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有福之州,值得一游的“三坊七巷”!

高建民

历史文化名街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是特殊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广大民众的生活场所,它承载着古代人的极高造诣,有着醇厚、精深的文化底蕴,更是渗透着古代人的建筑精髓,也是历史中的一大奇迹,陶冶着现今世人的情怀。这些地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能够体会到当地最地道的风土人情。<br>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div>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div> 三坊七巷(福建福州):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一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鼓楼区,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一条中轴街肆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div>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br></div>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iv>福州,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先后5次为国都、行都,闽江横陈,群山环抱,以城北越王山为屏,城南于山、乌山为阙,契合“环山、沃野、依江、吻海”之形胜。吴良镛先生赞誉福州古城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实乃“东方城市规划的典范”。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的核心段,北起杨桥巷、南至吉庇巷,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全长600余米,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宋代沿袭定型,并在清代至民国走向辉煌。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毋庸置疑也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div>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坼迁建设后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之一,约有270座古民居,覆盖了159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城市小屋制度的活化石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该地区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组成,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是为古迹精华、人文荟萃,见证了闽都社会的历史变迁,凝聚了福州历史文化的精髓,留存了榕城灿烂的精神内涵。。</div> 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三坊七巷”的中轴。<div>三坊七巷以西三坊和东七巷为脉络,坊与巷交错相会,将整个三坊七巷隔成十多个小块,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div>南后街是从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br></div></div> 南后街清晨的仿古休闲长廊 南后街,比“三坊七巷”更为著名,全长一千米左右,“三坊七巷”的中轴线,东侧为七巷,西侧是三坊,是福州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商业街,也是因为商业,才得以保存下来。南后街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穿过牌坊,进入南后街。 仿古休闲长廊对面就是郎官巷。 休闲长廊也和国师苑相望 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的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br>南后街本身目前也建成了一条著名的仿古商业街。 邮局旁边是黄巷口 曾经繁忙的邮局,当年真正是家书抵万金啊! 闽丰园 闽都老号 南后街3号:这里是搭建的闽台两岸民间艺术的研究、展演与交流平台。看到两岸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精品,深切感受闽台两岸同根、同祖、同源的同胞血脉亲情。 19八3店的左边是泔液境。<div>泔液境(右边中)是南后街整体修缮后唯一没有重修的古建筑。据宋《三山志》 记载,曰“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苏公井也”。</div> “树和碑”:南后街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全长634米,是三坊七巷的中轴。右下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碑。左边是三坊七巷美术馆。 南后街47号 南后街75号南后街展览馆 南后街121号国师苑(满记甜品旁边)是一家非常有历史的药店。 南后街50号 南后街82号福建省非遗博览苑 南后街98号 叶氏民居是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间的进士叶在琦先生的故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代,外墙为民国时代改造的青砖墙体,集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建筑面积2321平方米。<br>叶在琦早年在贵州学政,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回福州担任“全闽大学堂” 的监督(也就是现福一中的校长)。2009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将这里作为我省非遗的常设展示基地。 南后街4号始建于1869年的瑞来春堂中药房 雨天的心形树 三坊七巷外国游客 南后街转弯处 南后街夜间也是人山人海。 入夜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爱心榕树 三坊七巷美术馆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古称“通潮”,是因为这个地方过去水网密布,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内。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了大官,后来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div>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br></div> 衣锦坊对面是黄巷 衣锦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 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的花厅园林中有座水榭戏台,是清代建筑,三面临水,山石环绕,池养锦鲤,水清不枯,在此观看戏剧演出,隔水听音的效果引人入胜。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这是福州市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衣锦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是福州目前保存最完好、也是仅存的水榭戏台。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衣锦坊61号阳明书院 文儒坊是第二坊。旧名山阴巷,以在“闽山”之北故称。从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记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即北宋时因“滨海四先生”之一、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儒林坊改为文儒坊。 文儒坊的对面是安民巷。这条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坊内17号是福船文化馆,馆内通过图片、船模、实物和绘画等向观众展示了“福船”的建造工艺、演变历史以及福州的海洋文化特色等。 清未咸丰进士陈承裘的故居,他的儿子三个是进士,两个中举人,被御赐“六子科甲”牌匾。陈承裘的大儿子陈宝琛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师。 陈承裘故居是一座花园式的宅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为福州城内的三大古宅之一。 文儒坊19号。 文儒坊38号,由林白水(1874年—1926年)福建福州青圃村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创办的蒙学堂旧址。 文儒坊30号 文儒坊21号 <div>从吉庇巷出南后街,继续往南,就到三坊七巷中的最后一坊光禄坊。光禄坊西接通湖路,东连吉庇巷,坊名光禄,正是宋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禄大夫,所居坊赐名为光禄。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 俗语中三山藏(罗山、闽山、冶山)之一。<br></div>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镌刻“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div>因原来光禄坊旁的房屋都比较老旧,曾进行过整体大修,现已基本完工。<br></div> “光禄坊”位于三坊七巷的最南端的西侧,已经出了南后街步行街的范围。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光禄坊口的澳门桥,连接着现在的澳门路与南后街,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年),原名清远门桥,俗名鸭门桥,其建筑构造为单孔石拱桥,长10米,宽6米。著名闽剧《荔枝换绛桃》中的爱情故事就与澳门桥和安泰桥有关。 光禄坊中段北侧28、30、32、34号是福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单姓宅院——刘家大院。于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龙山“电光刘”刘氏家族的产业,是当时福州城内的豪宅之一。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自西而东四座并列:东从道南祠,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大街,北靠大光里,总面积4532平方米,展示了刘家的富足和气派。建筑用料十分讲究,门窗、窗扇、隔扇等多用楠木制成,3米多长的抱围大柱有100多根,青石柱础上雕有八骏马等精美图案,长3米以上的铺地石多达300多条。 光禄坊刘氏名居的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这是我国首个社区博物馆。展馆内通过里坊制度寻根、明清建筑探微、坊巷文化传承、闽都名人追忆等主题,来集中介绍社区居民的邻里生活和福州社会生活,生动展现了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内涵。 <div>从东街口地铁站出来,从东街口向西沿着杨桥东路往前两百来米到达杨桥巷(实际上的第一巷)。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古名“登俊坊”。《闽都别记》:巷西通雅俗桥。“雅俗桥又称”杨桥“,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为”杨桥巷“。历史上杨桥巷的巷门曾开在南后街,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巷道扩建为马路后叫“杨桥路”,如今已变成了福州的一条主干道。</div>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更像座亭子,却十分传奇。<div>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br></div> <br>杨桥东路17号: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曾居住在的地方。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在冰心晚年关于故乡的文章《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div>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div>汉语中不少普通的词,一旦被官场援用,便顿时贵气起来。比如“行走”一词,郎官巷竟因摊上个不小的官衔而让人须仰视才是。</div></div> 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是严复故居,建筑整体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中西结合的建筑样式在当时十分新颖。各进厅室大部分皆辟为展览室,有雕像,有生平介绍。展览以“少年砺志、投身海军、天演惊雷、教育救国、严复与儿孙”五大主题,详实展示了严复从青少年入海军习船政、赴英国习海军战术及炮台之学、学成后归国、后转入翻译与教育工作的不平凡一生。严复最著名的译作有《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穆勒名学》等,是第一位把西方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系统引入中国的学者,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全才。 林星章,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知州(五品,省直辖县长)。他还是地方志专家,主持编修了《新会县志》和《广东通志》等。清代,刘家镇出资福建省官办的“凤池书院”请林星章任山长(主讲兼校长),选拔全省优秀士子就读,供给食宿,科举及第率很高。后改为“全闽大学堂”、“福建高等学堂”,最后,原址改建为“福州一中”。<br> 林宅前门在郎官巷,后门在塔巷,共五进院落,书房位于全院中部,远离前后喧嚣,处幽取静。林宅是福州市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五进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福建民俗博物馆是由福建省文物总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筹办,以传承、保护极具地方特色的福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福州的“闽都文化”为主旨的博物馆。</div> 林星章喜梅花,于书房前植梅两株,题名“二梅书屋”,后人以此代称林宅。 <div>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到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通南后街,全长307米,宽3.3米。巷内民居,木构厅室,天井回廊,为典型的福州古建筑民居,多以风火墙自成院落,改拆很少,基本保持原貌。。</div><div>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巷因有过育王塔,所以称“塔巷”。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此大塔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div><div>塔巷如同其他坊巷,也是条代有名人的人文坊巷,与这条巷子有关的,有开闽王王审知,宋代杭州知州陈襄,南宋知县陈肃,清王夑(知州)和王有龄(浙江巡抚)父子,海军将领叶伯鋆,民国陆军元老王麒,林长民、林徽因父女等历史名人。</div> 塔巷28号王麟故居 位于塔巷西口的王麟故居,厅堂宽敞,上挂“文魁”牌匾 塔巷29号、30号王麒故居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望。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公元280-375年)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div>唐代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明代侍郎萨琦亦居此巷。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div><div><br></div> 小黄楼位于黄巷中段北侧26号,是黄巷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私家园林,其北侧门与二梅书屋的塔巷出口相接,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说的便是小黄楼。整个宅院规模宏大,精美雅致,分为三路院落,两厢房和东西花厅,内有藤花吟馆、小沧浪亭等十二景,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小黄楼始建于明末,于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巷36号小黄楼:上方悬挂匾额:“较文讲艺之斋”,是清代伊秉绶题写。下款曰:题奉芷鄰五兄太史正,嘉庆乙丑(1805年),四月十一日伊秉绶。<div>相传黄璞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就在小黄楼附近。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以及与之配套的旧居东侧园林小筑“东园”。<br></div> 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旧名“锡类坊”改名为“安民巷”。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将汤河攻入福州时,也在这里张贴安民告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福州设立的办事处租用的就是安民巷内的民房。<br>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西面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 安民巷30号曾氏民居、鄢家花厅、程家小院、汀城试馆(当年汀州府八县学子科举考试留宿的地方)。 安民巷34号是福州老字号观我颐糕饼商的故居,为明清并存的建筑,占地面积958平方米。 安民巷48、49号古民居院落是“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为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省级廉政主题博物馆,是国家级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div>宫巷,因巷内有紫极宫道观,古旧名仙居里。在靠南街的巷口方墙上还镶嵌着一块旧题刻在古仙宫里,是当今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div><div>宋代坊内以崔、李二姓显贵,改称聚英坊;元代又改为英达坊。明成化年间,又以巷内紫极宫直称“宫巷”,沿有至今。<br></div><div>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br></div> 宫巷口对面19八3! 刘家大院位于宫巷,年代为清。 一座二进为二层木屋的建筑格局较为罕见。三座花厅采用明三暗五格局,一进内厅堂上的补间铺作为卷书联接夔龙状一斗三升的雕刻颇为特别。二进的竖状藏书楼亦为少见,具有一定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高风亮节”。<div>林聪彝,禁毒英雄林则徐三子,曾任过浙江衢州知府、杭嘉湖兵备道,并署理过浙江按察使。</div> 宫巷26号沈葆祯故居 宫巷刘冠雄故居位于宫巷东口南侧,清乾隆(1736--1795年)间始建;光绪及民国间大修。四面围墙,坐南朝北,两座相邻。入门头房为平整大石条铺成天井,三面环廊。主要建筑第一进七柱“四扇三”,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二十八根大木柱。大厅廊石硕大,两侧房间,门扇、窗槛、花格皆楠木雕制。厅堂中间有屏门隔成前后厅。斗拱、雀替、挂洛等雕刻精美。第二进结构与首进基本相同,两进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 宫巷11号的刘冠雄故居现辟为‘’福建华侨主题馆‘’。 宫巷12号詠春 聚春园驿馆坐落在三坊七巷的官巷内,就是一座前清老宅。这座清朝官员杨庆琛的“绛雪山房”,后易主国民党靖绥公署中将副主任吴石,就是电视剧《潜伏》里“余则成”的原型。这是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可专门去三坊七巷博物馆观看吴石将军的介绍。聚春园驿馆分为左右两个院。南院的大门是清代风格,北院的大门则是明显的民国风格。 南后街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巷,全长634米,是三坊七巷的中轴。步行到此到了南后街的尽头。 吉庇巷是一条名字最为玄乎的巷,是“三坊七巷”中最南侧的一条巷,靠近乌山,宫巷之南,位于安泰河北侧、东起南街(八一七北路),西隔南后街与光禄坊相望。东西走向,全长约300米。<div>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br>另一说是旧时巷中居民以收集陈皮为生,在巷中晾晒橘皮,因称橘皮巷,久而讹为吉庇巷。</div><div>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div><div>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div> 绿荫蔽日的吉庇巷。 吉庇巷60号谢家祠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多次修建。1958年因扩路又有改建,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状元府艺术馆,馆内展品为福州大漆版画。 郑性之状元第(谢家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后墙与宫巷相邻。 吉庇巷北侧西口旧32号、新94号和南后街东侧南口6号,蓝建枢(1854—?)故居,。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曾任北洋政府海军左司令。 在吉庇巷与光禄坊街口南行不远,是位于澳门路16号左海伟人林则徐的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祠门外围屏墙内壁有浮雕虎门销烟图,大门上额刻着“林文忠公祠”。 原建筑为林则徐祠堂“林文忠公祠”,园林式结构,坐西朝东。纪念馆是“福州古厝”的典型代表。 吉庇巷北侧的安泰河静静流淌,有福州“小秦淮河”之称,两岸浓荫敝地,微风拂面,静下心来感受一番慢生活吧!<div>民间传说,五代十国的闽国,一对青年男女隔河相望,以互相抛掷荔枝和绛桃当绣球,互诉衷肠,结为情侣。在暴君强征民女的时候,这一对青年恋人选择了双双投身熊熊烈火为爱而殉情。“荔枝换绛桃”的悲情故事,在福州经久不息留传了千百年。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