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令己入冬,但晚秋的颜色尚未褪去。从我家南面的阳台向楼下的那个寂静无声的,大约有三、四千平方米的小公园望去,那景致便被一览无余。虽然时有西风和夜里的初寒眷顾,但仍然是五彩斑斓的。草坪和青滕碧翠,那是经暴晒和严寒考验过的。品种不同的树木,尽放异彩:有的叶片黄中泛有一抺绿的生机;有的红里透有几许黄的灵气;有的绿颜上被青白与淡黄轻染,有的金黄与焦黄交织。小池的水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微风中泛起粼粼清波。直曲相宜的,涂有白边的,灰色的,洁净的人行小道,懒洋洋的平躺着,偶尔会有几位上班族光顾,若有所思的闲庭信步。小公园不对外开放,被东南面一幢现代化的拐角写字楼,西边的槽型办公大楼,北边的住宅楼紧紧围裹。也许是有楼房为它遮风偎暖的缘故,令我足不出户,便享受到迟去的晚秋美景,不禁触景生起“情”来。</p><p class="ql-block"> ( 一)</p><p class="ql-block"> 秋,本是季节交替变化,周而复始、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面对红衰翠减,繁华飘零,草木枯黄,满目萧索的景观,不同的人群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和感受,多为〝秋眼感伤多”啊。郁郁不得志者或悔恨交加,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产生共鸣,伤怀落莫之感油然而生。或慨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诗和远方就要从脚下溜走,从而引发壮志难酬、生命落空的悲哀;翁媪一族则面对纷纷扬扬的落叶,联想到衰老和生命终结,感慨岁月如流,物是人非,今日当年,恍若隔世。掉头一去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己霜染白头。难免心生来日无多的凄凉;宦海沉浮的士大夫和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每逢秋季,心境更是悲悲戚戚,凄凄惨惨。这是中国文坛的老传统,虽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但也难免溢有消极情感,令人在凄美的意境中产生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借秋抒怀、感悟人生,历史上也有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者。唐永贞元年,34岁的刘禹锡,仕途受挫,被贬郎洲。在秋风落叶中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美诗篇,直抒胸臆,令人为之一振,感觉全新。可谓意蕴深远,激情澎湃。那种不畏挫折、处变不惊、排空直上、引“诗”碧霄的昂扬斗志跃然纸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吟咏它,既是一种精神享受,更给人以健康向上、博风击浪的信心、勇气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秋,是收获的季节。面对那沉甸甸、金灿灿、红艳艳、黄橙橙、暖洋洋的景致,最心情愉悦的莫过于起早贪黑、苦心经营这片土地的农夫了。北方的苹果园里:红果飘香沉枝头,山歌声中采摘忙;南方的金橘林中:绿叶难掩黄橘灿,笑声传递萝筐满;在一望无际,稻浪滚滚的田野上,收割机的马达在轰鸣,稻谷流水般的涌进汽车的大箱……,农夫们举手投足间,尽显得意。</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秋天,不同身份的人因人生起点不同,梦想不同,境遇不同,感受便不相同。农夫的思想现实,愿望单纯,眼睛紧盯的是果实。丰收了便能生起一种满足,荡出满脸的欣喜。那是因为,丰收了可以解决温饱,修院造屋,改善生活,娶媳接代,积攒力量,追求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农夫感受到的是幸福和希望,倾心于物质层面的追求。职业人等,尤其文人墨客的感情丰富,思想深邃,从秋的景致、从衰草枯木中感悟人生的起伏跌宕,生命之脆弱和短暂,更倾注于精神层面的感受和浪漫。如果把农夫的现实主义和文人的浪漫色彩结合起来,那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应呢?那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温家宝语);“诗“在远方,路在脚下。</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