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架下的思念——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副本)

姚渭

<h3><b><font color="#ed2308"> 前言</font></b></h3><h3> 今年1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海峡两岸分隔70年来关系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历史进程中,虽然有暗流涌动,但两岸由对抗走向交流、实現三通、维护九二共识,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潮流是不可阻当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两岸民间交流中一批有识之士和先贤们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为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精神和文化遗产。海峽两岸在纪念我外祖父路友于烈士的活动中,也由争议、回避这段历史、到民间交流、到共同纪念,也反映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我体谅母亲的苦衷,协助她老人家收集整理外祖父有关历史文献,认为有责任完成老人的嘱托,不忘九十多年前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历史,弘扬李大钊、路友于等先烈们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反对军阀、维护国家统一的革命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已仼,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五点政策主张,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奋斗。</h3><h3><br></h3>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同就义, 鲜血久愈红”</b></h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1957年4月28曰,陈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的诗句,他满怀深情的回忆了三十多年前国共两党一起恓牲的战友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4月20日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共产党人李大钊、于树德,国民党人丁惟汾等人担任了各部部长。其中组织部长李大钊,秘书蔡和森,统计登记路友于,自11月起,路友于参加秘书处工作,负责北京执行部日常事务。北京国共两党的合作,促进了北方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历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由此也遭到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27年4月6日,北京《晨报》报道:“昨日軍警包围搜查共产党大本营,逮捕中俄男女六十余名,搜去手枪炸弹文件数車,李大钊路友于被捕说”,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新闻媒体称之为《北京党案》事件。</p><p><br></p> <h3>12曰《顺天时报》对“被捕中之两个人物~李大钊、路友于”作了介绍:“此次被捕党人,除李大钊为著名学者外,其路友于一名,外间多未详悉。兹闻路为山东人,年约30,曾留学日本,其为人沉默寡言,读书最能攻苦,尝致力于中西文学,每有所作,下笔千言,词釆甚状,雅为侪辈所推许。……”</h3> <h3>1927年(民国十六年)4月16日《北京晨黄报》刊登介绍路友于照片,标题为“共产党商民部长路友于”。</h3> <h3>4月 17日,《晨报》报道了《北京党案》被捕的九位主要人员,下图右上1为路友于烈士。</h3> <h3>18日,《大公报》在“北京党案中之重要人物与证据”专栏,刊登了李大钊、路友于、张挹兰三人半身像及所谓武器弹药证据照片</h3> <h3>北洋画报(民国16年)4月30日第83期刊登了李大钊(中),路友于(左),张挹兰(右)三烈士殉难前在绞刑架下的合影照,並冠以“在北京苏俄机关逮捕之中国共产党重要党员”。</h3><h3> 这张就义前三烈士在绞刑架下的合影照,记录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1889一1927)与两位杰出的国民党人在临刑前的合影。中间站立者为李大钊烈士,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书记,中国国民党二届中央委员,中国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委员;左边是路友于烈士(1895一1927),时任中国国民党二届侯补中央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国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委员,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委员兼商民部长;右边是张挹兰烈士(1893一1927),时任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別市党部委员兼妇女部长。在敌人绞刑架下,他们英勇不屈,正义凛然,視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篇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篇章。</h3><h3> 1927年(民国16年)5月11日上海时报中的图画报(第3583号)刊登了同一合影照,並标注“图中自右而左为张挹兰及李大钊、路友于诸共产党首领均于四月卄八日毙於绞首台下”。<br></h3> <h3>杀害烈士的绞刑架系从国外进口,1949年是北平市文物接管组接收的第一件文物,被编为0001号,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室醒目的位置。</h3><h3><br></h3> <h3>4月29日,《世界日报》报道了杀害烈士的过程 :“因杆少,人多,故分批执行,第一批为李大钊、路友于等……”,是李大钊和路友于同登绞台,一起牺牲。李大钊牺牲时仅38岁,路友于32岁。</h3> <p>  1927年4月28日在反动军阀的绞刑架下被害烈士共20位,历史上记述烈士有关文献很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月30日《晨报》转载了北洋军阀《安国军总司令部的布告》中宣布杀害20位烈士的判决:“经本部组织军法会审,讯明李大钊等,实系赤党,宣传共产,意图扰害公安,颠覆政府。兹依法判决党魁李大钊,党犯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 荣、姚彥、张伯华、李银莲、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各处死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其余十人判处了有期徒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反动军阀当局绞杀二十位革命烈士的“罪名”均认定为“赤党”,即为中国共产党。</p><p><br></p> <p>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充满腥风血雨的多事之秋……</p><p>&nbsp;&nbsp;&nbsp;&nbsp;&nbsp;4月6曰, 北方张作霖制造了《北京党案》,28日20位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被残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月12日,南方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及控制地区“清党”反共,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5月12日汉口《民国日报》对此作了揭露。认为南方蒋介石参于《北京党案》这场屠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月15日武汉汪精卫背叛革命,制造《7.15反革命政变》,至此,南京蒋介石,武汉汪精卫,上海西山会议派联合一致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反对共产党。三方联合成立国民党“特别委员会”,他们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内以“党藉”,“附逆”,“已故”为名,撤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担任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侯补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职务和党藉,其中有于树德、惲代英、杨匏安、吴玉章、林祖涵、毛泽东、邓颖超、屈武、高语罕等人,“已故”人员有李大钊、路友于、“附逆”人:员有邓演达等人,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中央由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决定委派毛泽东领导湘鄂赣边区秋收武装暴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9日,毛泽东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1927年4月起,蒋介石党同伐异,中国陷入十年内战漩涡,杀戮无数,血流成河……</p><p><br></p><p><br></p> <h3>继1927年国民党“特别委员会”作出开除撤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担任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侯补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职务和党藉的决议后,1928年2月3日在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又再次作出同一决议。</h3><h3><br></h3> <h3>这一事件在国外也引起强烈反响,1927年4月8日,苏联政府决定召回大使,抗议东交民巷事件。4月9日上午,莫斯科上万人在中国大使馆附近举行示威游行。同日上午,北京9所国立大学校长决心营救李大钊。北京的25所国立、私立大学校长也于4月12日集会,提出应将此案交由法厅办理,以拖延处理时日,防范张作霖下毒手。</h3> <h3>  日本杂志《历史写真》是一本专门记录日本侵华历史的刊物,报道了1927年张作霖军闯俄国大使馆抓共产党,杀害共产党首领李大钊、路友于、张挹蘭等20人的死刑的新闻。<br></h3> <h3>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一书大事记中,记述了除李大钊以外其余19名烈士名单及政治面目。由此看出20位被害烈士群体中,有11位是共产党员,5位是国民党员,4位身份不清。其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和侯补中央委员2人(其中李大钊还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北方区委书记,中国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委员等职。路友于还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国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委员,中国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委员等职),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宣传部长1人,中国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委员和各部负责人7人,其余为国共两党机关工作人员。很清楚这是一个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为首的国共两党北京高层领导人组成的革命烈士群体,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合作篇章,这一事实是不容否认的!</h3><h3> </h3><h3> </h3><h3><br></h3><h3><br></h3> <h3>  解<span style="font-size: 17px;">放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 我母亲因海外关系和外袓父任职国民党二届侯补中委的历史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政治上不受信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2年身处逆境的母亲受命参加对台宣传,她的经历被制成传单在福建前线通过特殊方法向金门等岛屿散发。</span></h3><h3><br></h3><h3> </h3> <h3>她写的对台宣传稿通过电台对台湾广播,两岸同胞不能通邮、不能互访,不能通商,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h3> <h3>  台湾路君约先生小学毕业后,即跟随二哥路友于到北京读初中,为培养教育弟弟,路友于安排他在革命青年经常活动的地方槐庐居住,在二哥的教育下,在同革命青年交往中,路君约学到许多革命道理,树立忧国爱民的报负。路友于牺牲后,革命者命者都转入地下活动,不能出面为烈士殓尸,由年仅16岁少年路君约和槐庐炊事员郭玉璞出面,为路友于烈士收殓遗体,二哥的牺牲成为路君约先生一生的伤痛,如影相随,伴随了他的一生。</h3><h3> 1949年因路君约在台湾任教,儿子路建人留在大陆,至此与祖国大陆的亲人骨肉分离。在台湾已成为教育界名人的路君约先生虽对故乡魂牵梦绕,但也只能在金门岛海防阵地上借助望远镜隔海远望,思念祖国大陆的亲人,呼唤安葬在北京西山的二哥英灵!我母亲和路君约教授一海相隔,与众多两岸同胞一样期待早日结束敌对状态,实现祖国统一,是二位老人终身期盼和努力目标。</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h3><h1> <b><font color="#ed2308">国家和人民铭记英雄烈士</font></b></h1><h3><br></h3><h3>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2月,母亲当选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这届人代会2月26日至3月5日在北京举行,母亲参加陕西省代表团共八十三人,代表2700万陜西人民。毌亲还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开始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国内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这一喜讯如春风席卷了祖国大地,这一路线在各项工作中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br></h3><h3><br></h3> <h3>  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该日所出版的《人民日报》以及全国各地党报头版头条之通栏大标题形式予以发表, 该书指出:统一祖国是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诿的责任,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 它的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关于停止自1958年以来对大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大小金门及大小担岛)等岛屿所进行的炮击的声明。其内容是向台湾提出,统一中国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尽快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母亲作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和这一历史文献及历史时刻的見证人,以强烈使命和责任感向海外亲朋好友宣传《告台湾同胞书》,在海峡两岸亲朋好友中产生强烈反响,……。她向海外和台湾的亲明好友寄送她收集有关祖国大陆纪念路友于烈士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收到路君约先生收集到大量文献资料,对《北京党案》国共两党代表李大钊和路友于等烈士的缅怀和纪念牵动了海峽两岸亲人和朋友们的心。</h3> <h3></h3><h3> 1979年3月20日,我母亲在64岁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此,她矢志不渝,坚守理想信念长达21年。</h3><h3> 1980年我母亲相继收到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省革委会民政局的便函。由便函可看出,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这位亲密朋友,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烈士英名录》中载有烈士的英名。</h3> <h3>198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向我母亲颁发了编号为陕烈字第000507号革命烈士证明书。</h3> <h3>  1983年6月母亲当选为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这一年,为了纪念路友于烈士,党中央在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的同时,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在李大钊烈士陵园旁为路友于烈士树立了纪念碑,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的志文是这样写的:</h3><h3> <font color="#167efb"><b>路友于,号汝悌。1895年1月29日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路家道口。1918年在济南省立一中毕业后东渡日本,就读东京早稻田大学市政专业。1920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路友于青年时代,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阀对人民残暴统治,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于1923年愤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的活动,后转入国民党,投身与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历任国民党一届中央委员会北方执行部侯补委员兼秘书、国民党二届中央委员会侯补执行委员兼北方执行部秘书、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等职。</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路友于在李大钊同志领导下致力北方革命。在北京历次革命行动,如声讨帝国主义和军阀制造“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罪行重大斗争中,以其锋利文笔,揭露敌人,唤醒民众。</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927年,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疯狂镇压革命运动。路友于和李大钊同志一起于4月6日被捕于苏联大使馆。他在监狱和法庭上,面无惧色,据理斥敌。同年4月28日和李大钊同志等,昂首登上绞刑台,英勇就义。时年32岁。</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路友于烈士就义后,亲友将其葬于北京西山八大处二处四平台,因多年变迁,坟墓已毁,墓地被占。为缅怀烈士,学习烈士革命精神,迁此地立碑纪念。</b></font></h3><h3> </h3><h3>198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隆重为李大钊烈士陵园举行落成典礼,我父亲姚玉清和母亲路端谊也应邀出席。薄一波主持典礼,彭真宣读了烈士碑文。</h3><h3>路友于烈士纪念碑落成新闻在北京、陕西各新闻媒体也都作了报道。<br></h3> <h3>198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北京29曰电,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方面人士500多人,参加了落成典礼,薄一波主持典礼,彭真宣读烈士碑文,在碑文中也反映其余十九烈士的名字。我的父亲姚玉清和母亲路端谊应邀参加这一典礼。</h3> <h3>中共中央的碑文和落成典礼活动全文刊登在198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位置</h3> <h3>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介绍了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其中有在北京组织发动历次反帝反军阀斗争中的革命业绩,镌刻了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十九位烈士的姓名,这也是中共中央对牺牲其余十九位烈士的悼念。在敌人绞刑架下,国共两党仁人志士英勇不屈,正义凛然,視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篇章。这是中共中央为李大钊和其余19位革命烈士作出的政治结论。</h3> <h3>在李大钊烈士陵园纪念馆里陈列着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十九位烈士的遗照和绞刑架下李大钊、路友于、张挹兰三烈士的合影照。</h3> <h3> <b style="font-size: 20px;">  <font color="#ed2308">海峽两岸亲人们的思念</font></b></h3><h3> </h3><h3> 近四十年来,海峽两岸开展一系列有关路友</h3><h3>于烈士的纪念活动。我母亲一直没有忘记李大钊长女李星华的帮助,是李星华和其先生贾芝最早鼓励我母开始整理和收集文献资料,是贾芝先生帮助母亲在文革后与路友于烈士战友陶钝先生建立了联系,提供了许多她保存珍贵照片和资料。我母亲与李星华女士两个家庭有相同遭遇两位老人也结下深厚友谊,母亲每次赴京开会,都会去看望李星华先生。这是1978年5月20日我母亲与李星华和先生贾芝先生合影照,李星华向我母亲赠送了三烈士合影照,手抄刘清扬女士的回忆录等文献。|</h3><h3>(照片左为母亲路端谊,右为李星华,中为贾芝)</h3> <h3>《诸城文史资料》1984年第一期刊登1983年12月22日我母亲写给诸城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一封信,母亲在这封信里,介绍了她与李大钊女儿李星华等多位知情老人交往过程,母亲说:父亲牺牲后,“我家两代孤儿、寡母。孤儿不懂的什么是父爱,寡母未享受过人伦之乐”。母亲这段回忆真实反映了烈家庭的苦难遭遇。</h3><h3><br></h3> <h3></h3><h3>烈士的牺牲,给一个幸福的家庭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对于这一噩耗,有很长时间族人瞒着外祖母王淑仪老夫人,王老夫人每天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独自一人站在村外大树下远望,期朌远方的亲人归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朌来的却是亲人的死讯,她怀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期望带着两个孤儿在大家庭中求得生存,但仍被迫分家,她无力供两个子女上学,只好中断儿子的学业,供女儿上学,王老夫人这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虽为国家养育了一位女科学家和全国人大代表,可告慰烈士在天之灵,但最终没有享受到一位革命烈属的殊荣,怀着对烈士无限眷恋,于1965年逝世。</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王老夫人与孙子、外孙及邻居孩子们的合影照。</h3> <h3>1986年母亲路端谊在《文史资料选编》第28揖发表《忆父亲路友于烈士》文章,这篇文章也收入198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民主革命的先驱——路友于》纪念文集。</h3> <h3>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革命烈士编委会、北京图书馆在编辑党史文献中都收录了有关路友于烈士文献资料。1982年陜西社科院牛济、陕西师大徐兴海二位先生最早发表了有关路友于烈士的论著</h3><h3>,北京师范大学陈艳红发表《对路友于的评价之辡证》(1996年,《北京党史研究》),周俊成(滨州学院)周林(山东师范大学)发表《李大钊和路友于在国共合作中的关系述略》(2007年,《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这些论著客观公正记述了路友于烈士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h3> <h3>1988年,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诸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编著了《民主革命的先驱路友于》纪念文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h3> <h3> 我深切怀念为推进海峽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作出贡献的台湾师范大学路君约教授。 路君约教授是路友于烈士的五弟,是台湾享有声誉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从小跟随二哥路友于在北京上学,受到二哥的教育和影响,决心像二哥那样报效国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冦入侵山东,济南淪陷后,铁路沿线有的县长闻风逃跑,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即将毕业的路君约没有随校西迁,而是中断学业,投笔从戎,回到家乡山东诸城,他和当年路友于烈士 的好友中共党员徐宝梯(笔名:陶钝)劝说时任诸城七区区长的长兄路景绍组织和发动抗日武装,路景绍表态决心拉起队伍抗日,绝不当汉奸,他发誓“当了汉奸对不起为国牺牲的二弟”。诸城乡贤公推路景韶为诸城保安队副总队长(总队长由县长兼),各区为区队(大队) ,乡建中队。以七区大队为主干,平时分散,互相关联,必要时相关配合,一致行动,打响了诸诚抗日第一枪,为发动民众,他们还建立宣传队,由陶钝和路君约负责,一批知名人士和进步知识分子都参加了这支抗日武装,路君约任路景绍的秘书副官,这支抗日武装在诸诚坚持了5年时间,1942年路君约才回到四川中央大学完成学业。</h3><h3> 路君约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心理系毕业后,曾在广西大学、台湾新竹师范、台湾法商学院、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任教,是台湾著名教授,学生遍布台湾各行各业。</h3><h3> 这是在台湾与夫人徐正稳教授、女儿路平(笔名:平路)的合影照。</h3><h3> 路君约教授十分尊敬李大钊烈士,念念不忘二哥路友于烈士的教诲,他始终以路友于烈士的献身革命的亊迹教育子女和学生,期盼祖国统一,致力促进两岸交流,在台湾学界传为美谈。</h3><h3> 1996年老先生以86岁高龄回到家乡山东诸城,向政府提出在家乡捐资筹建恢复以路友于烈士命名的学校,以改善家乡孩子受教育的环境,使后辈学子都能记往烈士的英名並传承下去,他的倡议受到政府和乡亲们的欢迎。乡亲们还捐资为路友于建立塑像一座,在家乡建立纪念碑,以多种形式纪念从家乡走出去的这位英雄。</h3> <h3>1996年6月,在夫人徐正稳教授、女儿路平女士及友人的陪同下,路君约教授专程来到西安与路友于烈士在陕西的后裔聚会。在老人下榻金花饭店,我看望了二位老人,他十分高兴与我谈起近七十年前,他经历的《北京党案》始末,向我讲述了李大钊先生和他二哥路友于烈士英勇不屈的革命事迹,鼓励我们努力工作、为国效力。还向我讲述了在路友于烈士精神鼓午下,他和大哥路景绍在诸城抗日的生动故事,为了纪念二哥,这次回乡捐资扩建家乡道口小学为《友于学校》,为纪念大哥路景绍,将他捐建的教学楼命名为《景绍楼》,他设想,在家乡先办小学,再办中学和高职,希望家乡子弟能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为国家服务。路君约在台湾仅仅是位教书先生,为纪念烈士,捐资造福乡梓,我对老先生的壮举感慨系之。</h3> <h3>回乡期间,夫人徐正稳教授在外孙徐海先生陪同下在青岛唱起“在东北松花江上”,回忆当年在大陆的难忘生活。</h3> <h3>我和路友于烈士的孙子路刚先生(陕西省农林科学院蔬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陪同二位老人参观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馆,游览了华清池,二位老人对陕西在考古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赞叹不巳,对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给于了高度评价。老人家特别关心路友于烈士孙子路刚的情况,路刚先生聪明过人,在中学学习期间各科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是外语和体育,他常代表学校参加西安市馬拉松越野赛,路刚像爷爷路友于那样,喜爱下像棋,並有下盲棋的本事,但因政审不合格高考不能录取,学校念其表现,高中毕业后破格留校临时工作,但工作没有保证。路刚后到陜西省农林科学院农场当了一位农工。文革结束后,路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业务上从农工干起,自学农业科学技术,自学成材,成为单位业务骨干,破格由农工晋升为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老先生对路刚先生的成长十分欣慰。</h3><h3><br></h3> <h3>我和路刚先生十分高兴认识了路君约教授的女儿路平女士,路平在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统计硕士,先在美国邮政总署、美国经济与工程研究公司任职,返台后改行从事文学創作,曾任《中国时报》主笔,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与台北艺术大学艺术管理研究所任教。路平以平路为笔名在台湾发表长篇小说《行道天漄》、《何日君再来》、《椿哥》,短篇小说集《百龄笺》、散文集、评论集等作品,她的作品在台湾深受民众欢迎,是台湾有影响的著名作家。</h3><h3><br></h3> <h3>  路平女士送给我的“見面礼”是她的成名之作长篇小说《行道天涯—孙中山宋庆龄的革命与爱情故事》,在几天相处时间里,围绕她写的这部小说、路友于及邓演达等话题,我们谈了很多。路平说父亲从小就告诉她二伯父路友于烈士与李大钊烈士在北京一起殉难的往亊,父亲每提起此事都十分悲痛,把这一伤心的往事不仅一次又一次告诉她,还告诉他的学生,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家乡和长辈的事”,二伯父杀身取义的事迹是她写这部小说最初原由,路平在这部小说中还介绍了宋庆龄与邓演达的革命友谊,她还强调在收集文献中还发现邓演达是路友于最要好的朋友。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創始人,我本人是农工党的党员,对路平女士介绍我党领袖的信息我自然十分感兴趣,此后邓演达与外祖父路友于的友谊和革命事迹也是我注意收集的内容。邓演达毕业保定军官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勇敢战士,著名的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农工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路友于与邓演达二位烈士同岁,都出生于1895年,二位都是坚定的国民党左派,一南一北,一武一文,活跃在中国大革命运动的舞台上,</h3><h3>1926年他们同时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起了制裁反共西山会议派的活动,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对西山会议派成员分别给于永远开除党籍,暂时开除党籍,书面警告及促其猛省等处分。</h3><h3> 制裁《西山会议派》,是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从组织上打击了《西山会议派》的反共阴谋,维护了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也是路友于、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革命生涯中一发光的亮点。在这次全会上,李大钊、丁维汾、于右任等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路友于、邓演达、屈武等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4月28日李大钊、路友于等20位革命志士残遭杀害,7月15日武汉汪精卫背叛革命,蒋汪合流,第一次大革命运动失败了,邓演达以“附逆”罪名被撤消国民党后补中委职务,开除国民党党藉;李大钊和路友于以“已故”为由,被撤消国民党中委和后补中委职务。1927年9月,宋庆龄、邓演达先后抵达莫斯科。在苏联期间,邓演达与宋庆龄,陈友仁等就中国革命问题交换意见,决定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向人民揭露蒋汪集团背叛革命的行径,继续执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邓演达返回祖国后,积极联络有关方面人士,进行筹备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合的活动。 1930年8月9日 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表示要椎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继续完成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邓演达被选为总干事。1931年11月邓演达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36岁,距路友于烈士牺牲仅仅过去了4年时间。 </h3><h3> 路平女士为写作这部小说,先后去美国,苏联收集文献资料,虽费尽了心血,但也收集一大批宝贵资料。下面这张小说收录的照片,是宋庆龄与邓演达在莫斯科的一张合影照。路平女士还向我讲述一件在莫斯科的经历,有次从莫斯科返回,巳经购买了回程某航班机票,因故推迟返程曰期,退掉了机票,结果这一航班在途中发生空难,机毁人亡,</h3><h3>她轻描谈写、慢慢地给我讲这件往事,满不在乎,听讲的我却唏嘘不已。路平在这部小说前言中说过一段话:“彷彿是某种宿命,完稿后一个星期内,</h3><h3>因公务长途飞行,冰寒的土地上,真真正正,与死亡打了一个照面。” 大概指的就是这件生死奇遇吧?平路这本小说完成的实在不易,寓意很深,沉甸甸的,我很看重她送给我的这份礼物。</h3> <h3>平路《行道天涯》收录宋庆龄与邓演达在莫斯科的合影照,右二是邓演达,左二是宋庆龄。。</h3> <h3></h3><h3> 多年后路乎在香港《趋势》杂志2014年1期发表的《多少诸城旧事》提到: “ 据家父记忆,二伯父临行前仍然一脸昂然,不减英雄气概。二伯父的死难,在家族中烙下至深的伤痕。家父当年在北京上学,为兄长闹市收尸,晚年的父亲提起来还是老泪纵横。二伯父的悲剧,实属我父亲一生的至恸”。 </h3><h3>   “多年来,二伯父的悲剧,始终也是我自己心上的深刻印痕。我写的长篇小说《行道天涯》里,在宋庆龄与邓演达身上,或有我二伯父与他的同志的影子吧。从小到大,父亲一遍遍把二伯父的事说给我听,何其坚贞又何其浪漫,终成为我心目中理想主义的原型!而邓演达在当年正是二伯父最要好的朋友。 二伯父遇害后四年,邓演达也遇害了。因为天真?因为过于充沛的热情?因为处身的大时代?一个接一个,像是扑火的飞蛾……”</h3><h3> 2013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瑞华博士在台北采访路平,探讨她写作《行道天漄》这部小说经历与心路历程,在《华文文艺》发表了《孙中山宋庆龄与平路家史》学术论文,作者感慨的说“绞刑架也同样沉重而悲壮地悬挂在了遇难者亲人的心上……并伴随着亲人的辗转飘移,如影随形,悬挂在心,行成于笔,跨越海峡凝结出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台湾著名作家平路的《行道天涯》。笔者与平路是诸城同乡,2013年在台北有幸与平路面谈,并把有她二伯父参加的《空前的悲壮与惨烈:不该被遗忘的诸城辛亥起义》一文赠送与她,路友于逃脱了诸城辛亥起义的屠杀,却没逃过绞刑架下的罹难。”</h3><h3><br></h3> <h3>1997年10月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隆重举行《友于学校》落实典礼,路君约教授和美国、香港等亲属、乡亲、当地政府负责人都参加了这一典礼活动。我和路刚先生也应邀出席,再次見到路君约老人。</h3><h3><br></h3><h3><br></h3> <h3>会场实况</h3><h3><br></h3> <h3>路君约教授和当地政府领导为《友于学校》落成剪彩。</h3> <h3>乡亲们捐款为路友于烈士雕塑的汉白玉像座落在《友于学校》教学大楼前,路君约教授和当地政府领导为雕像揭幕</h3> <h3>路友于在海峽两岸,香港和海外亲属在路友于烈士像前合影留念,背靣教学楼系路君约教授捐建並命名的《景绍楼》,以纪念他的大哥,在诸城打响抗击曰冦第一枪的路景绍先生。</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家乡人民在家乡路家道口为路友于烈士建立纪念碑,这是作者在碑前的留影。</h3> <h3>路君约教授与我有多次通信,对待一个晚辈,他每次来信都是那样仔细认真,他的信件我都妥为保存留作纪念。</h3><h3><br></h3> <h3>当年战乱时,大哥路景绍带毌亲逃难江西,太夫人逝世后草葬进贤县。2004年路君约先生托九姪女路致美女士将太夫人灵骨迀回老家,路君约老人以九十四岁高龄再次回家乡主持太夫人安葬,老人长跪不起,悲痛交集。这是老人最后一次回乡,他和夫人再次来到《友于学校》,二位老人十分高兴参加学校少先队队曰活动,少先队员们向他们敬爱路爷爷献上了红领巾和鲜花,二位老人十分兴奋接受並戴上红领币。</h3><h3> 2005年3月21日老人逝世于台北国泰医院,走时安详,享年95岁。他的逝世我深感悲痛。路君约老人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叶落归根,骨灰安葬在太夫人身傍。</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nbsp;2018年1月18日,路君约的儿子山东大学哲社学院教授路建人,遵其父亲的遗愿将部分著作及藏书捐赠山东大学。</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 <b><font color="#ed2308">历史的印记 </font></b></h1><h3> </h3><h3> 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北京党案》是发生在大革命运动中一件重要历史事件,李大钊等两党二十位烈士的牺牲宣告大革命运动的结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反思,海峡两岸当年参加那场轰轰烈烈大革命运动的人们都已作古,但给我们留下诸多历史印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两岸同胞期望国家统一,民族合睦。在此,我们纪念路友于烈士,也纪念参加那场运动的老人们……。</h3><h3><b><font color="#167efb">陈毅(1901—1972)</font></b></h3><h3>1957年4月28曰,陈毅元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的诗,深情缅怀《北京党案》中英勇恓牲国共两党革命烈士。陈毅在前言中指出,“按三十年前的今曰与守常同志共同殉难的如杨景山、谭祖尧等是共产党员,如路友于(山东人),邓文辉(湖南人)等是国民党员。我1923到1926年春,在党和守常同志领导下,在北京与他们一道工作,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情景,至今印象很深,贍拜墓道后,更加深了这一印象。我相信为了爰国事业的巩固与胜利,各方面的爱国人士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均可与我党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的。与守常同志一道牺牲的同志们以他们革命活动在历史上证实了这一信念。</h3><h3> 最近毛主席有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号召,我完全支持这一号召。如果我们共产党员能虚怀若谷,有宽广胸襟和丟掉宗派主义色彩,便更能主动地推动这一局势的更广阔、更壮大的来临。”,</h3><h3>陈毅元帅留下这样的诗句:“北京同就义, 鲜血久愈红,人民柴市节, 浩气贯长虹。负嵎终自误,等待缘何情,其实真爱国, 合作可三能”。</h3><h3><br></h3> <h3><b><font color="#167efb">屈武(1898—1992)</font></b></h3><h3>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同志为路友于烈士纪念文集的题词。屈武先生与路友于、邓演达同时当选国民党二届后补中委,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因属共产党员,被开除国民党党藉,开除侯补中委职务。</h3> <h3><b><font color="#167efb">陶钝(1901—1996)</font></b></h3><h3> 是路友于烈士的战友,也是路友于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知情人。他年青时期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山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的創始人之一和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的发起人。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写有《革命烈士路友于传》,《我的良师益友路友于》等回忆文章。</h3> <h3>陶钝《革命烈士路友于传》手稿</h3> <h3></h3><h3><b><font color="#167efb">李世军(1901—1989)</font></b></h3><h3>李世军先生1923年由丁惟汾、路友于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积极参加北平学生反帝、反军阀的活动,任北平师范大学学生会主席,组织学生同北洋军阀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作尖锐斗争。1924年12月,李世军到天津接受孙中山先生的召见,并派他赴甘肃宣传《北上宣言》。在平凉、天水两地发展了一批国民党员,组织了北方执行部直属两地区分部,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派为甘肃省党部任筹委会主任委员。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1947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李世军参加了立法、监察两院部分委员促成国共和谈活动,发表声明脱离同蒋介石政权的关系,为建设新中国发挥余热。先后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参事。</h3><h3><br></h3> <h3>路友于代孙中山先生为李世军书写的派令,委任他为宣传员派赴甘肃宣传中山先生北上宣言。</h3> <h3><b><font color="#167efb">刘瑶章(1897—1993)</font></b></h3><h3>曾任北平益世报编辑、南京中央通讯社主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刘瑶章曾任职国民政府参政会议员,后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省参议会参议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北平市市长等一系列国民政府要职。1949年,刘瑶章跟随傅作义在北平起义,为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贡献。</h3><h3>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被任命为水利部部长。刘瑶章历任水利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参事。1979年担任水电部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第三届中央补候补委员、第五、六界中央委员、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是第二、三、四、五、六、七界全国政协委员。刘瑶章1993年5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h3> <h3><b><font color="#167efb">刘清扬(1894—1977)</font></b></h3><h3>1921年入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女党员之一,她和其夫张申府教授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解放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是著名社会活动家。 1924~1927年初,她以个人名议加入国民党,一直担任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委员兼妇女部长,是北京笫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政治活动组织者、参加者以及重大事件的見证人。她在《追述20年前的20位烈士》一文中是这样评价路友于的:“他实在是国民党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是当时北京市党部中的中坚力量,人极冷静沉着,寡言深思,但他挺秀而生动的文笔,实能反映出被压迫大众深心的痛苦和愤怒。”“无论是党部或人民团体的宣言,多是出之于他的手笔,因为他的作品感人至深,动人至切,几乎每个人都会由于他的鼓励而奋起。”这是刘清扬写的另一篇回忆文章。</h3> <h3><font color="#167efb">隋灵壁(1902—1991)</font></h3><h3>北京师范大学。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国民党,并同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组织了新中革命青年社,参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活动。1932年在中共地下党员周怡领导下开展中共北京特科地下工作。同年秋,被捕入狱,后经保释出狱。“七、七”事变后,参与组织“华北妇女抗日救护队”,支援上海抗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随周恩来在重庆中共代表团任政治委员会委员。1948年济南解放后,任山东省妇联常委。任山东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政协山东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等职,1982年任民革中央祖国统一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1980年路友于女儿路端谊随同烈士旧友梁竹航、隋灵壁前往西山寻找烈士墓址时,隋灵壁曾赋诗纪念:</h3><h3> 为寻忠骨入深山 斩棘披荆溯旧源。</h3><h3> 幸遇老人亲指点,鲜花捧献墓台前。</h3><h3> 英灵化鹤高飞去,遗教铭心忆昔年。</h3><h3> 填海移山留善果, 神州十亿乐尧天。</h3> <h3><b><font color="#167efb">臧克家(1905—2004)</font></b></h3><h3>这是臧克家同志的题词,他回忆说,1926年北伐军进占武汉,广卅革命政府也迁入武汉,武汉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是路友于介绍他去武汉参加国民革命运动的。i</h3> <h3><b><font color="#167efb">于右任(1879—1964)</font></b></h3><h3> 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1924—1927年推进国共合作,与李大钊、丁维汾参加领导北京民众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列强革命活动。路友于牺牲后,于右仁为路友于烈士题写碑文,在编写《山东革命党史稿,先烈传》文中,收入《北京党案》路友于烈士、郑培明烈士(国民党北京市党部秘书)文稿及照片。</h3> <h3><b><font color="#167efb">丁惟汾(1874—1954)</font></b></h3><h3> 字鼎丞。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丁家官庄人,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国民党一、二届中委,1924—1927年与李大钊一起领导北京国民革命运动,推进国共两党合作,到达台湾后退出政治活动,专心国学研究,著有《诘雅堂丛集》六种;《毛诗解故》、《毛诗韵聿》、《尔雅释名》、《尔雅古音表》、《方言译》、《俚语证古》。</h3> <h3><b><font color="#167efb">孙科(1891—1973)</font></b></h3><h3> 孙中山长子,早年参加同盟会,他题写了《路友于烈士墓志铭》铭文。</h3> <h3><b><font color="#167efb">孔德成(1920—2008)</font></b></h3><h3> 孔子的第77代嫡长孙,袭封31代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院校教授, 他为路友于烈士亲笔书写了“路君友于墓志铭”:这是继于右任写的“墓志铭”后第二份“墓志铭”,墓志铭说:“君自髫龄聪明好学,有革命之思,剪发示志,与同学组歃血团……”。1926年12月“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改组,任君为监察员、执行委员、商民部长。北京政势多变,侪辈劝勿往,君曰:`此正可大有为之际也`,乃不避险阻,于民国16年3月迳反北京。4月6日,张作霖军围俄使馆,君竟与共产党李大钊等同被逮……”,並铭诗一首,“瑯琊郁岭 锺育英灵 国事鞅掌……”。</h3> <h3><b><font color="#167efb">郝任夫(1900— ?)</font></b><br></h3><h3>畢業於國立北平師範大學,1922年,经路友于介绍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任國民黨北平執行部幹事兼執行區分部常務委員。1925年,任國民黨北平秘密黨部監察委員,創立《國民新報》,任主筆,积极参加北京国民革命运动,1945年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届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46年3月,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長。1949年1月,任山東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有关文献纪录,他还参加中共北平特科地下活动。路友于殉难后,郝任夫等多人发起成立烈士治丧委员会,为烈士安葬暮集资金,路友于牺牲后,灵柩寄停于北京长春寺4年有余,郝任夫先生的弟弟郝圣符虽是一位教中学的老师,但他默默地照拂着烈士灵柩,负担着每月租金,从未向人提起过这段事情,实令人感佩不已!</h3> <h3><b><font color="#167efb">范鸿勋(1891—?)</font></b></h3><h3>范鸿劼是早期共产党员,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他是成员之一,1927年4月28日同李大钊、路友于一起被捕牺牲,时任中共北方区委宣传部长。</h3><h3>范鸿劼牺牲后,其兄的范鸿勋赴京为弟弟收殓,范鸿勋后历任蒲圻县长、福源纺织公司文牍主任、武汉市商会秘书、省民政厅视察等职,支持弟弟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是重要知情人。1975年我在武汉出差期间,在湖北省图书馆检索到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范鸿勋先生编写一本题为《先烈范鸿劼家传》小册子,在图书管理员热请帮助下,我居然在武汉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范鸿勋老先生,我作了自我介绍,希望向我提供许多有关路友于烈士的情况,介绍一下他知道当年北京革命斗争的情况,他热情接待了我,告我他认识路友于,听过他的演讲,是坚强的国民党左派,和他的弟范鸿劼烈士一起在李大钊领导下参加北京各项革命活动,1926年路友于和范鸿劼二人还当选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这次大会上与反共西山会议派斗争。老先生还告我陈毅也参加北京各项反帝、反军阀斗争。抗战胜利后,范鸿勋曾当选为鄂城县参议员。1950年,任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编纂员,又调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范老先生的访谈,是我母亲收集路友于烈士文史资料迈出的第一步,为收集整理路友于烈士革命事迹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重要线索都被以后查询的文献所证实。我曾多次谈过与范鸿勋先生交往的故事,但始终未找到引起这段往事的《先烈范鸿劼家传》这本小册子,最近我在孔夫子旧书网查到这本小册子,现录入本文以作纪念。</h3><h3><br></h3> <h3>2008年当地政府在路友于烈士的家乡路家道口村建设了《路友于故居》,故居完工后,由原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陕西省著名书法家白云腾先生题写了扁额。</h3> <h3>《诸城名人馆》开辟陈列收集纪念路友烈士专区,陈列着根据原件复制的杀害革命烈士的绞刑架,展出的文史资料中,其中多数是我母亲收集整理、提供的。</h3> <h3>台湾教育界教授在路君约教授追思文集中都回忆起老师对二哥的回忆</h3><h3>下靣文字系林一真(路君约教授学生,台湾前测验学会理事长,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著述:</h3><h3><br></h3> <h3>下靣文字系陈淑美(路君约教授学生,台湾师大心辅系主任、教授)著述:</h3> <h3>下面文字系陈美芳(路君约教授学生,台湾师大特殊教育系教授)著述:</h3> <h3>2017年4月28日是《北京党案》国共二十位革命英烈殉难九十周年祭日,我认为应是学习纪念烈士的重要纪念日,2017年诸城超然台杂志全文刊登我写的纪念烈士牺牲九十周年的文章。</h3><h3> 一年后,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习近平主席签发主席令,这部法律于5月1日实施。这部法律的通过日期( 4月27日)与《北京党案》李大钊、路友于等20位烈士群体就义日期(4月28日)几乎吻合,是人民的心声?还是历史的巧合?</h3><h3>今天我们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在促进两岸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中,我们中华民族儿女,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样:“ 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