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第65军第193师(现隶属陆军第81集团军)称为“红一师”。<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十二章 红一师红一团前世今生 (军史研究之四)</b></h1><br><br><br><br> 我军历来重视部队的的光荣传统和历史荣誉的传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但由于战争年代丢失了很多重要资料,加上难以查找,许多老部队连自己的前世今生都不是十分清楚。例如"红一师",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这支从井冈山上走出来的英雄部队,在长征途中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年代都具有卓越的丰功伟绩,曾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和英模典型。但部队一路走到今天,谁又是"红一师" 正宗的传人呢?<div><br><br><h1> <b> 一、193师199师均称红一师</b></h1></div><div><br><br> 在1978年之前,原北京军区第65军第193师在为部队讲军史传统时,一直认为自己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中诞生的,前身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再往前的历史就不知道了。1978年夏天,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邓华上将(因受彭德怀冤案1960年从副总参谋长贬职为四川省副省长18年),特意找到驻扎在河北宣化的65军193师讲传统,说这支部队就是我军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战史的“红一师”。原来"红一师"在1933年组建时,邓华是红三团政委,抗战初期就是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和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政委。邓华的到来,使得"红一师"的"血缘"关系和传承脉络又重新清晰起来。</div><div><br> 邓华上将向65军和193师的干部们回忆,1937年抗战爆发后,"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兼第一军分区,他分别是师和分区的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部队的改编乃至撤销、合并都经常发生。"红一师"从组建到全国解放,建制改了8次,"红一师"的两个主力团"红一团"和"红三团"都先后调离一分区,但这支部队还是顽强地延续下来了。"红一师"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南征北战立奇功,历经多次调整改编,成为今天雄踞塞外的原北京军区摩托化步兵师。<br></div> 济南军区第67军第199师也称为正宗的“红一师”传人。 <div> 邓华上将讲完光荣传统后,北京军区第65军及第193师如梦初醒,仿佛“身在宝山不识宝”。他们经过挖掘军史资料,走访老一辈,重新组织人员编写了部队的史料。从此以后,第193师开始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他们对外大力宣传"红一师",宣传自己就是正宗的"红一师"传人。一时间从上到下,方方面面,大家都非常关心第193师这支"红一师"的老部队。与此同时,我军各个老部队也都开始重视起自身部队的光荣历史传统了。<div><br> 为此,第65 军及第193师还特别创作编写了“红一师”师歌。歌词是:“红一师英雄的兵,井冈藤田编队组建成,跟着毛主席打江山,南征北战立奇功。大渡河上开通路,狼牙山上留美名,清风店痛歼蒋匪军,朝鲜战场打败美帝威风。 红一师英雄的兵,风卷战旗代代红,踏着先辈脚印走,新的征途立新功,振兴中华挑重担,建设四化打先锋,提高警惕紧握手中枪,保卫祖国筑起一座钢铁长城”。<div><br> 1985年,第65军改编为第65集团军,辖步兵第193师、第194师,撤销步兵第195师,编入炮兵第14师、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3、第4师。2003年,第24集团军撤销后,装甲第1师、摩步第196旅转隶第65集团军,摩步70师缩编为第70旅,原第65集团军第194旅、207旅、装甲旅撤销。2014年8月,第193师拆分成轻型机步第193旅和机步第194旅。194旅换装99坦克和04A步战,193旅换装轮式步战车、轮式自行榴弹炮和车载榴弹炮。2015年9月3日,193旅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式,是10个英模部队方队之一徒步接受检阅。2017年,以陆军第65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第81集团军,隶属中部战区,军部驻地河北省张家口市。</div><div><br> 无独有偶,自从北京军区第65军第193师大力宣传自己就是"红一师"的传人后,济南军区第67军第199师也自称为正宗的“红一师”传人。第67军第199师认为,该部队的前身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不仅如此,67军199师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就是我军步兵方队的代表,被称为“开国大典红一师”。为此,第67军及第199师也都重新详细地编写了其军史。第67军及第199师也都重新详细地编写了其军史。(1998年第67集团军撤销,其所属第199摩步师和200摩步旅调归第26集团军所辖)</div></div></div> 济南军区第67军第199师,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是我军步兵方队的代表,该师也称为“开国大典红一师”。 <div><br></div> <b>二、谁是正宗传人“红一师”?</b><div><br><br> 既然北京军区65军193师和济南军区67军199师都认为,自己就是"红一师"的正宗传人,人们不禁要问: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红一师”?其实,从一支部队的创建源头来考察,他们最初都是来源于同一的部队。这正如一个家庭一样,父母生下一大堆孩子,子女多了就自然要分家立户,而且子子孙孙还要繁衍下去。从65军193师和67军199师来说,他们的“父母”都可以从红军时期追溯其源头,直到抗战时期才正式分家。笔者研究分析过“红一师”的一些军史资料,下面我们就来考证一下。</div><div><br> “红一师”的正宗历史应该从“藤田整编”说起。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创建红军以来,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后,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进行了整编,这次改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师以下部队逐级缩编,师编为团、团编为营、营编为连,同时取消了军。将红一军团红3军7师、9师与红22军66师合编为第1师,辖第1、2、3团;红4军10师、11师及红22军64师合编为红2师;中央警卫团、军团教导队、瑞金模范师合编为红3师(归中央军委领导)。全军24656人。</div><div><br> 1935年9月,长征到达甘肃省岷县哈达铺后,根据俄界会议的决定,将军委直属队和红一方面军共7000多人改编为"陕甘支队",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分别改称第1、2、3纵队。撤销师,各团改为大队。其中,原红1师红1团、红2团改称第1纵队第1大队、第2大队,红3团编入1、2大队。1936年10月,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和将台堡会师为标志,正式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经历过长征的一些领导人讲话,常说长征后到达陕甘宁的红军只剩下3万人。其中:中央红军6000人;红25军3000人;红二方面军1.1万人;红四方面军在到达陕甘宁剩下1.4万人。</div>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序列表 <br> 1937年6月,陕甘支队第1纵队到达陕西省宜川县临镇后,又重新恢复“红一师”番号,增加了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会师井冈山的红军骨干。第2大队调出,以百色起义红7军为基础组建的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调入红一师,仍称第十三团。同时,以第一、十三团抽调的干部、骨干及陕北游击队为基础,重新组建了第三团。上述部队重新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政治部主任罗元发)下辖第一、十三、三团,总共1500人。<div><br> 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20日,从甘肃和陕北过来的红一军团(中央红军仅剩下红1师、红2师、红4师)与红15军团、陕南成立的红74师千余人,在陕西省泾阳县的云阳镇集结,合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的2个旅4个团。改编时正值暑热高温,但红军还穿着老棉袄,而且衣服都结了厚厚的汗碱。还别笑话,当时红军物资匮乏,军费枯竭,穷得连单军装都更换不起。</div><div><br> "红一师"改称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原所属第1、13、3团,依次改称为第1、2、3营。但杨成武独立团在国民政府军队中没有番号,当然也就没有军费。这是为什么?据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因115师人数超过了编制中的15000人,林彪就动了个心眼:他打埋伏藏下了这一支“红军嫡系”部队,把红一师作为“老本中的私房钱”,不列入在115师编制之内,中共自己掌控可以随时调动。 </div> <div> 1937年8月20日,红1军团与红15军团、陕南红74师等,在陕西省泾阳县集结,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的2个旅4个团,共15000人。</div> <br>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投入到抗日战场的第一仗,就是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平型关战斗。115师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板垣的21旅团一支担负后勤补给的非战斗部队,进行了一次成功伏击战,取得了平型关首战大捷。杨成武的独立团作为先头部队,单独在驿马岭阻击日军增援部队。在独立团将士的全力阻击下,日军在驿马岭留下了300多具尸体。整个平型关战斗,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115师也付出了伤亡600余人的代价,200多位战士长眠在晋北这块热土上。(抗日战争中,中日伤亡比例在3:1左右. 也就是国军3个换日军1个。装备和训练均比国军要,伤亡比应更高。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曾经多次打出过10:1的伤亡比。)<div><br> (注:日军战果统计只有两项:敌方多少尸体?多少俘虏?统计自己则是死、伤各多少?八路军的战果统计三项:打死日军多少?其中有多少军官?打伤多少?其实,“打死打伤”及歼灭多少敌人,过于含糊,也无法统计,而且还把伪军包含在日军中。在战场上靠目测吗?只有尸体、俘虏是实实在在的。此外,中日双方公开的战果统计也截然不同,日本人儿岛襄著《日中战争》中称,在平型关战斗中,日军阵亡167人。八路军统计上报雁宿崖战斗共歼灭日军500余人,黄土岭战斗共毙伤日军900余人。这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据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报告,雁宿崖战斗日军阵亡83人,伤49人;黄土岭战斗日军阵亡17人,伤61人。日军总共阵亡约100人,伤110人。)<br></div><div><br></div><div> 平型关大捷后,1937年10月下旬,按中央精神,八路军115师决定分兵。师长林彪与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领师部及343旅(685团,686团)在吕梁开辟抗日根据地,副师长聂荣臻率领独立团、骑兵营和教导队共3000多人,到五台山建立了华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仅仅2个月时间,晋察冀八路军就从3000多人发展到15000余人,其中7000多人是杨成武独立团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阎锡山的忻口、太原会战失利后,晋军数千人散落在大同一带,其中许多人参加了杨成武部队,还有许多山西、河北的进步青年纷纷加入到八路军行列。于是晋察冀军区就组建了第一独立师(后改支队)兼一分区,下辖一、二、三团(后改大队,各有约2000人)。</div> 在平型关战斗中,杨成武的独立团作为先头部队,单独在驿马岭阻击日军增援部队,歼灭日军300多人。 <br> 第一分区“红军连”的存在,是晋察冀军区的“特殊现象”,也只有杨成武带领的独立团才存在成建制部队的“红军连”,其余晋察冀军区所辖的八路军部队均不具备这样的政治条件。杨成武、邓华在组建晋察冀第一独立师兼一分区时,特地在第一团(独立团1、2营及蔚县游击队编成,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保留了6个红军连队(每个连120人)。一团的6个红军连平分到3个营,每个营保持有2个红军连、2个八路连。<div><br> 独立团的其他七个红军连队,第二团(由地方武装改成)分配2个红军连、第三团(由独立团3营、各营4连、一部分地方武装合编)分配4个红军连。原独立团特务连是个红军连,1938年组建为200多人、3个连编制的特务营。1940年底,百团大战时特务营扩编成800人的晋察冀军区34团,后改编成一分区二区队,也称作“龙华支队”。在1941年夏秋的晋察冀最艰巨反扫荡中,老一团两个连跟一分区司令部一起行动,其中3连是红军连,诞生“狼牙山五壮士”的7连则是八路连。</div><div><br></div><div> 由于整个晋察冀开创时期的主力部队,只有唯一的一个独立团且都集中在第一分区,所以晋察冀形成一个共识:每逢军区和别的分区机关有难,去“救驾”的都会是一分区部队,特别是有“老一团”之称的一分区老一团。1939年初,晋察冀军区把第一分区二团(2000人),调给了没有建立主力团的第三分区。按照杨成武与三分区司令员陈漫远(后为黄永胜)、政委王平达成的默契,三分区一直将二团的两个红军连成建制保存下来,不被拆散。每次反扫荡,三分区领导都将这两个红军连单独调出,作为分区机关大队的警卫部队。因为红军连最可靠,战斗力最强,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被打散,而是拼死抵抗。<br><br> 在1941年反扫荡中,三分区司令员黄永胜和副司令詹才芳各带一个红军连,掩护机关大队一起行动。有一次,三分区机关大队被扫荡的鬼子兵合围,这个红军连作为唯一的警卫部队拼死抵抗,但眼看形势危急,三分区机关大队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突然间只见十几挺机枪冲着追击的鬼子兵一阵猛扫,火力之猛,打得鬼子兵狼狈退却。仔细一看,原来是杨成武率领的一分区老一团的红军连队赶来救援了。来自二团的红军连从上到下都对杨成武十分熟悉,于是一阵欢呼声不绝于耳。</div>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视察第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率一分区领导欢迎。 <div><br></div><div> 邓华在一分区的时间不长。1939年,邓华率领三团(由独立团2营扩建而成)去了平西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扩编成肖克任司令员的挺进军六团、七团。为加强部队的战斗力,三团的4个红军连队被拆散了,作为战斗骨干被分配到六团、七团的各营各连。所以,原来意义上的成建制的“红军连”就不复存在。第一分区的红军连队最后只剩下了老一团和划归到第三分区的老二团的两个红军连。<br></div><div><br></div><div> 到了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的1939年11月,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打响之前,晋察冀八路军已发展到五个军分区,总计主力部队约10个团,3万多人,接近1937年8-9月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的人数。如果加上挺进军1万多人和冀中军区4万多人,整个晋察冀地区有八路军9万多人。但由于日伪军实行大规模的残酷"扫荡",各抗日根据地损失很大。1942年实行精兵简政时,八路军大团缩编为小团。一分区老一团缩编成小团后,编余人员编成一个隶属于一团的易县支队。<br><br> 1943年年底,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保卫中共七大的顺利召开,中央军委决定从抗日前线抽调一批部队加强延安的军事力量。据此,冀鲁豫军区抽6个团组成“西进支队”,由杨得志亲率。晋察冀军区抽调第一团(红一团)、第五团、第九团、第三十团和骑兵团等部,合编组成晋察冀军区机动旅,共15000多人。中央军委直接指定三分区司令员黄永胜担任旅长,邓华担任政治委员(当时邓华担任冀东分区政治委员,冀东八路军面对日军的大扫荡,连吃败仗,损失惨重)。1944年2月开始,黄永胜和邓华指挥的晋察冀军区机动旅,奉命西调陕甘宁边区。<br></div><div><br></div><div> 1944年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指示,先后成立了冀中、冀南、冀热辽四个二级军区。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参谋长孙毅,行署主任罗玉川。辖五个军分区。杨成武调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时,随身带走了由红军战士组成的一分区司令部警卫班。自“红一团”和杨成武离开后,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部队已经再没有一个“红军连”。至此,“红一师”的历史就基本结束了。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中,仅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的八路军牺牲者至少在5000人之上。<br></div> 1942年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的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集体合影老照片,其中只有一个女同志。 <div><br></div><div> 1944年3月底,晋察冀军区机动旅抵达陕北后,被编入贺龙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改称陕甘宁教导第2旅,成为陕甘宁边区八路军中的精华的精华。黄永胜到延安不久,就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黄永胜从1927年9月起就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连名字都是毛泽东给改的,是三湾嫡系。1937年在延安,毛泽东曾和幸存下来的三湾派干部合过影,总共才20多个,其中就有黄永胜。毛泽东对这位三湾派嫡系子弟,一直未能忘记,并委于重任。黄永胜这是第二次执行党中央警卫部队的任务,没有绝对的信任是不可能担任。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黄永胜作为代表出席了党的七大。<br></div><div><br></div><div>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根据七大提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派出20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其中有4名政治局委员,以及2万干部和10万大军挺进东北。9月2日,黄永胜率领东北支队(由延安教导一旅旅直一部分,二团全部和教导二旅的一团、五团、独立团组成;教导1旅和2旅留在延安的部队改编为教导旅,辖一团、二团,旅长兼政委罗元发),护送中央干部团共3000多人开赴东北。10月11日,黄永胜率领部队到达华北重镇张家口,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兼张家口市卫戍司令员肖克,热情接待东北支队和干部团的同志,并为部队装备了进入东北的服装和武器弹药。</div><div><br> 不久,黄永胜的部队意外地发了一笔“横财”。黄永胜、文年生带部队共6000多人从张家口市向锦州进发,他们在路过叶柏寿火车站时,看到一列满载武器的火车停靠在站台旁,足有14节车皮,都是日本关东军留在东北的武器,当时只有5名苏军看管。黄永胜于是向当时热河省主席,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报告。李向东北局请示同意后,黄永胜就把这批武器拉到锦州,半路上偷偷从火车上拿走了足有两车皮的武器,包括100挺机枪和大量弹药,装备了自己的部队,成立了机枪团,这在当时八路军系统是独一无二的。<br></div><div><br></div><div> 这还不算完,武器运到锦州后,李运昌利用日本关东军留下的这批武器,首先装备了从延安来的教二旅丁盛团(红一团),剩下的又发给了黄永胜部1200支步枪,文年生部2800支步枪。不久,按照中央指示,成立了热辽纵队,黄永胜任司令员,文年生任副司令员,隶属冀热辽军区。红一团当时的团长丁盛本来就是黄永胜的老部下,被编为热辽纵队27旅。到这时,你就可以想象著名的黄永胜这1万多人的热辽纵队,在当时穷八路军里的实力有多大。这在共产党内部叫做“本位主义、山头主义”思想,李运昌为此检讨了半辈子,这是后话。</div> 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根据七大提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派出20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其中有4名政治局委员,以及2万干部和10万大军挺进东北。黄永胜率领东北支队(由延安教导一旅旅直一部分,二团全部和教导二旅的一团、五团、独立团组成),护送中央干部团共3000多人开赴东北。<div><br></div> <div> </div><div> 话再说回来。在晋察冀军区机动旅(以“红一团”等主力部队为主),调往延安改称陕甘宁教导第2旅后,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留下来的部队,1945年9月在察哈尔省怀安县改称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郭天民)野战第6旅;1946年3月,冀察纵队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所辖第6旅改称第4旅;1948年9 月,第4旅与华北野战军独立第1、2旅合编为华北军区第8纵队,第2纵队第4旅改为第8纵队第22旅,独立第1、2旅改为第23旅、第24旅。1949年1月,全军统一编制,在河北省昌平县改编为第65军,下辖第193、第194、第195师。<br></div><div><br></div><div><div> 解放战争时期,第65军先后参加了平津、太原战役;1949年6月,随第19兵团归第1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任务,在解放战争中共歼敌12.2万。1950 年第65 军兼宁夏军区。1951 年2 月,第65军入朝作战。著名作家巴金在该军第194师体验生活,创作了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1953年9月回国,驻防河北张家口。</div><div><br> 1985年,第65军改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辖甲种摩步师第193师、第194师,撤销第195师,编入炮兵第14师、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3、第4师。原第69军第207师调入该集团军。2003年,第24集团军撤销后,装甲第1师、摩步第196旅转隶第65集团军,原第65集团军第194旅、207旅、装甲旅撤销。2014年8月,第193师拆分成轻型机步第193旅和机步第194旅。194旅换装99坦克和04A步战,193旅换装轮式步战车、轮式自行榴弹炮和车载榴弹炮。2017年,以陆军第65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第81集团军,隶属中部战区陆军,军部驻地河北省张家口市。<br></div></div> 晋察冀军区部队挺进东北。 <br> 第67军第199师的由来是:1938年2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派部队去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4月8日,邓华率一分区部分机关、直属分队及红军骨干较多的三团组成晋察冀军区第六支队(亦称邓华支队)。至此,一分区一分为二。1938年5月,邓华支队与宋时轮支队合编组成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939年2月,以第4纵队为基础组建冀热察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1942年2月,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组建为11分区。1945年10月,11分区改编为冀察纵队第7旅。1946年7月,冀察纵队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所辖第7旅改称第5旅。<div><br> 1948年5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2兵团。8月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2纵队第5旅。1949年2月,第2纵队改称第67军,所辖第5旅改称第199师。1949年10月1日,第67军第199师参加开国大典阅兵,被称为“开国阅兵第一师”。1951年6月,199师随军入朝参战,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1954年9月回国驻防山东。60年代担负全国战备任务。1985年3月,199师随第67军赴滇参加对越轮战。1998年,第67集团军撤消,其所属第199甲种摩托化步兵师和200摩步旅调归第26集团军所辖。</div><div><br> 综上所述,北京军区65军193师和济南军区67军199师都认为,自己就是"红1师"的正宗传人。但在笔者看来,193师和199师他们能代表和承受得了“红一师”的光荣吗?其实,他们都没有必要自称为"红一师"的正宗传人,从八路军115师独立团的前世今生来看,唯有42军163师487团才真正是“红一团”的正宗传人,所有其他部队均不能自称为"红一师"的正宗传人。让我们来看看八路军115师独立团的发展脉络就会清晰了(独立团之前的红军时期的历史,争议不大)。</div> 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战斗序列暨主官姓名表 <div><br></div> 115师独立团——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1945年9月,先后改编为冀察纵队第6旅、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4旅;1948年9 月,第4旅与由晋察冀、冀察热辽军区地方部队编成的华北野战军独立第1、第2旅合编为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各旅分别改为第22、第23、第24旅;1949年2月,改编为解放军第65军,下辖第193、第194、第195师;(193师自称“红一师”太笼统,看不出具体是独立团或独立师或第一分区哪一部分发展而来的。)<br><br> <b> 1、115师独立团的1营、3营(“红一团”的主体部分)</b>——1937.11.13.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一团——-1944.3.野战旅1团——1944.5.延安教导2旅1团——1945.11.21.热辽纵队27旅70团——1946.4.30旅70团(调出2营4、5连)——1946.8.独立17旅49团——1947.8.1.东北独立1师1团——1948.2.11纵队31师91团——1948.11.48军142师424团——1952.11.55军144师430团——1970.1.55军163师487团——42军163师487团——1993.3.团部、1营、2营驻港部队步兵旅。<br><br> <b> 2、115师独立团的2营(4、5连)</b>——热辽纵队24旅72团1营1连、2连——45军135师405团1营1连、2连——54军162师486团1营1连、2连;<br><br> <b> 3、115师独立团的2营</b>——晋察冀军区独立师2团——三分区2团冀晋纵队1旅2团——军区教导师1团——张家口卫戍司令部教导旅——4纵队11旅32团——64军191师572团(红2、4、7连);<br><br> <b>4、115师独立团的1营1连、2营1连、2连、3营4连</b>——晋察冀军区独立师3团——邓华11支队31大队——冀热察挺进军6团、7团;<br><br> <b> 5、邓华带领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3团</b>——6团——4纵队11旅——察哈尔军区独立11旅——3纵队9旅26团——63军189师566团——63集团军189旅;<br><br> <b>6、邓华带领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3团</b>——7团——2纵队5旅13团——67军199师595团——26集团军199师595团。 红一军一师一团 ——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营、3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延安教导2旅1团——热辽纵队27旅70团——东北独立一师一团——11纵队31师91团——48军142师424团——55军144师430团——55军163师487团——42军163师487团——1993.3.团部、1营、2营驻港部队步兵旅。 <div><h1> <b> 三、163师红一团的前世今生</b></h1><div><b><br></b></div><br> "红一团"诞生于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之中,从井冈山一路走来,南征北战400余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在“红一团”战斗工作过的开国将帅名录有: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2人,中将22人,少将121人,共158人。80多年来,部队番号虽历经30余次变更,但“红一团”的称号一直沿用至今。但究竟谁才是“红一团”的正宗后裔?一些军史专家、兄弟军区和一些研究学者也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质疑。</div><div><br> 据原广州军区政治部研究室主任彭新云前几年研究得出的结论:当年的“红一团”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时期,历经10多次复杂的组织调整及变更,目前的驻港部队某步兵旅前身的主体,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3军第7师,在其发展历程中,先后4次吸收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的成分。一般人很难想象的是,这样一支有着光辉名号的部队,背后浓缩着一部完整的中国军史。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红一团”的前世今生。</div><div><br> "红一团",虽然有秋收起义第一团后来的井冈山红31团2营、3营部分部队的沿续,但部队经历了多次调整、合编,1930年10月9日改称红一军团红三军第七师。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进行整编时,将红一军团红三军第七、九师与红22军第66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辖第1、2、3团,红3军第7师缩编后编入新组建的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1935年9月,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1937年6月编入恢复建制的红一军团第一师仍为第一团。</div><div><br> 在红一军团中,盛传有"三虎"的说法。这"三虎"是指: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第2师第4团(团长黄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第5团(团长陈正湘、政治委员王道邦)。长征途中,"三虎"经常担当中央红军先头团任务,发挥了"猛虎"的威力。一路上,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飞越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突破腊子口……。特别是"红1团"涌现出了闻名于世的"大渡河17勇士"等。 </div> 红军长征期间,在强渡大渡河战斗中,“红一团”熊尚林等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孤舟奋战,机智勇敢,抢占了大渡河北岸渡口,为后续部队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这17名指战员,后来被人们誉为“大渡河17勇士”。(油画) <div> 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红1团"缩编成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第1营;同年11月13日,又扩编成八路军独立第一师第一团,下辖3个步兵营.每营4个步兵连,不久即改称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第1团("红一团")。抗战时期,老1团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黄土岭、狼牙山等战斗。在1939年10月的黄土岭战斗中,该团82迫击炮连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该连被誉为"功臣炮连"。中国人民都熟悉的“狼牙山五壮士”,就出在该团7连。</div><div><br> 在65军193师和67军199师的功劳簿里,他们均认为,上述这些都是“红一师”的丰功伟绩。然而笔者认为,与其说是“红一师”的光荣历史,还不如具体说是“红一团”的英雄事迹。</div><div> <br> 1944年3月,司令员黄永胜、政委邓华率领晋察冀军区机动旅(包括红一团在内)赴延安,被编入贺龙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改称陕甘宁教导第2旅,成为陕甘宁边区八路军中的精华的精华。日本投降后, 1945年9月,黄永胜率领由延安教导1旅、2旅部分部队(包括红一团在内)组成的东北支队,护送中央干部团共3000多人开赴东北。邓华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戌司令。</div> 1941年9月,在日军对晋察冀军区狼牙山地区“扫荡”时,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为掩护主力部队和后勤机关,把日军引向悬崖绝路,最后宁死不屈,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悬崖。5名战士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图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为负伤生还的葛振林、宋学义佩戴勋章。 <br> 据时任东北支队“红一团”团长兼政委丁盛回忆说,东北支队在张家口休息了两天,晋察冀军区聂老总就把他叫去,讲了一段红一团的历史。“这个团原来在中央苏区的时候是红3军,黄公略带的部队。后来1933年整编,红3军编为第1军团的第1师,这个团就是红1师红1团。强渡大渡河,18勇士就是这个团的2营。晋察冀的狼牙山五壮士是这个团3营7连。1939年黄土岭战斗,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是这个团。晋察冀反扫荡,扩大晋察冀军区,这个团是立了大功的”。<div><br> 聂总说“我为什么要给你讲这个呢?”“你到东北以后,要多关心这个团”,聂总讲。“这个团出干部,出了很多的干部。你要尽量保持这个团的原套人马,原建制,不要把它拆散。因为这个部队拆散就没有力量。所以你要扩大,到东北肯定要扩大,要壮大起来,要壮大一个团也行,一个师也行,但一定要保持这个团的建制,调干部没关系”。聂总交代我。我说:“对!好!”部队到了承德,萧克找我说:“这个团留在这里不走了”。我说:“我们从延安走时交代我们是要到东北的。你最好请示一下中央”。后来,萧克告诉我:中央来电报了,叫你继续往东北走。这样,我就由承德带这个团到了锦州。</div><div><br> 1945年11月,“红一团”(下辖4个步兵连、机炮连、侦通连、便衣侦察队、卫生队等)和由冀中军区挺进东北的31团、与在沈阳新成立的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合编成立冀热辽军区27旅,下辖31团、70团(红一团扩编成3个营12个连)、71团(冀热辽军区特务团)。27旅与22旅、30旅及炮兵混成旅统由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和热辽纵队司令员黄永胜领导。在这之前,黄永胜把冀东18总队的1000多人并入到红一团,就成了个大团。很充实,新枪、新炮、新衣服,什么都有了,装备很优良,很充足,人也很充足。</div> 1973年初,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右一)陪同徐向前元帅(左一)视察广州军区某部。 <div><br></div> 1946年1月,丁盛提升27旅旅长时,就把红一团交给了团长吴瑞山(后任8纵24师副师长,45军135师副师长、师长,54军副军长,江西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王星当政委(后任炮兵学院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丁盛将红一团的4连、5连带到旅部,后发展成为54军162师486团。丁盛后来历任8纵24师师长,45军135师师长,解放后历任45军副军长,军长,54军军长,广州、南京军区司令员,1977年3月因受“四人帮”的牵连而停职审查。1999年9月25日,在广州逝世。1945年8月参军的27旅70团(红一团)2连战士李九龙,后来历任135师405团连长、营长,404团团长,162师师长,54军副军长、军长,济南和成都军区司令员,1994年晋升上将军衔)。<div><br> 黄永胜后来将冀热辽军区特务团一部分编入红一团,并以其组建了70团新的4连、5连;并将红1团调转给16旅为46团,后又调给17旅为49团。1947年7月,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第1团,1948年3月改编为第11纵队31师91团;11月全军统一番号,正式改为第48军142师424团。可以说,按照聂老总的嘱咐,红一团是成建制保留的一支老部队,基本上没有被拆散过。虽然说,丁盛将红一团的4连、5连带到27旅部,后发展成为54军162师486团。可以说,486团也有“红一团”红军连的血脉关联。</div> 1949年10月1日,黄永胜(左1) ,陈赓(左2)、邓华(左3)、赖传珠(右1)等多位开国元勋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阅兵。 <div> 1949年3月,4野大军自华北地区南下。6月上旬,四野主力渡过长江。7月至8月,142师424团随48军参加湘赣战役、赣西南战役。其中142师兼吉安军分区。1950年10月,142师奉命从江西调赴东北改编为炮兵第五训练基地。为保留“红一团”,将142师424团与本军144师430团互调建制,1950年11月,老430团全建制调往东北改装为高射炮兵,团部和部分连队组建新高炮17团。抗美援朝时为高炮503团,回国后编入防空军105师为503团,1964年3月改番号为空军高炮5师13团,1985年9月缩编成北空防空第5混成旅213营。<div><br> 1952年3月,第48军番号撤销,144师改称第21兵团144师。1952年11月,第21兵团番号改为陆军第55军,144师番号不变。“红一团”先是142师424团(1948年11月至1950年11月),后是144师430团(1950年11月至1952年4月),再后是21兵团144师430团(1952年4月至1952年11月),最后为55军144师430团。1969年11月,全军再次统一番号,144师改番号为55军163师,430团改称487团。1985年,第55军番号撤销,163师转隶给了第42集团军。1993年3月,以第487团团部机关、直属队和1、2营为主体,加上兄弟团一些单位,共同组成驻香港部队步兵旅。</div></div> <div> 1999年10月1日,20世纪新中国历史上武器装备最先进、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阅兵拉开帷幕。这次阅兵与15年前的国庆35周年阅兵相比,科技含量增大,高科技武器装备已开始成为主战武器,并几乎全部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而阅兵中各种导弹的同台亮相,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div> <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下一篇 请看《那年我是一个兵》第三十三章 我军的功勋与传承探讨(军史研究之五)<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