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2年1月26日凌晨5时许,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的黄才福母亲大人,</span>在喃喃细语中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识字,没文化,是个地地道道纯朴善良的农民。她命运多舛,从小被人卖了又卖,历经坎坷,饱受人间疾苦,她一生勤劳简朴,任劳任怨,慈悲为怀,乐于助人,在艰难的岁月中不屈不挠,含辛茹苦把我们姊妹七个抚育成人。而今儿孙满堂,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儿孙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她即离我们而去,举家哀伤,撕心裂肺,欲哭无泪。再也看不到母亲花白的头发,慈祥的面容,吃不到母亲亲自做的饭菜,听不到母亲唠哩唠叨的教诲了;再也没有给儿孙们尽孝的机会了,如今才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如此的痛彻心扉;再也没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35年10月,母亲出生于广东潮汕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受战乱影响,母亲刚出生不到一周岁,就被卖到广东梅县郊区一户人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母亲后来给我们回忆:主人家不算富裕,有一座平房,家中大概有六七口人,对大人们的记忆很模糊,家中二个跟她年龄不相上下的男孩和她一起玩耍,经常被他们欺负,大人帮他们不帮她。后来主人老婆又生了一个女婴,那时的母亲的个子还没饭桌高,主人担心母亲抱不稳摔伤婴儿,不让母亲抱,而是使唤母亲端屎倒尿,洗婴儿的屎尿布、扫地擦桌子、洗碟洗碗等杂活。另一个令母亲印象深刻的是买家院子内有一口井,井圈高过她的头。离家不远处有一条河,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得见一群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每天早上,母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主人那锃光瓦亮又沉甸甸的铜水烟壶拿到河里冲洗干净。出了家门,走过一段高低不平石砌路通往河边(后来才懂得那条河叫梅江),河两岸都是茂密的青竹,竹子下面有大片沙滩。每当母亲拿着水烟壶去河边冲洗的时候,就会在沙滩上玩,玩兴起来就忘了时间,回去迟了就会被主人责骂,甚至用铜水烟壶打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年幼的母亲只对这些事情似乎还有些模糊记忆。到了八十年代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后,交通、通讯慢慢有了改善,儿女们通过多方努力,尝试了各种办法去探寻一些有关母亲的身史,由于母亲年幼记事不清,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再加上近50年时光岁月的变迁,已无迹可寻,没能够找到母亲的亲生父母,直至病故,母亲都不知道自已的生身父母是谁,实乃遗憾!是我一生都无释怀的愧疚!</span></p> <p class="ql-block"> 1941年夏天,或许主人生下了自己女婴,或许主人因生活窘迫,难以维计,六岁的母亲被再次转卖,卖到了福建上杭城西江屋一户姓江的人家做养女。名义上说是养女,实则是佣人,年幼的母亲从那时便开始承担起了如烧水煮饭,上山砍柴,下河洗衣,挑水做饭、养鸡喂猪等成年人做的体力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在忍辱负重中渐渐长大。</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堂,不认字,但她记性好,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大到上山砍柴下地种田种菜和家庭养殖,小到各种女工细活,做任何事情一学就会,做事勤快,为人和善,乐于助人 ,明事理,懂礼貌,长像俊秀,村里的长辈们都很喜欢她,夸她是个好姑娘,同帮年纪的人更是喜欢和她相处,很有人缘。</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童年虽然生活清苦,历尽艰辛,但这并没有影响她自我修养成为一个“慈悲、善良、豁达、明理”的好人,反而更加让她磨砺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吃苦耐劳、意志顽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好妻子、好母亲。</p> 吃苦耐劳意志顽强 <p class="ql-block"> 1953年,18岁的母亲经人介绍嫁到远离上杭城区的一个偏远山村,与父亲成亲。50年代初,我父亲就已经志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是公社驻村干部兼深坡大队大队长,他时刻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带领全大队村民抓革命、促生产,开山修路,修水库,修渠灌溉,开恳荒地,提高粮食产量等,为了集体利益,不顾个人得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出晚归,</span>一心为公。白天家人们见不到他的身影,家中大小老少吃喝拉撒,一切事务全由母亲一人操持着。在那个靠挣工分吃饭的年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每天忙完生产队里的集体农活,还得起早贪黑耕种自家种莱的自留地,忙家务事,总个人就像个陀螺似的转动不停。儿女们</span>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乖巧听话,<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天放学或</span>每逢寒暑假回家都自觉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力的家务活,减轻母亲负担。</p><p class="ql-block"> 以养猪为主的多种家禽饲养是我们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母亲虽不认字,但记忆力超强,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起事来井井有条,且很有经济头脑,生活上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慢慢就有了一些积累,在邻里乡亲的帮衬下,于1962年间底盖起了我们全村唯一的一幢二层青砖瓦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己负债累累了)</span>,引来了不少羡慕和嫉妒的眼光,成为文化大革命暴发后,我父亲受迫害的主要缘由。</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父亲白天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晚上还要接受公社、大队批斗大会的批斗,肉体和精神上受到双重摧残,思想上压力巨大,产生消极厌世情绪,几次寻短见都被母亲发现并制止。面对如此残酷现实,母亲没有倒下,担心父亲想不开,做出不可挽回的后果,时刻陪伴着,即便肚子里已怀有身孕,每次开批斗会,无论刮风下雨,母亲挺着大肚子,提着煤油灯,走四五公里山路,送他去接他回,形影不离。父亲的品行她心知肚明,她始终坚信父亲在蒙受冤屈,她十分信任和理解父亲。在我父亲最困难,生活最艰苦、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是母亲的不离不弃、贴心陪伴,悉心照料,与父亲一起度过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使父亲精神上得以慰籍,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后,组织上没有给他任何处分,工作组的同志多次找他谈话,恢复职务继续工作。母亲即坚决反对,还劝导我父亲:“你没文化,性格刚烈,说起话来口无遮拦,容易得罪人又受不得冤屈,不适合当干部,还是在家种田当农民吧,不求富贵,但求平安”。经历过十年浩劫,使她更加珍惜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生活。</p> 明辨是非深明大义 <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我大哥在村委当干部,计划生育是农村主要工作之一,也是村委年终考评的重点,其他工作做得再好,若计生工作漏管失控,就会被一票否决。农村计生工作无论抓多严管多紧,受多子多福统思想的影响,总有人违反计生政策。普遍存在育龄妇女违反计生政策计划外怀孕现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村也不例外,她们</span>既不敢去医院产检,更不敢去医院生产。</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育了我们姊妹7个,从老一辈的人身上学会了助产(接生)技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里人都十分</span>认可她的助产接生经验,居住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偏僻小山村的我们,</span>离城几十公里,山高路远,交通条件十分艰苦。即便是计划内生育的产妇都很少去医院生产,超生妇女就更加不可能去医院生产,产妇临产前,她们家人就会找上门来,请母亲前往助产接生。每遇此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天寒地冻还是刮风下雨,母亲都会立马放下忙在手中的活,随叫随到,义务帮助产妇接生,一次又一次迎接新生命的降临,即便是文革时期迫害过我父亲的家人前来求助,她都会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欣然前往帮助他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帮人助产接生这事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被我大哥发现了,大哥就劝她:“我在村里当干部,做计生工作,您却还帮助违反计生政策的超生妇女接生,传出去我这个村干部当还是不当?再说了,您又不是专业医生,万一有个三长二短,您担责得起吗?”母亲即回应他:“村子里除了我没有第二个比我更懂接生的人了,别人有困难找上门来了,关乎大小两条人命的大事,不去我心不安,我尽力了,我问心无愧!人命远远比你当干部重要!这个忙我一定要帮,必须帮!不去帮她的话,说不定人家会更加危险!”,大哥看到她态度如此坚决果断,也不好再说什么。</p><p class="ql-block"> 那时侯的母亲,为帮助产妇接生,往往一去就是一整天不休息或一整夜不合眼,回到家已是精疲力竭,却从不叫苦喊累,在外面不多说半句话,不走漏半点风声,计生工作队几次找她谈话,让她指认超生户,她只回答三个字“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平时只要她得知村里有人头庝发热,跑肚拉稀等疾病,她总会拿上自家备用的一些草药送上门去帮助他人治病。还常常借自家农具给别人使用……,是我们全村公认热心肠的人。</p><p class="ql-block"> 2012年春天,她去世出殡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自发前往为母亲送行,自我打记事以来,是我们村送葬人数最多、送葬队伍最长的一个,动容的场景,令人为之感动,为逝去的母亲感到欣慰,感到自豪。</p> 心胸豁达家国情怀 <p class="ql-block"> 1979年春,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79年10月,刚刚高中毕业的二哥积极响应政府冬季征兵号召,把自己要去当兵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得知二哥内心强烈想去当兵的想法后,当即表示支持:“国家有需要,保家卫国,我们义不容辞,没有国哪有家。”旧中国时期,日本用飞机大炮轰炸中国老百姓,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自己正是因为战乱,从小被迫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比任何人都明白平安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和平环境需要人去守护;1984年我高中毕业,对越自卫反击战尚未结束,二哥还在部队服兵役,当政府发出了冬季征兵消息时,我把自己也想去部队服兵役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望着我思索了良久,叹了一口气,缓缓地说道:“你执意想去就去吧,家里支持你!”。</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何尝不明白母亲内心的苦衷:农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我们家人口多,责任田也多。家中正需要劳力帮衬的时候,二哥去当兵了,如今我又去当兵,家中壮劳力将再次减少,加之越南前线战事吃紧,去当兵随时都有可能上战场,她心里非常明白当兵意味着什么,但在国家大义面前,母亲理性战胜情感,最终还是答应我的要求,我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去当兵了,难过的是我这一走,母亲肩负的担子更重了。</p><p class="ql-block"> 让我终生都难以忘怀的是,我应征入伍离开家人那一刻:母亲万般不舍的眼神里含着泪花望着我,紧紧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到了部队要<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同志们搞好团结,</span>听领导话(服从命令听指挥),要遵守部队纪律,多做事少说话,不要怕苦怕累,刻苦训练,保重身体,多学文化知识,多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并将装有十几个熟鸡蛋和几个鹅卵石的红袋子塞进我早已整理好的行李袋中。担心我初次出远门水土不服,再三叮嘱:“到了部队驻地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鹅卵石拿出来放些红糖冲小半杯水喝”。至于煮熟的鸡蛋,说是给我带路上当点心吃,其实就是让我带上“平安蛋”,寓意儿子出远门一路顺风,平平安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同样,到了1998年和2010年,又先后将自己的两个孙子送到部队服服兵役,为国防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p> 慈悲为怀乐于助人 <p class="ql-block"> 农村还没有落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每蓬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总会有邻里乡亲因闹饥荒上门求助,母亲明知家中人多,粮食不够吃,但只要别人开口求助,总会把自家的口粮匀出一些来接济他人,自己却节衣缩食,起早贪黑在自留地里种些杂粮、粗粮来填饱肚子度饥荒。逢年过节,不时会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拎着布袋打着竹板上门乞讨,母亲一边不停的跺着脚大声喝斥驱赶朝乞讨者狂吠的看家狗,<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边吩咐我们去米缸中舀出一升或半升大米装进他的口袋,</span>要是赶上饭点还会留乞丐在家吃过饭再走,从来没有让乞讨者空手离开过。</p><p class="ql-block"> 或许本人亲眼目睹了乞讨者的悲怜,并经历过闹饥荒时食不果腹时的痛苦,加上从小受母亲勤俭持家艰难度日言传身教的影响,养成了珍惜每一粒粮食的习惯,心中始终存有“惜粮如命"的情节,浪费粮食就是极大的犯罪,容不得他人浪费半粒。时至今日,向来夫妻关系和谐的我们,仅仅因为我爱人把剩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倒掉不让我再吃第二餐</span>与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吵得不可开交,双方都言辞凿凿,甚至还有点</span>大动干戈。虽然我内心十分理解我爱人为我着想,怕我吃坏了身体,得不尝失。在她的思维意识中总以为小时候吃剩饭是条件艰苦不得已,如今生活好了,还吃那些不新鲜饭菜,何苦呢?其实从小受母亲教育,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己经渗入了我生命的骨髓,无法改变,与钱多钱少没有半点关系。唉,经历不同的人,对某些事情的认识也会有所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村里有位名叫梁招招的失独孤身老人,双目失明,她的年纪比母亲小三四岁,生活非常艰苦,母亲长期以来对她关怀有加,经常送米送菜支助她,大哥当村干部后,在母亲的提议下,给她争取到了“五保户”待遇,开始有了每月由政府提供四五十元生活<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补助</span>,生活虽有所改善,母亲却从未间断对她的支助,不但送米送菜,为了不让对方难为情,母亲总能找些理由,比如:自己穿了不合身,穿了不好看,自已不喜欢,自已还有很多衣服穿等各种各样的借口,将儿女们给她买的,她自己没有穿过的新衣新鞋等送给她穿。不仅如些,我当兵在部队服役期间,每次回乡探亲,母亲总会提醒我带些东西去看望她。</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不但自己身体力行济贫救困帮助别人,她还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敬老爱幼,崇德向善。她永远是儿孙们学习的榜样,是我的精神导师。</p>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针线活在我们全村是出了名的,说她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我们家姊妹多,我有二个哥哥二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记忆中,小时候的我很少能有新衣穿,几乎都是拣哥哥姐姐们的旧衣衫穿,尤其是棉衣棉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一个接着一个,棉袄成了“传家宝”,穿出去同学们笑话我的衣服是“棉上添花”,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总会开导我说:“家里盖了房子,要还债。没钱给你们做新衣服,只能穿哥哥姐姐们的旧衣服,破点烂点没关系,能挡风保暖就得,干干净净穿上不丢人,学习成绩好才有面子。”说实话看到别的同学都有新衣服穿,既羡慕又自卑,经过母亲的一番说教,不但不那么自卑了,反而激发了我艰苦朴素,奋发向上的精神意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