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世界杯———悲喜着别人的悲喜<br>世界杯已经开赛,有人还问中国队在哪里?答:基建队和广告部。卡塔尔多哈的卢塞尔体育场,是决赛地,它是“中国造”。另外满场的中文广告,也宣示着“中国第一,世界第二”。<br>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娃娃现在都成老头了,十四亿人仍然选不出11个踢球的。荒谬绝伦且黑色幽默。有人说我们玩大球不行,玩小球可以。因为大球要一堆人配合,小球一个人就包圆了。那女排咋就行?女篮咋就行?女足咋就行?偏偏就男足不行。将熊熊一窝。师惑舆尸,凶。一棵树从根子上烂了,无法挽救。只有拔掉,再种一棵新苗。而育苗者当如种树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br>近日“豪门”国安队被县级队泾川文汇俱乐部击败,是一好事,正如种树郭橐驼所说之理,万物顺天性而成,切不可婆婆心切,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什么时候中国足协解散了,任其民间发展,什么时候我们的男足就会站在世界杯的球场上,而不是在基建办和广告部。我们也不用在电视机前,看着别人的故事,悲喜着别人的悲喜。<br><br><br>::观荷<br>一池枯荷,曾有夏绿。<br>莲蓬残躯,尚怀春望。<br>生命轮回,春去冬藏。<br>一池枯荷,静寂无声。<br>枯姿妙趣,天机含藏。<br>斯境非幻,云何为虚?<br>地水火风,一念而生。<br>一池枯荷,已入耶识。<br>百千万劫,难以磨灭。<br>非真非幻,唯心唯识。<br>不观枯荷,荷在何处?<br>观此枯荷,心不留住。<br>荷与水影,与心俱灭。<br>诸法空相,即入涅槃。<br><br>::::见月<br>弯月当空,抬头立见。<br>一泓水中,低头又见。<br>孰真孰幻,见性明辨。<br>只一文殊,无二文殊。<br>月亦如是,真月唯一。<br>以手指月,手非月也。<br>水印月现,影非月也。<br>以妄迷真,真如不动。<br>此非自然,又非因缘。<br>亦非和合,妙明真觉。<br>山川大地,虫鱼飞鸟。<br>池林花树,唯心所造。<br>心在何所,无处无所。<br>心为何物,无形无象。<br>心为何用,无始无终。<br>如来密因,修证了义。<br>清静本然,周遍法界。<br>空有莫论,直指一心。<br><br>:::夜色<br>夜色如昼,水镜如磨。<br>桂香入梦,清心可闻。<br>良宵苦短,沙洲寂寞。<br>何不秉烛,游兮太虚。<br>星光遥遥,瞬息可达。<br>洪宇飞飞,无往不至。<br>天桎地梏,焉能困哉。<br>灵犀观照,横亘三界。<br>夜睹明星,释迦悟道。<br>不生不灭,是为生灭。<br>众生平等,遍地如来。<br>轮回六道,涅槃无余。<br>熵增极限,爆炸奇点。<br>现实虚幻,量子纠缠。<br>不可测量,瞬间塌陷。<br>追源溯流,阿赖耶识。<br>庵摩罗果,作掌中观。<br><br>:::中秋赏月<br>中秋佳节,皓月当空。<br>千家万户,欢喜亦同。<br>人皆安康,国家兴旺。<br>花好月圆,明星相伴。<br>万水千山,美轮美奂。<br>人间天上,清辉共仰。<br>以手指月,此月非幻。<br>以目视月,月华闪亮。<br>以意识月,心印皎洁。<br>大同世界,即在此刻。<br><br>:::石榴<br>石榴够大,颜色亦美。<br>《楞严经》说,色为虚妄,<br>非因缘性,非自然性。<br>声香味触,亦复如是。<br>从性上说,是第一义,<br>元明妙觉,性本清静。<br>心一见相,产生分别,<br>进而著相,又生我执,<br>再生苦乐,流转不休,<br>乃至轮回。如何用“心”?<br>回溯到“性”,心如瀑流,<br>不须停驻,任其自然,<br>时时观照,了了分明,<br>无住于境,实相乃现。<br>即此石榴,色香味触,<br>虽作空观,亦不顽空,<br>毕竟实在,终归于灭。<br><br><br>:::秋叶<br>短暂绚烂的一生<br>自春的萌芽<br>到夏的热烈<br>至秋的凋落<br>虽未等到冬的雪花<br>有了三季枝头的昂扬<br>胜过春花<br>在这个凉爽的清秋之晨<br>绚美了一地<br>惊艳了目光<br>来于土<br>归于尘<br>来年枝头<br>乘愿再来<br><br><br>::::读王小波<br>年轻时把王小波的书当黄色小说来读,读过即忘;后来再读,亦是草草,不甚了了;如今再度翻开这些文字,却好象懂了某些内涵,如同前年的一个夜晚,坐在床上读红楼,当时心下突然明白了许多问题,一时泪流满面。王小波和曹雪芹一样,注定是超越时代的人,他们永远注重人类的意识,而非肉体。世界的运行规律,他们都早已了然,乃至看透,因而慈悲。王小波的荒诞与曹雪芹的冷静,款曲相通。读红楼梦如读楞严经,读王小波如读心经。生命应是通透而灵性的,看来似傻如痴,却如鱼饮水。人人皆具佛性,只因颠倒梦想,不得见性。“见性”即桶底脱落,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 。此“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下明白,无法言表,智慧如佛佗者,亦无法用语言来传达这生命的“第一义”,只能微笑拈花,因为不能说、不可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在还有个迦叶懂他。<br><br><br>::::何为世界<br>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即时间。界,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空间。其实本无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证明了时间的“无”,玻尔的量子论已经证明了空间的“无”。2500年前的佛佗也系统地论证了时空的虚无。但当这水天一色呈现眼前,并且光影色彩瞬息万变之时,总让人对爱因斯坦和玻尔的结论产生怀疑,对佛佗所说也不敢相信。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自己感觉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哪怕此“真”是幻。“我”不是科学家,更没有佛佗的智慧,对于无法理解的东西,象“我”这样愚痴的人选择不去强行理解,而去体悟。从能够理解的方面入手去体悟。贪嗔痴慢疑都有,每天去掉一些,可不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天增加一点,可不可以?如果是一个愚痴的人,就安心地做一个愚痴的的人。活在当下,每时每刻,与这世界一起,奔向涅槃。也是这样的天空与夕阳下,佛佗在舍卫城的路上,托钵赤足而行。<br><br><br>::::姑妄言“空”<br>很多人认为佛学是在说“空”:世界本“空”,世事一场“空”,成住坏“空”等等。就是理解为,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并非真实实在,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佛学解释是因为我们的意识纠缠不休,故无中生有,产生地、水、火、风等物质,从而形成宇宙世界,包括你我。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意识可以产生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或产生新的物质,或粒子湮灭。意识生灭,世界生灭。故佛并非仅仅说“空”,佛说的是“妙有真空”。“空”并非是真的“空”,因为“有”都是从“空”中来。离“空”无“有”,离“有”非“空”。禅宗有个话头:“父母未生前,我是谁?”,真是高妙!父母未生前,我在哪里?以什么形式存在?以物质不灭理论,我必须是某种存在。这就是“有”,父母未生前,世界上就有“我”了。真有“我”吗?有,也没有,因为“我”就是宇宙间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啊!<br>::: :姑妄言空(2)<br>佛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故最高境界是人法俱空。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众人不知,心印已传。《心经》260字,说尽奥秘。空是什么?心和境也。境是幻,心亦是幻。心境幻合,乃有五蕴。故五蕴本空。罗汉知五蕴本空,但偏执于空,故不究竟。如渡河者,已不在此岸,却在中流,未登彼岸,故罗汉又称“入流”。菩萨知五蕴皆空,但照见未空,还执功用,且不能时时观照,偶尔失照,如渡河者虽到彼岸,犹未上岸。必是八地以上菩萨,称等觉,与佛无异,照见皆空,于空亦不著矣,挂罣斯尽,方为究竟。故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不异空是破凡夫执有,空不异色是破二乘执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破菩萨色空不二,尚有二见。以上般若,必要由修而证 ,由证而知,非关文字也。<br>::::姑妄言空(3)<br>三藏十二部经,都在言空。言空但不执空,《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自外破相;《心经》说“心无挂罣”,这是向内破执;《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又是向内破执;《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又是自外破相。一念成佛一念魔,就在当下这一念。人,总有诸多抛不开、舍不得、放不下,真能抛开舍得放下,即是佛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如蚕作茧,无绳自缚,而沉迷不觉。觉悟了,哪有什么绳索能缚住“我”,三界任我眠,此岸即彼岸,其实是一处,到处花开。<br><br>::::一喝透五教<br>徽宗时,文化繁荣,教派兴盛。仅华严宗就分小乘、大乘始、终、顿、圆五教。一日无遮大会,各宗齐聚一堂,徽宗亦青衣小帽混入其间,人皆不识。座间有禅宗大德圆悟克勤,年过八旬,带一弟子,名净因成禅师。华严座主发话:“久闻禅宗一棒一喝,即可证道。然吾宗下非三大阿僧祇劫不得成佛。现请贵宗大德出来一喝,如能果然,吾等皆服;如若不然,即是魔说也。”看来踢馆传统,自古有之。圆悟勤以目示弟子,净因成心领神会,昂然而出:“此问太过寻常,岂需吾师开口,小和尚我即可答复。五教之教义:小乘着有,大乘始教讲空,终教非空非有,顿教即空即有,圆教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是也不是?”众皆称“是”。成大喝一声:“嗨!”问众人:“听见否?”众皆称:“听见了”。成:“听见了,即是有,小乘透过了。”成又问:“现还闻否?”众曰:“现无闻。”成:“那就是无了,始教透过了。”又曰:“现无而前有,是非空;前有而现无,是非有。此即非空非有,终教透过了;若无前有,何说现无,若非现无,难说前有。说有时空在有,说空时有在空,此非即空即有乎?顿教透过了;我一喝不作一喝用,如吃饭未咬着一粒米,穿衣未挂着一丝纱。圆教透过了。”众皆称善,无不叹服,徽宗亦赞叹禅宗之妙法当机也。<br><br><br>::::《夜间飞行》<br>安東尼.聖艾修伯里,最有名的一本书是《小王子》。一九〇〇年生於法國里昂。一九二一年加入法國空軍,成為一位機械修護員。五年後,他成為一位在土魯斯與達卡間傳遞郵件的郵政飛行員。一九三八年移居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修伯里回到法國,並再度加入軍旅。於一九四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一次飛經地中海的飛航任務中失蹤(与本书中夜间飞行员的遭遇完全一致),時年四十四歲。主要著作有《南方信件》、《夜間飛行》、《風沙星辰》、《飛向阿拉斯》(另譯《戰鬥的飛行員》)及《小王子》等。<br>作品引人入胜,既有真实的即视感,又有虚幻的意识流,以苦难的人生背景,折射出人性的光辉。看似浅显的描写,暗藏着哲学的迷思。《夜间飞行》中所有人明知危险的存在,亦以无畏的勇气攀上机舱,跃入黑暗的暴飞云端,正因热爱,方才舍弃,因有责任之所在。此书气氛沉郁孤闷,让读者仿佛体会了一次二战飞行员,穿越暴飞雨的云层,飞上浩淼的云天,在孤独天际,微笑看星星。<br><br><br><br></h3> <h3>:::山丘(听李宗盛的歌有感)<br>年少莫听李宗盛,听懂已是曲中人。<br>怒马鲜衣芳华歇,白发三千空劳神。<br>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r>蝴蝶庄周梦里飞,越过山丘我是谁?<br><br><br>::::夏花<br><br>这个夏日,单位门前,有棵紫薇,满树花开。<br>春天是花的季节,但夏天的花感觉更有生命力。春花如同娇滴滴的少女,夏花就是丰姿绰约的少妇。春花是跟着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起默然含羞,夏花却是伴随着闪电惊雷一同轰然炸裂。特别在这种炎炎烈日下盛开的花朵,如同塔克拉玛干的仙人掌和乞力马扎罗的雪,都一样的充满惊喜和新奇。<br>花满树,满树花。每一朵花都穿过亿万年来到眼前,每一朵花都是生命的奇迹和赞歌,每一朵花都用尽力量奋力怒放,每一朵花都告诉我们一个宇宙的真象。<br>这个夏日,单位门前,有棵紫薇,满树花开。<br><br><br>::::生命是什么?<br>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克拉底鲁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生命是流变,上一秒钟的我,不是此刻的我,下一秒又将是新我。那我们又如何确信能够抓住哪一个时刻的自己?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br>自己的心况不可得,别人的心更向何处觅?人类的可悲之处,都在于此。<br>儿子前段时间常捧着手机和IPAD玩,有些沉迷。成绩显见下滑,感觉再不挽救,可能就来不及了。但我和老婆的苦口婆心,他都作耳旁风。<br>前日,我去看望父母,望着日渐苍老的身躯,突然回到那些夕阳西下的傍晚,我每天放学回来都在家门口的大院里疯玩到很晚,沉迷于球类运动。父亲每次都在大院里大声疾呼:“王刚,回来吃饭啰!”,声音在整个大院里久久回荡。忽然醒悟,多年以前的那条河,仍在奔流。只不过现在过河的人和岸上的人,换了。<br>生命是条河,它会一直奔流不息。这条河里有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br><br><br>::::观荷<br>荷花,又名莲花。周敦颐有《爱莲说》,佛教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是坐在莲花上。哪吒死后,是从莲花中复活的。故成就大道又叫“火中生莲”。莲,出污泥而不染。因自性清静,本无污染。只有“莲”,是种子、花朵、果实同时具有,对应过去、现在、未来一时俱在。莲的种子就是莲子,可沉睡千年,待机而发。如同我们的藏识,历劫不悟,一旦醒悟,生命必将踏上涅槃之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灵山未散,法华犹在。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因其本自具足。一个人也是一个宇宙,独一无二。宇宙万物,无时无刻都在显现大道真理,此时,莲叶接天荷花映日,密在花中花语谁知?<br><br>:::达摩<br>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碧岩录》第一篇是达摩。这达摩不辞万里,从古印度来震旦,真是个热心肠。闻梁武帝热衷佛学推广事业,就先去见了梁武帝。古人这营销思路跟咱们现在是一样一样的,总以为找个大客户就把业务给做了。梁武帝得意洋洋就问:“我建了那么多寺庙,供养三宝、印刷佛经,我的功德是不是大大的?”开口就错!达摩心里格登一下:我恐怕找错了对象。也不惯着他,兜头一瓢冷水浇过去,答道:“无功德。”梁武帝本以为达摩会拍他几句马屁,哪知道对方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啊!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要义?”这副嘴脸完全是不懂装懂假专家的模样。达摩继续不惯着他,直答:“廓然无圣”。梁武帝感觉抓住机会了,又问:“对朕者谁?”达摩此时心里拔凉拔凉,答:“不识。”梁武帝脑瓜子嗡嗡的,眼珠子瞪老大,无语了。人没找对,话不投机,达摩一苇渡江,到了北魏,在少室山下面壁去了。这老儿,跟人家说禅谈机也不打个招呼,上来就进入最高境界,谁受得了啊?不光梁武帝,任谁脑瓜子都嗡嗡的。<br>达摩在那山洞里一坐九年,谁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出名了,谁都知道有个怪老头,天天坐在那洞里,这可能是最早的行为艺术吧。达摩心想:我既然找不到可以传法之人,就让那个人自己来找我吧!结果还真来了一个。大雪纷飞,慧可站在洞外没膝的雪中,已经快一整天了。达摩心想:你小子不吃饭,我老人家还要去吃饭的。就问:“你来干啥的?”慧可答:“想找你学佛法。”达摩一看这青涩的毛头小伙,眼皮又搭拉下来。谁知慧可出家之前在村里就叫“二楞子”,这求法的决心无人能及。当下抽出戒刀,竟将左手一刀剁了,血染白雪,煞是好看。达摩没有办法,问道:“你到底想干嘛?”慧可说:“心中不安,想找安心之法。”达摩说:“年轻人,这么简单的问题,你砍手干嘛?把你的心拿来,我来替你安。”慧可沉默良久,答:“我想找到心,却怎么也找不到。”达摩抚摸着饿扁了的肚皮,说:“我已经帮你的心安好了。”慧可当下大悟,也可能是流血过多当场晕了过去。<br>话不投机半句多,哪怕三皇五帝,哪怕天王老子,不当机者,佛也无法渡尔也。求法之心如无慧可立雪断臂之决念,亦无法可求,可谓当机立断者也。<br><br><br>:::孔子和释迦牟尼,哪个更接近人类的终极目标?从哲学终极高度看,当然是释迦。他简直不象是一个人类,而是从更高维度降临地球的外星人。他不但从行为上纯粹彻底,与过去的自己撇得一干二净,父母、老婆、孩子、王国等全部丢开。更是从思想上纯粹彻底,与人类的熵增做完全不妥协的斗争,追求的是究竟涅槃。因此从哲学的终极高度来看,孔子不及释迦。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孔夫子更活泼,更可爱,也更烟火气。他一大把年纪了,还心怀梦想,东奔西走,想混个一官半职。别人教书比他强,他不但嫉妒,而且一有机会就弄死对方。学生上课不认真,他能破口大骂狗屎糊不上墙。过节了,他会暗示学生送几条腊肉过来。出门时,一定要开一辆好点的车子。对上级,在背后他骂得比谁都狠,当面却很怂很恭敬。对美女,他也动心,但发誓赌咒打死不承认。尼玛,这哪里是孔子,这简直就是你和我这些凡人哪!合上《金刚经》,打开《论语》,心情好多了!<br><br>:::记念倪匡<br>倪匡走了,许多人可能知道卫斯理,知道独臂刀,知道香港四大才子,但是不知道倪匡是从大陆“叛逃”到香港去的。1951年他是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成为公安干警。在内蒙古的一次运煤途中风雪交加,为了不被冻死,他将一座木桥拆毁当木柴烧了,成为“反革命”,接受隔离调查。1957年,倪匡运用其刻肥皂的天赋,伪造多种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潜逃至广州,后偷渡至澳门再逃进英控香港。初至香港曾在夜校读书,做杂工,并开始给《真报》投稿。后在金庸的鼓励下,开始以卫斯理的笔名创作,结果大火。他在电影编剧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亚于文学,共做了三百多部影视编剧,连李小龙在《精武门》中陈真的形象都是他设计的。他的小说主要是科幻、神怪、武侠为主,风格天马行空、脑洞大开,善于把光怪陆离的科幻情节结合于人世间的悲观离合,十分抓眼球,十分好看。可能跟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总的来说,这是个自学成才的典范。他的人生很幸福,找了一个香港女孩结婚,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倪震,儿媳叫周慧敏。他还有个亲妹妹,叫亦舒。<br><br>:::记念乔羽<br>6月19日乔羽走了。中国词坛有“南庄奴、北乔羽”之说。乔羽的歌词大道至简,朴实无华,但每一个字都如同闪亮的珍珠,初看平凡,后觉伟大。因其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讴歌。说起台湾的庄奴,我们会想起小城故事甜蜜蜜,又见炊烟垄上行,庄奴永远活在邓丽君那甜美的歌声里。乔羽则让我们想起上甘岭的炮声,北海公园的红领巾,春节联欢晚会,还有蒋大为那抑扬顿挫的牡丹,毛阿敏的蝴蝶,以及吱呀呀转的大风车。如果说庄奴的词是小家碧玉吴侬软语,那乔羽的词就是大江东去铁板铜琶。庄奴是春花秋月的李后主,乔羽是离离原上草的白居易。两者洽是中华文化的两极,柔美与阳刚,忧郁与豪放,小资与平民,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者都是高峰,都化繁为简超凡入圣,都直入人心拨动心弦,陪随我们几代人一起成长。这些歌我想你即使不会唱,也会哼吧。《我的祖国》《牡丹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思念》《说聊斋》《巫山神女》《夕阳红》《难忘今宵》《祖国颂》《播种希望》《一方沃土》《大风车》《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小英雄哪吒》。<br><br>:::雨中忆语<br>晚上八点多出门跑步,天气炎热,空气有些沉闷。跑了五公里后,雨下起来了。一开始是零星的小雨,然后逐渐加大,之后仿佛有人打开了水龙头,开始瓢泼了。想回去已然来不及了,也无济于事,反正已经浑身湿透,干脆放慢脚步,再跑五公里。心态一旦摆正,跑在这大雨中反倒欣喜。之前浑身的燥热与这从天而降的清凉合而为一,生成一种不冷不热的舒适体感。雨点打在身上,仿佛是无数的小手在给我按摩。雨水浇在脸上,眼睛几乎睁不开,眼前茫茫一片。我完全凭感觉在跑,但依然很稳健,因为这路面我太熟悉了,即使蒙着眼也能跑。何况雨虽然很大,但并非漆黑一片,因为小区仍然有光亮,天空也不时划过闪电。雨声很大,哗啦啦的,周围只有这一种声音,哗啦啦的。我独自跑在这雨中,脚步轻盈,心生欢喜。这夜色中的狂暴的雨啊,有一种酣畅的美。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上一次这样的淋漓,是十六岁的夏天,我和几个好友同学在这样的雨中踢球,彼时的我们,完全不知道烦恼为何物,也从来不去想明天的事情,就是那么傻傻地淋着雨,呼号着,追逐着,在雨中将足球一次次抽射向球门。当时我清晰地感觉到在那样的雨中奔跑追逐是一种莫名的幸福,那种感觉和那些笑脸我要记住。感谢今晚这场大雨,让我重回十六岁的夏天。<br><br><br>:::心识与实在<br>世界是虚妄的吗?这湖水,这小花,这大树,都是实在,并非虚妄。然而在某些哲学层面,如佛学,这些并非实在,当然亦非虚妄。说非实在,因外界所有信息,都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摄入,然后映射出此外界,故有人说“外界是内心的投射”。但说“无六识即无世界”也不成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世界不会因某一个人的“六识”而存在或不存在。对于世界来说,佛陀、耶稣、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还有我,都与这个世界上的一滴水、一朵花、一棵树、一只蜜蜂没有分别。<br>但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意识与实在的关系是怎样的?佛陀提出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概念,指出“末那识”使人产生“我”的概念,从而有了“我”和“我以外其他东西”的分别心。而由此分别心而产生的所有思想意识都深藏于“阿赖耶识”,如同种子埋藏于大地,是否发芽,看因缘。故“阿赖耶识”又称“藏识”。起心动念惊动十方神煞,即是末那识动念了,阿赖耶识即于收藏,并待机而发。只有我们达到将末那识转变为“无我”,并能一直维持在“无我”状态时,才能“转识成智”。同时,阿赖耶识就会转化成“无上正等正觉”,即“三藐三菩提”,又称“大圆境智”,从此所有外境投射入心识,虽然照样会产生反映,但不会产生情绪的波动,只会了了分明,常照常彻。如风吹水面,虽生波纹,但随起随灭,水体恒常不变。又如鸟过天空,虽有飞影,毕竟无迹可寻。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就成“佛”了。<br>从两方面看世界,一方面从时间的无始无终来看,任何事物不能恒常不变,世界毕竟“无常”,成住坏空是规律,亦是宿命,人的宿命也不离此规律,故没有人的肉体能长存于世,但是思想倒是可以通过文字或其他某些方式留存下来,如佛陀、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从这方面看,他们是不朽的,即“法身常驻”;另一方面从空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来看,一花一叶莫不是一宇宙,人也是一“宇宙”。此身之宇宙与身外无数之宇宙既为一体 。身虽灭,但物质不灭,只会转化成其他形态。或如佛陀所说,入六道轮回,进天人境界,哪怕是涅槃,变成一种量子信息态,都会永远存在于宇宙当中。由此,心识与实在实是一体。<br><br><br>:::火爆青椒<br>酸甜苦辣咸五味也,烹于厨,尝于口,入于五内,则地水火风调和顺畅。其中辣味,唯应于火。刺痛味蕾,点燃食欲。故饭无辣,食不欢也。其乎群男而女乎?当于宴客群集,四望皆男,值无聊无味言语寡淡之际,忽有一辣妹翩然而降,则群情激昂,指点江山,众妙毕现矣。“辣”之为用也大乎哉。余初于少时,亦不能食,舌蕾未经五味之洗礼,故不堪辣之痛楚也。稍长,观长者食辣欢畅之态,心亦向往之,渐少食之。逐习此痛楚,爱此辣欢,竟至贪恋,此非“痛且快乐着”者欸?欢畅之所得莫不伴痛苦之付出,况欢痛本系于一体,欢耶、痛耶?无从分别。谁言此中无有人生之真味?<br></h3> <h3>:::我是怎样跑步的?<br>一直不喜欢跑步。时间是个问题,恐惧是更深层的问题。怕自己跑不动,怕伤膝盖,怕扭到脚,怕买一堆跑步装备难以选择,怕跑姿难看旁人笑掉大牙,冬天跑怕冷,夏天跑怕热,晚上跑怕鬼,白天跑怕空气质量差,饭前跑怕血糖低,饭后跑担心落下胃病,一个人跑怕孤单,人多一起跑怕吵,最怕的是———坚持不下来。我就这样怕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开始跑。直到遇到那个湖。<br>湖叫做南滟湖,但不妖不艳,低调地存在于城市一隅,没有太多人工的雕琢,除了一条平整的环湖柏油马路,更多的是自然风貌;湖不大不小,环湖一周近五公里,跑步距离正好;湖不温不火,平日游客并不多,晚上就更加冷清,但任何时候去,总有那么同好;湖不远不近,从我住处走过去,不超过十分钟,但你必须走过去才行,因为家里没有湖。如果是雨雪天气,能出门都是一种勇气;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湖,竟让我心生欢喜,那环湖柏油路,那路旁小树林,那湖边芦苇荡,那湖心小绿岛,那林中图书馆,那午后孩童们的喧嚣,那夜晚路灯下的静谧,那成双散步的人儿,那和我一样喘着粗气跑步的胖子,这一切我都欢喜,于是,我开始跑起来了,为了不辜负这个湖。<br>我一般都是晚上跑步,因为安静。我这个年龄逐渐喜欢安静。不要问我基普乔格、大迫杰、不破圣衣来、梁晶都是谁?我不关心技术,诸如马克操热身、收紧核心、前不露肘后不露手、步幅步频、有氧无氧、心率、配速等等,我只考虑如何剥离思想和肉体?回归到湖,与湖的周围融为一体。跑步时,我会尽快将呼吸、心率、节奏调整到一个舒适的状态,即速度较慢,步幅较小,不用张口呼吸,仅靠鼻子呼吸。如同汽车,维持在低速低档位,因为高速高档位容易拉缸或爆胎。一旦我找到这个舒适的状态,我的肉体保持这种状态,机械地轻松地跑下去,一直跑到终点,有时候我感觉能跑到地老天荒。而这个过程中,我的思想即可以抽离且活跃起来,它既可以欣赏这肉体的跑姿是否完美,也可以观望湖面上倒影出的远方楼宇之灯红酒绿,与梭罗探讨瓦尔登湖与南滟湖其实是一个湖,问苏格拉底究竟世上谁才是真正的智者,向悉达多太子了解离开耶输陀罗的那个夜晚是否无月,发现庄周伪装成一只青蛙在草丛里叫得欢,王阳明时常牵着一只叫东乡平八郎的秋田犬在遛,孔丘与孟轲一起沿湖边讨论人性到底是善是恶,连弗洛伊德和尼采也偶尔出现就梦境与真实争论不休,黑格尔总说些我听不懂的高逼格的话,马克思倒是浅显得多适合我这种大老粗,毛润之最接地气但婆婆心切,小平同志说得少只喜欢打桥牌赢点钱……有的夜晚一段对话还没有结束,就跑到了终点,这时我会选择再跑一圈,继续刚才的谈话。跟这些家伙谈话也很累,比跑步累多了,因为有时候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就跟他们吵,基本上我都落于下风,一个佛陀就够我受的了,更别说这么多人。说不过他们,也吵不过,还经常被他们劈头盖脸训一顿,虽然挨了骂,但心里还挺高兴的,有些问题通过他们一吵一骂的,还真解决了。这时候,我就选择回家了,告别湖边热烈的夜话,回来睡得很香。基于这些隐秘的好处,所以我的跑步一直在坚持。<br>以上文字纯为娱乐,当然也可以认为我是疯子般的呓语,但第八识告诉我,其实读者完全能理解我的真意,因为大家都体会过思想与肉体的分离。[呲牙]<br><br><br>:::当我爬山时,我在想什么?<br><br>山,是合肥的大蜀山。海拔284米,上下一趟大概一个半小时,最近常去爬此山。人总是心心念念,念念不断的,当我爬山时,我在想些什么?<br>我首先要想的是从哪一条路上山?是从“大蜀山森林公园”大门,还是从开福寺旁大路,抑或从后山的小径?这是必须要做的选择,因为我不是一只鸟,飞不上山顶,要爬上去。而爬上去必须要有路径。不同的路径适合不同的人。年轻的时候,我会选择山间小径,荆棘丛生,但是看上去笔直,直通山顶。书上说“两点间直线最短”,年轻人都相信书上说的。后来才知道,没有经过长期的锻炼,具有充足的体力和足够的攀爬技巧,不要选择这种看上去笔直的“捷径”,往往会磨坏了手足,挂破了衣裳,还可能会重重地跌上几跤,引来路人的一番嘲笑。吃过亏后,年纪稍长,再上山时,我就乖巧地从“大蜀山森林公园”大门处开始爬,这是一条大多数人会选择的路。这条路的特点是前面一大段徒坡,中间一大段的台阶,再往上是一小段缓坡,就到了山顶。这条路是我现在经常上山的路。开福寺旁大道那条上山路由于太过平缓,完全没有挑战性,少有人走,我也很少走。但是下山时,我倒是从那边比较多。<br>上山时,我都是低头在爬,偶尔抬一下头,看看路,也看不了太远,只能看着眼前一小块。更多的时间是低着头、喘着气、流着汗往上爬。中间实在坚持不住,就找个台阶坐一坐,歇下脚。以前年轻的时候是很少歇脚的,都是提一口丹田气,就上去了。现在歇脚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可能那口丹田气逐渐消散了。歇脚时,经常会看到一些下山的人,那是一些先前上去的人,现在开始往下走了。他们有的人会给我投来鼓励的目光,更多的人是一种的傲骄的表情,仿佛在说:慢慢爬吧,到山顶还早得很呢!<br>不管怎样,我最终还是会登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年青的杜少陵登上泰山所发出的感叹,登上大蜀山我也一样有这样的感叹。虽然只是海拔284米的山顶,但登顶是必须的,这是我去爬山的目的。何况,山顶的确是风光无限,眼界为之一宽,胸襟也为之一阔!在山顶望天观地,星罗棋布,红尘滚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br>山顶风景独好,但是风大,很冷,所谓高处不胜寒,不可久驻。往往我在山顶盘桓感慨片刻,即兴下山。下山的路是比较平缓宽阔的,这时往往我会开始欣赏道两边的景色,因为上山时老是想着快一点爬上山顶,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看景色。现在下山了,脚步轻盈,呼吸顺畅,当然是欣赏这山间美景的好时机。这里一棵奇松,那里一块怪石,小鸟鸣声清脆,松鼠跳跃轻盈,山随路转,月伴身旋,觉吾与此山融为一体,此时得大快乐也!这时再看迎面而来上山的人们,心中顿起怜悯之意,兼有慈悲之情。我亦是过来者,知其苦乐矣。<br>“上山容易下山难”谬矣,应是“下山容易上山难”。上山时很累,感觉时间很长,道路很长,总盼望早一点爬上山顶。真到了山顶,看了风景,虽有些不舍,终不免下山。下山时很轻松,感觉时间很短,道路很短,总希望慢一些到山下,再看一看这美景,但终点总会到达的,家,每个人都要回。<br>爬山久了,就能感觉到山是活的,它也有生命。山在那里沉默着,看上去一动不动,但是其实它是在动。山,抱阳而负阴,有四时之变化,是为阴晴明晦;有四季之变化,是为春夏秋冬;有色彩之变化,春青夏绿秋黄冬白;有气候之变化,是雾雨雷电;地底下岩浆翻滚,这是内动;某一日火山喷发天崩地裂,那就是外动;山上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只松鼠,每一个像我这样来爬山的人,谁能说不属于这座山?既然这时我们都属于这山,那么这山就是活的。<br>人对山的认识是随年龄而变化的,杜少陵登泰山“齐鲁青未了”,是少年意气;王荆公游褒禅“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是中年壮志;欧阳永叔在滁州琅琊“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老来作乐;李太白独坐敬亭“相看两不厌”才是超然物外;王摩诘空山无人“月出惊山鸟”却是神仙意境。<br>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生命中山水有相逢,高山流水都是歌,都是快乐。《易经》中艮卦意为山,有止、稳健的意思,高山仰止也。山虽高,路且险,吾往矣!山,就在那里,静默千年,我来了,山就活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