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刚:《抚远日出东方红》

作家佳作

<h1><b><font color="#ed2308"> 抚远日出东方红</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张兆刚</font></b></h1><br>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抚远,这个华夏最东端的县级市,是我国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到抚远看日出,是我此次黑龙江之行的一个美好愿望。<br> 哈尔滨到抚远有八百多公里,大巴中途经停佳木斯、同江多地午餐和游览,当我们“大同学小聚会旅行团”一行29人抵达抚远时,已是万家灯火,满天星斗了。入住酒店,用完餐,距翌日凌晨3点16分日出已经不足五个小时了。<br> 我们团队中的谢长瑞、尉天骄、孟凡荣三位同学是专业级的摄影爱好者,他们肩背手端长枪短炮,拍日出,他们是有备而来的。但考虑到三位老哥均已年逾古稀,一整天的舟车劳顿之后,确实需要休息调整,我便决定不打扰他们,独自一人去看抚远的日出。<br> 抚远市区不大,常驻人口不足5万。中俄界江黑龙江紧贴着城北,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婀娜多情的伊力嘎山紧挨着城西,由江边隆起,南去二、三里,又逶迤向东、向北延伸,优雅成美丽的月形山弯,将小城抚远紧紧地延榄在自己的怀抱中。江山表里襟带,小城婉然秀丽。<br> 热情的酒店员工告诉我,在抚远城区看日出,最佳的位置有两处:一是黑龙江畔的滨江公园,二是城南山上的东极阁。从我们下榻的美食星大酒店步行,到滨江公园大约十多分钟,而到东极阁大约需要四十分钟,还要爬一段山路,我决定去滨江公园。<br> 午夜刚过,天空已露微明。同伴们还在睡梦中,我便迫不及待地出了酒店,沿长江路西行约两百米,转佛山路往北向江边走去。灯火明灭,小城静谧,晨风习习,清爽宜人。身边不时有晨练的人向江边跑去,像被感染了似的,我也不由地加快了脚步。<br> 我爱看日出,曾登过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看日出,也曾到过北京、秦皇岛、威海、瑞丽、喀纳斯等地看日出,日出的壮美景象摄人心魄,她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和无穷的伟力更让我痴迷不已。<br> 这次在抚远,能有缘观赏祖国最早的日出,这份喜悦是非比寻常的。路的两边树影婆娑,有着浓郁俄式建筑风格的鱼博馆、抚远口岸依稀可辨。<br> 滨江公园位于城区北面,是沿着黑龙江大堤而建的城市公园。园内遍植佳木,精置花坛、景观石,巧妙布设观光廊道、健身步道、健身广场、亲水平台,是一个集市民、游客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好去处,也是展示抚远文化与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br> 在离抚远口岸不远的一处江堤上,我独自一人,临江而立,江风拂面而来,心潮澎湃不已,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黑龙江以及江对面的俄罗斯。晨光熹微,宽阔的大江看不清楚边际,江对岸的俄罗斯,只是横亘着的一抹黛色。<br>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威逼积贫积弱的晚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仅仅两年时间,就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以及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本是我国内江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现在都成了中俄界江。<br> 激流翻滚,黑龙一般向东奔腾而去的大江,见证了中俄两国关系一百多年来的风云变幻。<br> 1940年底,战斗在同江、抚远地区的抗联第二路军第七军,由于处境艰难,部分将士从抚远越过黑龙江,撤退到苏联,得到休整和补充后,英勇顽强的抗联将士又越过黑龙江,返回祖国继续抗日。1945年8月8日,157万苏联红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分东、北、西三路进军中国东北,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在苏联海军阿穆尔河(黑龙江)区舰队的配合下,在抚远段强渡黑龙江,打响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第一枪,消灭了负隅顽抗的日军,解放了抚远。苏联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消灭了盘踞在东北的70万日本关东军,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br>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交恶,珍宝岛事件爆发后,黑龙江、乌苏里江边境地区,又成了反修斗争和反侵略战争的最前沿。<br> 本世纪以来,中俄致力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和平共处,合作发展,作为全省唯一的深水良港,抚远港在对俄贸易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两国边民往来江上,互市贸易活跃,开放的抚远,一片生机勃勃。<br> 一艘边防巡逻快艇驶过,航行灯把江面照得波光粼粼。<br> 在众人的盼望中,东方江天相接处悄然地露出了鱼肚白,天渐渐地亮了起来,周围的景物也慢慢地清晰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霞刺破云层又映红了云层。橘黄、橘红、深红、铅灰色的云朵,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地镶嵌在天空上。<br> 倏然间,整个天空被朝霞涂抹得五彩斑斓,凌晨3点左右,朝霞染红了黑龙江,水天相接处逐渐变得明亮,3点16分,红日从江中喷薄而出,将阳光撒向了祖国大地,此刻,黑龙江、边城抚远都沐浴在祖国的第一缕阳光之中。正当我沉浸在这美伦美奂的视觉盛宴中不能自拔时,突然江堤上爆发出一片欢呼声:祖国,您早!祖国,您好!……此情此景,我也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迎着大江、红日高喊道:祖国,您早!祖国,您好!……<br> 晃晃金轮漾,汤汤满江红。迎着朝阳,兴步走在滨江公园的健身步道上,我深深地陶醉在这边城安宁祥和、恬美如诗的清晨里了。<br> 沐浴着灿烂的霞光,一支中老年健身队伍迎面而来,在行进中跳着风靡全国的佳木斯有氧运动操,他们着装统一、精神饱满,动作整齐舒展、步伐坚韧有力。看日出,还能观赏到这么地道的佳木斯健身操表演,有些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抚远隶属佳木斯。 <br> 前行四五百米,步道的左边是一片整齐的白桦林,那长着许多小眼睛的树干挺拔隽秀,那如水滴形的绿叶在晨光中摇曳,我记忆中的很多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刹那间都在这片白桦林中鲜活了起来。<br> 凉爽的江风吹过白桦林,不仅送来阵阵馥郁的花木馨香,还送来了阵阵歌声和喝彩声。我循声找寻,竟意外发现了被白桦林掩映的一座袖珍园林。<br> 园林面南,入口处立着块“知青公园”石碑,一眼望去,园林由知青纪念碑石、知青广场、知青长廊三个部分构成。纪念碑石是一块天然完整的巨大磐石,卧置在广场前面,上面镌刻着“回望青春,感恩抚远”八个大字;知青长廊座落在广场后部,背靠黑龙江,呈圆弧形,拱脊雕檐,白墙黛瓦,棕色的廊柱以及剔透的座椅,无不显露着古朴典雅的江南风韵。长廊里有十多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或坐或立,开心地围着一个拖拉式音晌引吭高歌。<br> 有着三年知青生活经历的我,对眼前这座以知青命名的公园和这些幸福歌唱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得知我是76年插队的安徽知青时,大家纷纷鼓掌欢迎,笑称我是小阿弟,原来他们都是68年到70年之间,由杭州来到抚远屯垦戍边、插队落户的知青。知青公园建成后,每年都有老知青相约结伴,回到第二故乡抚远,追忆青春,旅居避暑。一位形象、气质、谈吐酷似演员方青卓的大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br> 1968年时,抚远县还是一片亘古荒原,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原住民极少,县城以外的人口不足八千,而抚远东、北两面,隔着乌苏里江、黑龙江与前苏联有着270多公里的边境线,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全国各地大批知青来到抚远县上山下乡。仅杭州市68年到70年就有三批1381名知青来抚远插队落户,他们被分配到海青、抓吉等边境公社,一手拿锄头,一手握钢枪,战严寒,斗酷暑,开荒种地,巡逻戍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把血汗、泪水、最美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第二故乡——抚远。<br> 为了重温岁月,重拾记忆,重回青春,重燃激情!2018年9月由杭州知青发起倡议,开展主题为“回望青春,感恩抚远”的“知青赴抚远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得到了哈尔滨等地的广大知青积极响应,在抚远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这座由知青们捐款建设的公园于2019年7月在滨江公园内建成。另外,参加活动的老知青们还专程前往抚远的西山公园,凭吊、缅怀七位将青春和生命永远留在抚远这片黑土地上的杭州知青战友。<br> 岁月长河,青春难忘。我接过麦克风,以知青小阿弟的身份,演唱了一首我插队时爱唱的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向各位知青大哥、大姐致以崇高而诚挚的敬意。<br> 在“方姐” 热情洋溢地安排下,一个被大家称为周工的知青大哥,缓缓站起身来,透过长廊的花窗,眺望滚滚东流的黑龙江,纵情歌唱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分流行的歌曲《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br>“手握一杆钢枪,<br>身披万道霞光,<br>我守卫在边防线上,<br>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br>一颗红心,<br>时时刻刻向着北京,<br>站在边防线,<br>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br>光辉的太阳照边疆,<br>毛主席就在我身旁,<br>啊,做一个毛主席的边防战士,<br>无限幸福,<br>无尚荣光,<br>无尚荣光。<br>手握一杆钢枪,<br>身披万道霞光,<br>我守卫在边防线上,<br>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br>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br> 在周工动情地演唱过程中,两鬓苍苍、激情满满的老知青们纷纷加入进来,放声歌唱,独唱变成了大合唱。<br> 因为上午还要去黑瞎子岛游览,我便依依不舍地和这些可爱可敬的大哥大姐们告辞,返回美食星大酒店。<br> 抚远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祖国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br><br> 2022年11月6日于庐州匡北寓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