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

卧龙

<p class="ql-block"> 柳林县</p><p class="ql-block">柳林县,隶属山西省吕梁市,地处吕梁市西部、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介于东经110°39′45″~110°05′33″、北纬37°08′53″~37°37′28″之间,柳林县国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辖8镇7乡197个行政村,总人口34.6万,耕地面积44.59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7万亩),森林覆盖率28.53%。柳林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柳林县常住人口287969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林县组建于1971年4月,由离石县改名为柳林县。2003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吕梁地区,建立吕梁市。至此,柳林县上属吕梁市管辖。县处华北地区通往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太中银高速铁路、中南出海通道、孝柳铁路煤炭专线、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沿黄干线公路、沿黄旅游公路等七条国、省级干线路均途经县境。柳林县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2017年被世界著名品牌大会评选为“中国200个最具投资潜力的特色魅力示范县”。县境内建有贺昌烈士陵园、刘志丹将军殉难处、三交红军东征纪念馆、穆村柏树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多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林县历史悠久,县境薛村镇高红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林县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战国属赵之边邑离石。《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蔺”。赵国之蔺邑在今孟门镇。秦时属太原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其代共王子熹为蔺侯(古治在今之孟门镇)、忠为隰城侯(治所遗址在今之穆村镇与杨家坪之间),绾为离石侯。时今县境域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各侯国皆属之。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废西河郡,其地并入太原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西晋时西河郡改为西河国,今县境域分属西河国辖下的离石、隰城、中阳三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朝时期,北齐置西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西汾州下设定胡郡,兼置定胡县,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柳林县今之境域大部分属之。后西汾州改称石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元年(605年),石州改为离石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石州。武德三年(620年)置西定州,治所在今之孟门镇。贞观二年(628年)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县属石州。贞观七年(633年)废孟门县,置孟门镇。贞观八年(634年)废镇,复置定胡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柳林县今境域先属石州治下的离石、定胡等县,后期部分地区隶属晋宁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时县境大部属石州治下的孟门县,县治仍在今之孟门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朝初年,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今县境分属离石、宁乡二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初离石县并入石州,隆庆元年(1567年)石州改称永宁州,今县境属之。明代后期,今县境属山西承宣布政司太原府治下之永宁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今县境分属汾州府治下的永宁州、宁乡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建置,今县境属山西省冀宁道辖下的永宁、宁乡二县。民国三年(1914年),永宁改称离石,宁乡改称中阳,今县境隶属未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山西省划为七个行政区,离石、中阳属第四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全省下设四个行政公署,离石、中阳改属第二行政公署,今县境仍属离石、中阳两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蛤蟆塌(今孟门镇石安村)成立,属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之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四专区;阎锡山政权之离石县政府则移驻冀家峪(即今贺家坡乡冀家峪村)。同年4月,中共代表王若飞、肖劲光与阎锡山达成以太(原)军(渡)公路为界南北分治的协议,今县境北部遂属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县境南部遂属阎锡山政权之山西省第四行政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第二游击区行署改名为晋西北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离石、中阳属行署辖下的三分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柳林、离石相继解放。1946年中阳县解放,今县境仍分属晋绥边区四专区辖下的离石、中阳两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离石、中阳改属晋绥三专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离石、中阳改属晋西北行政公署。同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离石县、中阳县分别改属新建立的兴县专区、汾阳专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汾阳专区撤销后,中阳县改属兴县专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兴县志撤销后,离石、中阳两县改属榆次专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7月,方山县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今县境域隶属关系一直未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离山、中阳两县合并,复称离石县。1959年9月离石、中阳分治,今县境又分属离石、中阳两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4月,吕梁地区组建时,从离石县西部划出柳林镇、薛村、军渡、龙花垣、吉家塔、成家庄、孟门、西王家沟、刘家山、贾家垣、结绳墕、枣林、东窊、交口1镇13个人民公社,从中阳县西部划出龙门垣、庄上、陈家湾、金家庄、留誉、张家圪台、苇园沟、三交、高家沟、石西、贺家坡、杨家峪12个人民公社组建成新的离石县(原离石县城关及未划入其他人民公社组建成离石郊区),于同年5月离石县级各机关正式移驻柳林镇;同年7月5日,离石县改名为柳林县,原离石郊区易名为离石县,仍隶属于吕梁地区,并对下属人民公社区划进行了调整,组建了穆村、李家湾两个人民公社,将结绳墕、枣林、交口3个人民公社重新划归更名后的离石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吕梁地区,建立吕梁市。至此,柳林县上属吕梁市管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林县行政区划调整为,十镇五乡,197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1柳林镇: 后山垣、户掌垣、毛家庄、寨东、穆家焉、屈家沟、于家沟、王家庄、杜家垣、双兴、东凹、刘家焉头、胡家垣、庙湾、薛家湾、锄沟、贺昌、青龙、王家山、龙门会、杨家港、鸦沟、上青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李家湾 :韩家坡、李家湾、梁家会、蔡家沟、圪垛、王家会、下白双、上白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留誉镇 :张家圪台、惠家坪、塔村、留誉、杜家庄、高家沟、下岔沟、下乌林、刘家圪达、鸦岔、曹家圪垛、高村、南沟、寨则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 高家沟: 刘家洼、东山、郝家庄、白家塔、贺家坡、冀家峪、郭家沟、大成垣、高家沟、 阴塔、宋家寨、王家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 王家沟 :韩家垣、荣西、佐主、兴隆湾、王家沟、任家山、南焉、南凹、新民、刘家山、曹家塔、双耳则、大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 孟门镇 :郭家塔、小垣则村、西坡、贺龙沟、薛家坪、王家也、李家塔、柳家坡、孟门、白家也、吉家塔、大东庄、后南坡、高家塔、郭家山、马家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 石西乡: 石西村、琵琶、好学、郭家塔、马家山、后河底、呼家垣、刘家垣、上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 穆村镇: 杨家坪、二村委、三村委、张家山、安沟、堡上、杜峪、沙曲、一村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 三交镇: 沙坪则、杨家坡、宋家沟、堡则则、枣洼、宋家垣、党家寨、三交、康家岭、苇元沟、高家也、长兴、坪头、下塔、坪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 成家庄: 成家庄、张家庄、下垣则、赤木洼、官庄垣、村王、聚财塔、邓家庄、王家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 薛村镇 :大凤山、港、薛家垣、薛村、邢家庄、焉哉、小成、前大成、薛王山、高红、八盘山新村、李家垣、郝家津、南坡、焉头、军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 贾家垣: 枣林、龙花垣、下龙花垣、柿则垣、曹家沟、刘家山、德岗垣、贾家垣、刘家垣、冯家垣、龙沟、红管、李家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 庄上镇: 前元庄、付家焉、庄上村、双枣圪达、胶泥垄、柳溪村、长峪、安峪、曹家山、杨家峪、山头、呼家圪台、张家湾、梨树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 金家庄镇 : 金家庄、下嵋芝、北辛安、苏家庄、曹家崖底、中嵋芝、王家岭、畈底、前庄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5 陈家湾镇 : 东垣、赵家庄、陈家湾、下寺头、长焉、贺家社、李家社、石盘上、下罗候、吴村、中垣、西垣、龙门垣、双卜咀、强家垣、王家庄、闫家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个居民委员会:东街社区居民委员会、中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城东社区居民委员会、城南社区居民委员会、穆村社区居民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柳林明清时期部分属宁乡县,部分属永宁州,少部分属临县,故现一地出现三县都甲。</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中阳县志明清都甲制</p><p class="ql-block">(乡村称都、城关称坊)。即:阜民坊、沿原都、太安都、得真都、伏落都、乾泉都、沿川都、嘉善都、高誉都、仙明都、德信都、归正都和长兴都。每都十甲若干户。</p><p class="ql-block">清袭明制。顺治四年(1647),因多年战乱,满目疮痍,鼎革之后,地广人稀。故整顿里甲,合并13都坊为4都坊:城南坊(并阜民、沿原、太安三都),城北坊(并得真、伏落、乾泉三都),沿善都(并沿川、嘉善、高誉、仙明四都),德正都(并德信、归正、长兴三都)。由四都坊分辖全县东、南、西、北四乡之256村</p> <p class="ql-block">据顺治版《永宁州志》,光绪版《永宁州志》,《离 石县志》记载,明初至清初石州,永宁州的都甲户口由41坊都,合并为25坊都,直至清顺治1O坊都,但书上都只记数而未记载名称,只有顺治十三年(1656)刻夲巜永宁州志》记载永宁州都甲户口为十坊都,即二坊八都,在城为坊:宣阜,来安。在城为都:东相,仁城,太孝,勤忠,青门,泽远,文北,同南。各坊都下设十甲</p> <p class="ql-block">古代临县的都甲制</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初年实行都里制,本县领7都:东白、孝才、甘泉、义居、招贤、在师、开阳。</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四年(1391),增为15都:在城、太平、长乐、东白、南都、孝才丶永吉、北都、大吉、师庄、善训、安业、甘泉、义居、招贤。</p><p class="ql-block"> 天顺六年(1462),增加禾丰、崇礼二都为17都。</p><p class="ql-block"> 崇祯年间因人囗减少,合并为5里(都):在城、礼陶、乐淑、仁让、义路。</p><p class="ql-block"> 清继明制,顺治二年(1645),改里名为:在城、长盛、永泰、保安、乐平,后又恢复旧制17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