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通天岩洞里,阳明传道致良知

彰往察来

<p class="ql-block">  赣州之行,承风载露。告别宋代的城墙与浮桥,离开明代设立的“四贤坊”,作别四贤之一的理学祖师周敦颐,前往通天岩。那里是清代“赣州八景”之一,唤作“玉岩夜月”,王阳明曾择此宝地布道讲学,讲授他“致良知”的心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  通天岩位于赣州市西北郊,因其一岩洞洞顶开有一窍,相传上可通天,故名。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接到朝廷新的任命: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负责清剿盘踞在江西、湖广(今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省交界地区的土匪、盗贼。剿匪过程中,王阳明践行“致良知”的心学思想,一改之前地方政府单纯的剿杀政策,抚剿兼顾,恩威并施,仅用两年时间便彻底肃清了当地匪患,重整地方秩序。</p> <p class="ql-block">  进得景区,一尊王阳明的铜像格外引人注目,其身后一亭,名曰“风范亭”。越过风范亭,穿过一条深谷,再缘岩石拾级而上,见壁立一片洞窟,大洞套着小洞,洞前林木茂盛,道路崎岖,很是幽僻清静。王阳明在此处大洞内讲学,在小洞里居住、休憩,向陈九川、邹守益等二十三个弟子讲授他的心学思想,传授他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天理”和“良知”学说。洞中有王阳明讲学的铜塑群雕,雕塑再现了他带领群弟子“观心”的场景,后人称此岩洞为“观心岩”。</p> <p class="ql-block">  最初接触王阳明及其创立的“心学”,是看度阴山那部介于通俗和学术之间的读物《知行合一王阳明》,起初只是将它当作“唯心”思想的代表来品鉴阅读的。然而,《知行合一王阳明》可读性极强,读之入深,识之愈丰,让我认识了一个久经磨难、历尽坎坷,将自己修炼得无比自信、内心无比强大的王阳明。他于贵州龙场悟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心学真谛后,首先用它来改变自己。“境随心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学修炼方法,当一个人的内心所想是积极、光明的,就能适应任何环境。此后的王阳明将它运用于自己的一切行为准则并逐步加以完善,他也因此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同时“立德”、“立言”、“立功”之人,成为了他众多弟子门人心中的“圣人”。</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通天岩</span>,不仅留存着大量古代的石龛和石刻造像,还有大量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988年,通天岩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查明:共有晚唐至北宋开凿的石龛279个,龛中有石刻造像359尊,还有摩崖题刻128品,它们主要分布在忘归岩、龙虎岩、观心岩、通天岩、翠微岩等处。</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道山脊,来到忘归岩,只见山腰处有一丹霞穿洞,洞行其中,但觉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洞顶有石刻题名,曰“忘归岩”。</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当年题写的五言诗《通天岩》,被镌刻在忘归岩的岩额上,诗云:“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此诗充满了阳明心学氛围,后人称颂不已。它是通天岩128品摩崖题刻之一,极为珍贵,此后的400多年里,被人们广为流传,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接踵唱韵。</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巡抚南赣,管辖了赣、闽、粤、湘四省交界地区的八府一州,治所设在赣州。这次南赣巡抚,成就了王阳明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伟业。在南赣巡抚任内,他平定了流民匪患之乱和宸濠之乱。其心学经典著述《传习录》首刻于赣州,“致良知”心学宗旨也首揭于赣州并成熟于此间。由此而创立的“阳明学”,更是将中国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范围尤其是日本、韩国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周敦颐在虔州(即古之赣州)任职四年,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的他在赣州兴办书院,传播理学思想,虔州城因此而文化昌盛,文学成风,虔州也成为理学祖地,程颢、程颐兄弟是他的直传弟子,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则为其四世传人,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他们强调,应从外界寻找天理,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人性达到至善境界。陆九渊、王阳明则将程颢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强调天理在“我”心中,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就能做到人性至善。</p> <p class="ql-block">  平定了流民匪患之乱后,为使剿匪成果得以永固,王阳明严惩了逼民造反的恶霸乡绅、贪官污吏,以解民患。对兵乱民乱,也只处理为首者,其他均招抚放归,鼓励他们营造梯田,发展生产。同时疏通盐法,开山道以便利交通;建立民兵,推行保甲法,杜绝盗贼,以保障社会秩序;建房、分田以招抚流民。在平定赣州匪患时,他曾感言:“破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于是决意创办学院教化当地人民。</p> <p class="ql-block">  他在《游通天岩示邹陈二子》一诗中曾写到:“邹陈二子皆好游,一往通天十日留,候之来归久不至,我亦乘兴聊寻幽。”他择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环境清幽的</span>通天岩,来完成结庐讲学的“行”,“知行合一”中的知即指“良知”,史称王阳明这次“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致“岭北风俗为之一变”,其教习之功可谓大焉!</p> <p class="ql-block">  离开忘归岩,仿佛获取了来自“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能量值,加快了行进步伐,选择了此处最为艰难的需要6小时行程的外线“登山游”路线,攀山峰、爬高亭,由此峰到彼峰,经此亭到彼亭,出了许多汗,喘了不少气。蹚灌丛、走岩坡,于无路中寻美景,一会在乡人开辟的羊肠小道择行,一会又切回到相对好走的景区“官道”。相继看过了一窍通天通天岩、孝本隐处翠微岩、龙盘虎踞龙虎岩等经典景点,在岩壁、石洞间观佛、观寺、观石刻;在幽境中访孝、访贤、访真人;在亭宇间听松、邀月、望江流。一路心学导航,胸中一窍通天!</p> <p class="ql-block">  走遍景区景点,观赏完各式佛门造像、摩崖题刻,已是下午两点,心中感念王阳明留给赣州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及众多的历史遗迹,返回时又去了一趟忘归岩和观心岩,再次认真观赏了王阳明诗词题刻,感受着一代理学宗师的胸襟与气度。然后,跟着路边下山的清泉,回到王阳明的铜像前,向着大师再次鞠躬作别。带着一路领悟的心学内涵,带着“知行合一”所赋予的强大内心走出景区大门,在景区大门外的“客家餐馆”用餐。</p><p class="ql-block"> 疫情当前,游客不众,用餐时与餐馆老板聊起了历史与当前。老板四十多岁,透着客家人的勤劳与纯朴。问及老板:何以赣州许多人都自称“客家”人?老板说,赣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客家先民的后人,古代中原战乱,这里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客家先民南迁到此,便于此安家立业,此处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客家人的韧性,致民风强悍,教化不常。是王阳明带来了新儒学,带来了“致良知”,赣州人民感谢他!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行动对当下仍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如能以此来应对时下疫情,定能尽快科学决策、战胜流疫,重获新生!普通市民能有此识,教化之功矣!</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彰往察来,本名陈伯荣,“彰往察来”源自《易经》。江西临川人,毕业于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任教于本地一知名中学。究物理、穷文辞,致力于探究"物理"与"作文"的结合之妙。为教,务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文,力争凝炼通达,不喜繁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