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西泠印社(5)

叶老头

【19】小盘谷 <div> 小盘谷旧为湘人李桓私人宅地,清光绪三年(1877),江西布政使、巡抚李恒(1827~1891)喜孤山西泠山水之胜,在六一泉上置地构室居住,仿唐代韩愈“盘谷”出尘之概,寄栖隐之志,并邀诗僧笠云同住,笠云名曰“小盘谷”。后室圮,其孙李庸1911年遵父命将地赠予印社。<br></div> 谷内竹树茂密,怪石嶙峋,参差错落,曲径生幽,谷北摩崖多有石刻。 隶书“人间何处有此境”,吴咨1850年书。吴咨(1813~1858)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圣俞,又字哂予,号适园,清江苏常州人。官山东盐使运,通六书之学,精篆、隶、善画花卉、鱼鸟,刻印尤精。 隶书“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六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无款识。其上有石刻“大吉”,无书人名。大吉碑即跳山买地刻石,刻凿东汉建初元年,原石存绍兴。 篆书石刻“印传东汉”为1983年社员李伏雨书。 “小盘谷”三字为李桓书。《小盘谷记》及画像等石刻已漫漶破损。 1917年,勒李黼堂(即李恒)遗篆(1862年书)“留云”二字。石刻篆书“芋禅”二字,为俞曲园1881年书。后有款:“笠云上人卓锡孤山,黼堂翁月必数至,因筑室以居之,同人聚谋,刻此二字于石上,用邺侯故事也,时光绪七年七月,相度其地者徐琪、王廷鼎、孙瑛、陈祖昭、蒋学溥,书之者曲园居士俞樾。” 邺侯故事:即南岳坊间流传的李泌食芋得相的故事。李泌(722~789),唐宰相。史载:唐德宗时,刺史李泌守杭州,因“其水苦恶”,而“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生聚渐繁,万民称颂。后入京为相,封为邺侯。李泌信佛,相传他来杭前,曾在南岳烟霞峰筑室隐居读书,常到峰下衡岳寺听和尚明瓒禅师夜半诵经。既使受到怠慢,也恭敬如一。明瓒性懒,常吃僧众的残羹剩饭充饥,故号懒残。一天深夜,李泌又悄悄地去谒见懒残,懒残拨开火,取出煨芋先咬一口再请他吃,并对他说:“慎勿言,领取十年宰相。”李泌离杭到京果真拜相封侯。因此有“十年宰相半芋头”之说。 【20】阿弥陀经幢<br> 在小盘石的北侧岩石上,有阿弥陀经幢。<br> 经幢为六角形攒尖顶石柱状,高110厘米。1923年6月,由吴隐之子吴熊捐资建造,印社将弘一大师所书“阿弥陀佛经”勒于石柱上,每面八行,每行39字。该经幢是我国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一处重要史迹。 经幢下有石刻吴隐题行书“隐闲”,落款:“耐闲殊不易之,吾欲一印。石潜。” 【21】遁庵<br> 在小盘谷以西平坡上,建有遁庵与还朴精庐,遁庵与还朴精庐相互连接,造型优美。<br> 遁庵建于1915年。遁庵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别号。吴隐“于印社迤西隙地得虚堂数楹,祀吴之光世泰伯、仲雍、季札于其中,名曰遁庵”。 吴隐(1867~1922),西泠印社创社四英之一。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别署遁庵。浙江绍兴人,寓居上海。擅书法篆刻,继承秦汉印和浙派风格,浑朴苍翠。善画山水花鸟,工镌碑。精心研制“潜泉印泥”,整理出版印朴印论,在沪经营有方,所得多反哺印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遁庵旧照</i></h5> 遁庵门楣上原有朱祖谋书的匾额“遁庵”,问工作人员说,现不知在何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遁庵旧照</i></h5> 庵堂的外檐廊柱上有一隶书六言联,为张祖翼所写:“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遁世而无闷:语出《易•乾》:“不易世,不成名,遁世无闷”。遁世:逃遁避世;无闷:无烦闷。这正是承吴隐之意,言有才德的君子甘心退隐,就没有烦闷之虞,并且能继续发扬大德。 庵门两侧,有篆书四言联曰:“君子好遁,弥勒同龛。”意思是说有才德的人喜爱退隐,是跟弥勒佛一样受人敬奉的君子,此联为吴昌硕先生七十二岁时题写。 门内两侧有联:“趣洽情自超信知翰墨有真乐;造极境忽辟漫从诗画记因缘。”丁上左撰书。 丁上左,字宜之,号竹孙,一作竹荪,又号白丁,杭县人,杭州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主人丁申之孙,丁辅之兄,西泠印社早期社员。 遁庵内有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吴泰伯半身大像碑,反光,遗憾无法拍得清晰照片。遁庵绿竹成林,四时花卉成阴,环境十分雅致。 【22】还朴精庐<br> 还朴精庐位于遁庵的西侧,与遁庵连成一体。还朴精庐与遁庵两座建筑均和创始人吴隐及其后人有关。还朴精庐建于1919年,为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修建。<br> 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为其篆额“还朴精庐”,题记“以还朴名之”。还朴归真,正切合了大师心意。 还朴精庐地处印社西端,西湖苏堤眺于眼前,其下为鉴亭,每年春天,桃花盛开,庐内春意盎然,清风扑面,为绝佳赏景之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还朴精庐旧照</i></h5> 精庐现为西泠学堂。 学堂内有匾“西泠学堂”,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国学大师饶宗颐(1917~2018)先生题写。学堂内还有匾额“纂籀簃”,近代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教育家罗振玉(1860~1940)书写。 【23】潜泉<br> 潜泉位于遁庵后的峭壁下。潜泉,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号。1915年,吴隐于此因山泉铲石土,导为一渠潴而为池,命为“潜泉”。 <br> 潜泉东、西侧崖壁上分别刻有隶书“潜泉”二字,横者为叶舟题写,另一无书人名。 潜泉以西崖壁,勒吴昌硕篆书《潜泉铭》,十行40字。下勒吴隐隶书《潜泉题记》,48行,行13字。潜泉北坡上,立吴隐石刻坐像。 1925年7月9日,慈溪慈溪韩陶斋与浙江省立女子中学学生健足至潜泉,发现泉中有淡水母。《西泠印社志稿》记载:“泉水清冽,内生淡水母,为世界稀见之生物。”泉水之清澈由此可见一斑,可惜的是现在的泉水已经不复当年之韵,水中再也难觅桃花水母的踪影了。泉西题有篆字“水国长春”。有点遗憾,左附《淡水母记》小字已不清。 【24】鉴亭<br> 鉴亭位于遁庵西边墙下。1919年,由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所建,以父字题之,并作《鉴亭记》申其义。<br> 亭依坎而立,朝外一面有玲珑翘角。亭顶为木结构,上覆盖瓦片。立有四石柱,后两柱配有矮栏。 亭上有匾额“鉴亭”二字,朱祖谋书。朱祖谋(1857~1931),著名书画家,词人,学者。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为清末四大家(朱祖谋、况周颐、王鹏运、郑文焯)之一。 石柱上有一隶书七言联,叶为铭1920年冬题书:“乐石吉金以为鉴;苍官青士伴斯亭。” 旁款:“庚申仲冬上浣,古杭叶舟题。” 该联巧妙的将“鉴”、“亭”二字分别用在了联句的末尾。 亭内就坎垒石,嵌碑其上。碑上勒吴善庆撰《鉴亭记》。 石碑旁有联:“揽景鉴湖同鸥鹭尽堪寻旧侣;成仁泰山重松筠犹自仰清风。” 吴隐撰,吴昌硕题书。保护玻璃有反光。 【25】海霞西爽<br> 鉴亭的下方,有西爽亭,六柱六角攒顶木亭。因疫情影响,目前只有从山脚俞楼的后方小径可达。<br> 海霞西爽是清西湖十八景之一。孤山西侧曾有望海阁,可赏海上朝霞。清雍正八年(1730),浙江总督李卫在此筑西爽亭,取古人之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之意。此亭曾毁于兵燹,后于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