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都铭刻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做为横贯中华大地的万里长城,它承载了太多的华夏历史与文化,经历过太多的苍桑与荣辱。但还有一句话,许很多人却未曾听说过,那就是“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这里的“九塞”,是指万里长城之上的九座著名的关口险隘,即山海关、居庸关、黄崖关、紫荆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头关、嘉峪关、玉门关。今天,请随我们一起去见识和了解一下这座位于山西忻州代县雁门关的雄姿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虽然这九座雄关中的每一个都曾弥漫过战火硝烟,都曾闪耀过刀光剑影,也都有过许多悲壮故事。但是,有“九塞尊崇第一关”之称的雁门关,则是以其历史最为悠久,地理位置最为险要,战事最为频繁,历史故事最为丰富的一座长城古关隘而独占鳌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得雁门者得天下,失雁门者失中原”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盛夏时节八月的一天,我们驱车从榆次出发,沿大运高速一路北上,至新广武出口下高速,沿208国道南行7公里,由关北进入雁门关景区。再从后腰铺驿站游客中心转乘景区内游览车,行驶约十分钟后,到达了明月楼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停车场旁,一座红色的历代名人壁分外醒目。从壁刻画面中得知,历史上有众多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行经足迹。其中最显眼的是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全身浮雕像,以及“雁门关”三个大字。1948年4月9曰毛主席一行人途经代县,下车凭吊雁门关古战场后,毛主席发出“咽喉全晋,势摆中原”的感叹,並为这里挥笔题词。字体潇洒飘逸,一如既往的毛体风格。</p> <p class="ql-block">历代名人壁对面,矗立着一隊立马提枪、威风八面的北宋杨家将雕像群。遥想当年杨家一门忠臣,为抗击辽兵、保家卫国,在此镇守边关,血战沙场,“七子去六子无回”的故事又是何其悲壮,令人叹息。</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明月楼”,也是整个雁门关景区的入口处。此楼为明代建筑风格,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组成,三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为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p> <p class="ql-block">穿过“明月楼”下的城门洞,便进入了当年的雁门寨,清代称“明月村”,民国初年改为“雁门关村”。这里曾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点,为全国现存不可多得的“边关村落”范本,也是景区管理处所在地。大道两旁,树阴密佈,景区内各著名景点的巨幅彩照吸引了同伴们的注意力。而我则为远处巍峨蜿蜒的群山之上,悬崖之巅的长城所惊呆。</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途中见到一座彩色六角亭,内有一泉眼,名曰“豹突泉”,明万历《代州志》记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寨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着无数守关将士,其功不可埋没也。</p> <p class="ql-block">沿石阶缓步而上,只见道路两旁店铺林立,人声鼎沸。这里是边贸街,明清两代时期就是边关最繁华的地方,如今成为游人购物就餐之地。抬头远望,灰色的关楼与城墙已经近在眼前,心情顿时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快步走过边贸街,穿过一个两边分别题写着“通南江”和“达北漠”的牌楼,沿着石板铺就的坡道继续向前,便来到了瓮城。瓮城位于整个关城的北侧,俗称“小北门”,明代建筑,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个字,两侧镶嵌一副砖刻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均为著名书法家傳山所题。而这短短14个字则形象地点明了雁门关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瓮城,立刻见到雁门关三门之一的“地利门”。此门为关城北门,石座砖身,门洞上方额匾书“埊利”为武则天所题,其中“埊”字为这位女皇创新之字。据说,她认为有山有水有土才为地,因此把山、水、土三字叠加起来才是地。武则天一生创造了18个字,不知这能否算成她为中华文化做过的“贡献”。“地利门”城上建有“宁边楼”。战时,瓮城与关城城楼组成了两道防线,即使敌方攻入瓮城内,仍可退守城楼之上,继续抗击敌军,並形成“瓮中捉鳖”之势。</p> <p class="ql-block">城墙下展出的几件古代攻城、守城的兵器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一架“云梯”,为攻城作战攀越城墙的工具,有的还帶有轮子,可推动前进,亦称“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相传此为春秋时期能工巧匠鲁班所发明。</p> <p class="ql-block">左下图:“塞门刀车”,城门被攻破时用于堵塞敌军道路的守城器械,前刀壁上装有36把钢刀,用时将车推至城门缺口,既可杀伤敌人,又可挡住敌方矢、石,形成一道难以逾越障碍。</p><p class="ql-block">右下图:“冲撞车”,古代协助步兵攻城的重型武器,以巨大木桩及桩上的铁头反复撞击城门或城墙,以打开缺口之目的。</p> <p class="ql-block">瓮城内还有两座庙宇,这是位于地利门西侧的“关帝庙”,坐西向东,大殿三间,正中塑关公坐像,古时“崇武拜关,忠义千秋”的精神在此体现。因正在修缮,无法参观。</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对面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三间戏楼,名曰“春秋楼”。昔日的边关险隘之地,竟然建有戏楼?如此看来,古时守关将士应该也有休闲放松之时。</p> <p class="ql-block">脚踏着“地利门”城下承载着无数岁月的大块青石板,游客们小心翼翼地走进门洞。低头观看,五百多年前的车辙印仍然清晣可见,仿佛一脚便踏进了历史的深处,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从门洞两侧台阶登上关楼,门楣处高悬匾额“宁边楼”,三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据介绍,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所建,而此楼为2010年重新修缮。千年古战场,雄伟又壮观。</p> <p class="ql-block">绕城楼一周,发现右手通往远处烽火台的城墙之上,摆放着数门铸铁火铳,又称“火筒”,这是元明清时期对金属管形火器的通称,它使用寿命长,为当时军队重要武器装备之一。与城下所见的冷兵器相比,这些初级“热”兵器(火器)绝对是一种进步,它增加了我们的古代军事知识库存,也是今日收获之一。</p> <p class="ql-block">你见过这种武器吗?它叫“床弩”,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特点是将普通弩大型化,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据记载其射程可达600步,应该算是古战场上的一种重型武器了。</p> <p class="ql-block">从“地利门”上的“宁边楼”下来,沿着关城砖道向东行进,大约十分钟路程就到了另一个重要景点,雁门关三门之二的“天险门”。</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为雁门东侧之门,也是关城主城门,位于关城东边的过雁峰上,建于明代,毁于清末,后又修复,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门”三个字,据说也是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雁楼”,雁楼上高悬两副匾额,分别题写着“中华第一关”和“雁门关楼”。</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上的“雁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围廓,古时为兵丁巡查瞭望之处,原建筑毁于1937年,1989年复建。如今“雁楼”内佈展成“雁门关建筑博物馆”,馆藏文物58件,作为展示雁门关及晋北古代建筑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下雁楼,穿过“天险门”的门洞,又见明代留存下来的原物青石板。深深刻入青石的车辊轳印再一次向游人无声诉说着守关将士的艰辛。导游告诉我们,古时走出此门便是关外了。</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外东侧,有一座历史久远的建筑,“镇边祠” ,亦称“武安君祠”,始建于1506年,1937年遭日军破,2009年复建。它是雁门关景区最具规模的建筑群。当年是为纪念赵国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现为展示从古至今2600年间历朝历代守关名将的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一步步登上高台,漫步走进这座“镇边祠”。原来,展馆院内按历史时期与涉及的人物,分设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祠堂。就让我们来认识和敬拜这些勇镇雁门关的英勇将领。:</p> <p class="ql-block">“偃公堂”:这里供奉目前已知镇守雁门关最早的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因其镇关有功,被成王赐名为幸。</p> <p class="ql-block">“武安堂”:供奉战国时期守关第一名将赵国大将李牧,同时供奉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等名将。</p> <p class="ql-block">“忠武堂”:供奉北宋名将杨业,同时供奉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和八郎杨延顺。</p> <p class="ql-block">“群英堂”:供奉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代薛仁贵、张公瑾,明代徐达、陆仲豪等征战关内外名将11位。</p> <p class="ql-block">在“镇边祠”的南侧,还有一个“雁门关驿站”,内有窑洞11孔,经此路宿这里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汉代皇家女子王昭君由此出关,曾在这里“临行回首望天阙”,忍辱和亲,远嫁匈奴。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短暂停歇。</p> <p class="ql-block">有人专门统计过,这个驿站曾接待过历代帝王22位,路宿过将相22位,迎送过出塞和亲的公主5位。这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也为雁门关留下了道不尽的传奇和说不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出了“镇边祠”和驿站,继续东进。突然间,道路变得坡陡石滑,整个路面坡度几乎超过30度,而且布满了大块不规则的岩石和小石子,上行下行均十分困难。见到一处路标,方知这里便是著名的雁门“关道”。</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雁门“关道”南起南口,北至新广武隘城,全长约20公里,古称“关沟四十里”。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条蜿蜒的通道作为中原北出和草原南下的咽喉要津,平日为商家行人往来之通衢,战时则是军防戍守之重要关卡。这段“关道”的尽头就是“天险门”。此时此刻,抬头再望“天险门”,方才感悟到此地确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境。</p> <p class="ql-block">站在“镇边祠”的台阶之上,面向脚下的关道观望,不远处停放着几辆古代战车的模型,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其实,雁门关不只是战火浇筑的千年古关,它也曾是车马辘辘、驼铃声声的千年商道。</p> <p class="ql-block">从“关道”又返回“雁楼”,稍事休息后,便沿城墙右手方向,开始朝上方的“雁塔”和“敌楼”攀登。</p> <p class="ql-block">这段城墙宽约三、四米,坡度较缓,因而并不觉得吃力。途中经过一片“碑林”,它位于雁峰之上雁塔之下,呈七层阶梯状分布,共有石碑200余块,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雁门关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攀登,不久即来到了“敌楼”。“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燃放烟火的信号设置。下层辟有券门、楼梯,供守楼士兵屯驻和存放武器,现在它已成为游客体验古代边塞军事文化的一处景观。</p> <p class="ql-block">站在“敌楼”二层的箭窗口,向山下望去,崇山峻岭中远处的关道隐约可见,它时而露出,时而又消失在绿树丛林之中,断断续续,伸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回身转向另一个箭窗口,一眼便望见窗外耸立的“雁塔”。“雁塔”始建于隋朝,毁于清末,2010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新“雁塔“高21米,九层四边密檐式实心砖塔,为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一层塔内有一守关将士合掌塑像,不知为何人。仰望此雁塔,不由自主想起了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以及荐福寺的小雁塔。它们同为雁塔,却又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站在“雁塔”上方空地处,环顾四周,景区主要景点尽收眼底。远处的烽火台屹立于峰峦叠嶂之中,显得雄浑、大气。蜿蜒的长城宛如一条苍龙盘踞在万山绿丛之中,真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告别“敌楼”与“雁塔”两处景观,沿着另一条砖墙道下山。只见在“雁塔”正下方,距离“地利门”大约50米的绿树丛中,座落着一处古建筑群,这里就是游客来此必打卡地之一,古时雁门关军事最高指挥部所在地的“关署”。</p> <p class="ql-block">“关署”位于关城内“地利门”与“天险门”之间,又名“守备衙署”,它占地1300平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工房、幕厅、斋室等。</p> <p class="ql-block">步入“关署”院内,大门内侧木架之上摆放着各种古代的冷兵器,包括常见的刀、戟、斧、枪、矛等。</p> <p class="ql-block">“正堂”大厅上方,“明镜高悬”的匾额分外醒目。从室内陈设来看,似乎与以往见到过的县衙或州府並无大的区别。此时,一位游客正经八本的端坐在“正堂”长案前,似乎是在细细品味当镇关守备大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关署”,继续沿着石板铺就的道路向西行进,经过校场和点将台,来到雁门关城三座城门中的最后一座,“西城门”。</p> <p class="ql-block">“西城门”建于明嘉靖年间,关门上建有“威远楼”,与关城廓北口的“明月楼”和“宁远楼”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威远楼”于2012年复建,它两侧的城墙分别连接“天险门”和“地利门”。从这里出发,可直接登上东、西两个方向的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墩台,为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用于边塞报警、传递号令之用。遇有敌情,则白日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层层传递,是古时快速传递战事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烽火台,却是在西安临潼,发生过“烽火戏诸侯”故事的骊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作为古代中原北境最著名的军事要塞之一,自古烽火不断。据史书记载,从西周开始,这里发生过大小战争1700多次,正所谓金戈铁马,烽火狼烟,让“无数英雄竟折腰”。</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站在西侧烽火台上,极目远眺,群山环抱之中,关城、长城、敌楼、雁塔、烽火台相互连接,围成了一个巨大的城池,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画面,突显出景区苍凉、凝重、大气的边关特色,异常壮观,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願离去。</p> <p class="ql-block">已是下午四时,尽管众人依然游兴不减,但也不得不沿原路返回,结束了一天的雁门关之行。</p> <p class="ql-block">回程登车之际,回首再望,远处一座身披白袍银甲的杨六郎塑像,屹立在山巅之上,他手握长枪,目视前方,永久守卫着这座雁门关,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今日畅游雁门关,虽劳顿筋骨,但心滿意足。因为它实现了我们“探寻长城历史,观赏壮美山河”的初衷。更为重要的收获却是,今天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懂得了雁门关的存在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 <p class="ql-block">附:陈毅元帅诗《再过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百尺雄关气郁森,</p><p class="ql-block"> 驱车登览感丛生。</p><p class="ql-block"> 能兵李牧难终任,</p><p class="ql-block"> 多计刘邦仅免身。</p><p class="ql-block"> 慷慨捐驱悲继业,</p><p class="ql-block"> 从容谪戍念南星。</p><p class="ql-block"> 纷纭千古伤心事,</p><p class="ql-block"> 端绪由来封建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