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共进,研以致远——“传承优秀文化,涵养民族精神”新城区团结小学语文组第七周线上教研活动

新城区团结小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聚集体智慧,备精彩课堂。扎扎实实搞教学,精益求精做教研。集聚力量,研学同行。</p><p class="ql-block"> 新城区团结小学四年级语文组进行了第七周线上集体教研活动展示。他们立足于学生发展,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进行了集体备课,力求将最好的课堂展示给学生。</p> 研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四位老师在集体备课时,紧紧抓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p> <p class="ql-block">  新课程,新标准,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与教研需要我们勤反思,善积累,重落实。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四位老师们会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利用微信等现代技术,不断的交流思路,提出新的设想,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p> 讲 <p class="ql-block">  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是语文实力和语文学问、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我们集体备课时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看法的引导、培育学生剧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看法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育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p> <p class="ql-block">  因为这个单元讲述的故事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依托,郅惠老师指出在故事主题思想的把握方面不要做多元的解读。另外,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和学生接受能力给人物贴标签儿,硬性灌输思想情感,而应该与具体的事例与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相结合,做到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  杨静老师充分把握学情,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单元主题和单元语文要素,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起来确立了本单元教学重难点,以及在全组老师共同的研讨下,分别对四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也进行了细致的把握,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郭姝玉老师以课为例,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突破方法的阐述。首先针对教学重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的突破方法是运用事件串联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是查阅资料,这一点在每课的课后题或者学习提示中都有体现。因为本单元的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可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p><p class="ql-block"> 针对作业,我们也改变了之前单一的抄写、背诵内容,加入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设计,以21课《古诗三首》为例设计预习、课时、特色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 预习时,设计了诗人名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了解诗人生平和诗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晋级式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来逐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积累运用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课时作业中,重点考察了学生是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正确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知识、能力的迁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文字、语言、创设情景及图画展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特色作业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配乐诵读、绘画、唱歌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不仅体现了作业的个性化,照顾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作业,减少了作业压力,让作业形式更加丰富。在进一步巩固所学之后,通过搜集有关别离的诗句,拓展相关诗词,从课内走向课外,感受诗歌中流露的真情实感,实现想象画面、欣赏诗词的能力迁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由宋瑛昱老师以本单元重点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及突破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课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要想准确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除考虑课标的要求之外,最不容忽视的就是把握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要想扎实的落实语文要素,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编者的意图。翻开目录,我们不难发现在本单元中共有四篇课文,其中22课和23课是记叙文,其他是诗歌。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楚每件事情讲的什么,再把几件事儿连在一起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下一篇课文当中就要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进行第22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扎扎实实地把这语文要素落实好。 </p><p class="ql-block"> 我们确定的教学的重点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是借助资料理解周恩来之所以立下这个伟大志向的原因。线上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们在常规的预习要求之外,布置学生完成“要素表格”从而理清课文当中三件事情、准确划分课文的结构、了解三件事情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应适当介入,结合语文园地当中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总结学法。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搜集资料的过程当中。通过把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几个方面简要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p><p class="ql-block"> 难点的突破,我们可以结合课后题。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当中“中华不振”的词、句;并且结合课后,周恩来所写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诗和学生们收集到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相信,经过课前资料的收集、汇报和交流;课中,对文本的研读;以及课后练习的巩固——三管齐下,学生定能理解周恩来立下宏伟志向的原因。</p> 评 <p class="ql-block">  李欣副校长、王田主任和全体语文组的老师们参加了本周的集体教研活动。王田主任提到学无止境,为自己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展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p> <p class="ql-block">  在集体备课、听课等研讨活动中,可以更好的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研究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能力和水平。</p> <p class="ql-block">编辑:郭姝玉</p><p class="ql-block">初审:王田</p><p class="ql-block">复审:李欣</p><p class="ql-block">终审:刘志强</p>

学生

课文

语文

教学

单元

把握

作业

教研

备课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