p class="ql-block"> 所谓绝联,其实也就属机巧联。为了增添出句的难度和趣味性,出句者往往在句中安置一些“机关”。如玻璃字、拆字、重字、多音字、谐音字、回文等。抑或是利用数字、颜色字、偏旁字入联。也常用,五行、四季、方位词、天干地支等词入联。无论是什么机巧联出句,它都一定具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需要对句者去发现,去体会,最终决定出句的主题。换句话说,出句的基本内容便可认定为主题。例如下面这个出句:</p><p class="ql-block"> 雪压青松林戴玉;</p><p class="ql-block"> 这个出句的关键点是“林戴玉”,它是林黛玉的谐音,也是这个出句的“机关”。如果对句是:</p><p class="ql-block"> 风裁碧柳贺知章。</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个对句显然是不太切题了。贺知章一词也欠通顺。因为,林,是名词。贺,则是动词,词性不合。而且,贺知章没有谐音字。再者,林黛玉对贺知章,两人也相隔太远了。但如果对句是:</p><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的唐世友】</p> <p class="ql-block"> 春荣赤县柳镶莲。</p><p class="ql-block"> 这个对句与主题就有一定的联系了。柳镶莲是柳湘莲的谐音,镶、戴又同为动词。柳湘莲,男,和林黛玉又同是《红楼梦》中人物,还和贾宝玉是发小呢。</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笔者受邀在新加坡参加一个文化活动,一位在牛车水唐人街开香纸店的老板要我为他的香纸店撰写一副对联,说上联已经有了,要我为他对出下联后再书写。我一看他的上联,天啦!当时就差点没把我吓晕倒。原来是宋代大理学家、儒学大師朱熹流传下来的千古片玉“香香两两”。据说这个出句至今尚无佳对。其意思是:称发出香味的香二两。前一个“香”字,是形容词。后一个“香”字,是名词,也就是祭祀时焚烧的香。前一个“两”字,是数词,即二。后一个“两”字,是量词,即是斤两的两。</p><p class="ql-block"> 为了切合主题,适合香纸店张贴,我给他对的下联是:“纸纸钱钱”。意思是:称纸质的钱纸一钱。第一个“钱”,是斤两钱的钱,是量词。第二个“钱”,是焚烧的钱纸的钱,是名词。对句在词性和结构上虽然与出句不太贴切,也对得不太工稳,但为了突出主题,也只有如此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无情对有没有主题呢?回答是:有!不过,无情对的主题与一般对联的主题不同罢了!如众所周知的无情对:</p><p class="ql-block"> 三星白兰地;</p><p class="ql-block"> 五月黄梅天。</p><p class="ql-block"> 从表面上看,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单独从字面上看,每一个字都对得极为工整。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联系,有一种让人会心一笑而又相互赞许的关联感,那就是舍联义而求字义。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地对天,每一个字都对得非常之工巧。也许,这就是无情对的主题吧!也可以这么说,无情对的主题在联意之外。如果无情对没有具备这样的“主题”,那么,无情对就没有什么意义了!</p><p class="ql-block">【唐世友拳书作品】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