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友在北碚金刚碑合影</p> 【释题】<div> 论诗诗古已有之,而以十四行体写十四行诗却不多见。这一次在“东方诗风”微信群突然冒出了三首论诗的十四行,就有点儿稀罕了。而这三位作者为什么叫“缙云三友”呢?说起来话长:时间要推移到上世纪的1956年了,够长了吧。而起始的地点呢,则是重庆北碚,缙云山下团山堡:重庆一师(今重庆师大初教学院)的所在地。这年秋天,三个少年学子开始了毕生的友谊:万龙生早入学一年后,王端诚、石家远才进入这座美丽的校园。从那时起,因缘际会,60余年过去,他们至今仍然是至交挚友。而友谊的纽带是缪斯绾系的:他们都热爱诗歌,那时就开始做起了自己的文学梦。毕业以后,虽然人生道路各异,可以说迥然不同,然而最终还是在诗路上携手前行,颇有点儿传奇色彩呢:万、王一直没有放弃诗歌,如今算是圆了少年时代的诗人之梦,而石家远一直忙于在校园里教书育人,离诗就远了些。但是退休以后,在三人的交往中,尤其是近年来又一起在“东方诗风”论坛进出,后来又一道进入了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现名“专委会”)家远逐渐恢复了诗悟诗感,重拾诗笔,奋起直追,出手不凡,佳作连连。三个诗友的诗观诗见也高度一致,就是都崇尚古今的格律诗,立志创造今日中国的格律体新诗。虽然明知如今诗坛还是自由诗占居主流优势,但是他们甘居少数派地位,坚信明天诗国的版图将重新分割,愿意为自己的诗歌理想而奋斗。于是就有了这组论诗十四行的唱和。有趣的是,因为格律体新诗眼下还不入官刊衮衮诸公的法眼,他们主要在网络及民刊上厮混,各自都取了网名,依次是诗酒自娱、微斋先生、云松石。<br></div> 最先是王端诚的作品:<br> <div>读梁宗岱《新诗的十字路口》有感<br> <br>来到这十字路口<br> 且跟着音韵行走<br> 莫错进隔壁房间<br> 那里归散文所有<br> <br>来到这十字路口<br> 随诗歌规律行走<br> 莫误入非诗歧路<br> 那里是谷深壁陡<br> <br> 来到这十字路口<br>沿既定方向行走<br>找准诗歌的归宿<br> 才放开你的歌喉<br> <br> 诗歌大胆朝前走<br> 莫要出轨莫回头<br> <br></div> <p class="ql-block">万龙生80诞辰纪念册</p> 万龙生读后,立即引起共鸣,乃临屏和就一首十四行:<br> <br> 徐志摩不知道风往何处吹<br> 王端诚却知道诗往何处走——<br> 当你困惑于十字路口之时<br> 要认准诗的方向不能回头<br> <br> 那么诗的正确方向是什么<br> 得牢记诗与散文各有千秋<br> 诗与音乐才有不解的缘分<br> 离开了音乐诗就没有户口<br> <br> 诗要有韵律还得讲求节奏<br> 方块字码诗建筑之美可求<br> 既然献身于诗就永远别再<br> 痴心妄想天马行空的自由<br> <br> 格律体新诗基础已经奠定<br> 坚信平地能盖起万丈高楼<br> <br>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端诚采用的的七言三步的行式,在容量上就受了限制,只是抓住“十字路口”这个意象,反复强调诗要与散文划清界限,不能犯“方向错误”,而我是采用十一言五步行式,容量大些,所以就提出了韵律、节奏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格律要素,并且重申了闻一多先生诗的“建筑美”主张,并且表示了对于格律体新诗前景的信心。 家远在微信群读到我们这两首诗以后很是兴奋,立即跟帖,说此时在外,晚上回去后再写和诗。果然,当天晚上,他的和诗就贴了出来:<br> <br> 志摩不知道风向哪方吹<br> 我们却知道诗往何处走 <br> 当新诗处在这十字路口<br> 风从各方来不要吹昏头<br> <br> 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感<br> 自然离不开音韵和节奏<br> 中国的诗歌要有中国范<br> 看起来漂亮读起来顺口<br> <br> 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歌<br> 诗不是散文不是顺口溜<br> 基本的法则一定得遵守<br> 若粗制滥造会自己蒙羞<br> <br> 在新诗发展的紧要关头<br> 更需要努力呀我的朋友<br> 家远的和诗综合了前两首的意蕴,而且又有所开拓:提出了中国传统的问题(用了“中国范儿”这个词语,颇为新颖),提出了诗质的问题,最后发出了有力地的呼吁,让人动情。 <p class="ql-block">缙云三友重返母校纪念册</p> 【余绪】<div> 有趣的是,我在和诗之余,还写了这样几行来“自我表扬”:<br> 缙云三友,异曲同工。<br> 新诗前途,了然于胸。<br> 先贤开路,吾侪继承。<br> 六十年后,未改初衷。<br></div> 哪知家远还觉得“表扬”不够,又续了几句:<br> 缙云三友,心灵相通。<br> 启明晨曦,雨后彩虹。<br> 新诗有矩,存异求同。<br> 奔八之身,不忘初衷。<br> “启明”“晨曦”“虹”是我们当年参与的文学社团;“奔八”是说我们现在的年龄:他刚满77岁,我和端兄翻年也满77了,都在“奔八”呢。昔日“文青”,皆为诗翁:这正是我们,缙云三友晚年的幸福!<br> 2017·12·7,逸龙湾<br> <br> <p class="ql-block">家远,你在天国也会受到缪斯的恩宠</p> 【后记】<div> 找出这篇文字——咱们三友简要的历史介绍,以及一段“诗交”的记录,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而我们的长兄家远已于今年6月15日仙逝。三友仅余二,这是何等的悲哀哟!<div>那么就仅以此文作为半个多世纪友谊的见证与纪念吧。</div><div> 呜呼哀哉!</div></div> <p class="ql-block">在母校重庆一师音乐馆前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