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余爷爷——特殊的“中学生活”

小鱼儿

<p class="ql-block">时光若水,在指缝间悄悄流淌,悄无息至,触手无痕~</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到市直机关工作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那时候,机关创办“厦门市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我随即报名上语文课,从初中一年级读至高中部课程,历经五年多,从未间断。并于1961年8月,获得了学校颁发的高文字第2号“学科结业证书”。其间,1956年3月23日至5月8日,因公务出差,向学校请假,经学校批准后,发给我有校长高南非、教导主任陈育人签署的“休学证”。</p> <p class="ql-block">  厦门市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是一所无围墙的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和教室,曾经在虎园路军人俱乐部里上过课,长期借用打素埕第六中学的教室上课。上课时间或是清晨上班前,或是夜晚下班后。学员们求学心切,无任何怨言,勤奋读书,从不无故缺课。我有一位同事,时任生产教养院院长,文化程度也不高,他在江头屿后住宿和办公,每天踩自行车上课,风雨无阻,从未迟到,让我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文化学校老师教学水平都很高,讲起课来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蔡民佑、李熙泰、许国祥等老师的名字我依然记得。他们不仅就课文内容说文解字,还详细诠释课文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及有关排比句、三段论等修辞方法。上初中语文课程时,我曾运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撰写作文《霞溪路的变迁》,描述一条阴暗小巷,明沟贯穿小巷两端的中华路和思明东路,不时散发恶臭气味,后因改建,成为一条商贾云集、宽敞明亮的大马路。</p> <p class="ql-block">  学业结束后,同学们的文化程度、书写能力和实际工作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我经常运用在业余文化学校学到的知识,向报社和广播电台投稿,并曾应邀在报社召开的群联会议上,介绍“结合工作写报道、写好报道促工作”的经验体会。初到机关工作时,无论写什么东西,都觉得很难,到了五十年代末,我却承担了局机关的文秘工作,很多文件包括计划、总结、工作报告等,都是由我起草或修改后定稿的。</p> <p class="ql-block">  我那位同事文化素质也是在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得到磨炼和提高的。他离休后不久,通过自学和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书,后来又学打字,写下28万字的自传。</p> <p class="ql-block">  时间整整过去了六十一年,厦门市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早已成为历史,我也是奔“9"的耄羞老人。回想往事,当年在学校教与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更加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止境地领悟,是每一个智者所必需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p> <p class="ql-block">愿所有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