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贵州之旅(4)

若愚无言

<p class="ql-block">提起甲秀楼,贵阳的姑父兴致极高,说他也有好多年没有去过了,很想去看看,并说甲秀楼和黄果树一样,是我们贵州的标志景观。</p><p class="ql-block">甲秀楼位于贵阳城南,南明河中的一块鳌头矶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甲秀楼是一座木结构的阁楼,楼高约20余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红棂雕窗,下有白石柱托檐,四周雕花石栏相护,华丽宏伟,独具特色,可以说是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今年初,原本收门票的甲秀楼已经不要门票了,但是与之毗邻的翠微阁除外,姑父好像有多年没有到过这里了,我们先到的翠微阁,花2元买了门票,我们进去一看其实这里就是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地儿,名目是茶社,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坐在树荫里悠哉悠哉地喝着茶,或许是生意人,或许是文人,搞不清楚。</p><p class="ql-block">等我们出来后才发现,在这个茶社的不远处还有一处建筑,到近前一看,才知道此楼才是我们要看的甲秀楼,而且是不要门票的!进到阁楼内,便看到一座保存完好的木质楼阁呈现在你眼前,上了二楼及三楼,就可以看到很多古代真迹石刻、木皿、还有名家书画的作品,墙上挂满了许多名人的画像,这些人都是贵阳的表帅,有状元、举人、进士等等,是贵阳人引以骄傲自豪的代表人物。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的长联,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孙髯翁所提的长联还多了26个字,洋洋洒洒206个字入联, 长短相见、妙语连珠:</p><p class="ql-block">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p><p class="ql-block">下联:“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p><p class="ql-block">上联主要写四方景物,下联追叙贵州历史,寄兴寓情,多有歌功颂德之辞,自从刘玉山将此联嵌于甲秀楼上后,便成为甲秀楼一绝,甲秀楼也因此而广为人知。如今,甲秀楼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贵阳市的标志,真乃联因楼作,楼因联传。</p><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介绍甲秀楼的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 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p><p class="ql-block">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狂风暴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p><p class="ql-block">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到底姓什么,叫什么。</p><p class="ql-block">出了甲秀楼 ,回头望望古色古香的建筑,深深敬佩古代匠人的聪慧与才智还有技能。忽然间,一种奇特的想法涌入脑际,你说再过几百年,后人会不会能记起当年的三线建设者,会不会知道在二十世纪中叶,有这样一批人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献青春,献子孙,献终身,来到大西南,开发建设,让原本没有工业的大西南,变成拥有现代化工业的新型的大西南,这样的壮举是应该得到后人讴歌传承的,这一切只能让历史来作答了。</p> <p class="ql-block">鸟瞰甲秀楼</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的那幅长联,号称天下第一楹联。洋洋洒洒206个字,长短相见、妙语连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