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据称,“人才”一词始见于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其曰:“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如此,“人才”一词现于世至少有2500年。那世界上的第一部人才理论专著产生于何时何地何人呢?普遍的说法:三国魏(公元220至266年)刘邵著《人物志》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人才理论专著。自己家中所藏此书为红旗出版社1996年出版,南北朝西凉刘昞原注,厦门大学王玫评注。</p> <p class="ql-block">《人物志》是我国古籍经典,全书共三卷十二篇。这是一部系统论述鉴人识人、选人用人的专著,主要内容包括鉴别人才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人才的分类及不同类型人才利弊分析与其相适宜的职业、考察鉴别人才中易出现的失误等。该书兼有儒、道、名、法、阴阳诸家思想,既借鉴吸纳前人的成果,又多含作者个人独到见解。该书问世后,流传虽不广,但金玉自重;其文虽尘封匮角,但其理却纵横天下。曾国藩常置《人物志》于案头,朝夕研磨,参较时事;胡雪岩研读《人物志》,领悟其中为人处事之法,故周旋于官府、商界和洋人之间游刃有余。193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赖奥克把《人物志》译成英文,取名《人类能力的研究》,立即风靡西方,广受青睐。相比较,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学及著作的出现,则是二十世纪中叶的事,与《人物志》问世相距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自己读《人物志》,感叹近两千年前的古人有如此深刻精辟的见的,足见中华思想文化历史底蕴之深厚,也感叹今人可从历史典籍中汲取的养分如此丰富,实乃幸得。洋洋大观,难以尽述,这里自己只是扼要介绍书中部分论述并谈点感想。</p><p class="ql-block">一一才有类分,量能授官。刘邵把人才划分兼德、兼材和偏材三种基本类型。“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为圣人。兼材,具备多种素质和才能,包容各家所长。偏材,具某一专长,“皆一味之美”,胜任某一职位。刘邵进而依据人的才性的不同,将人才细分为十二种并列出相应适宜从事的十二种职业。刘邵认为,才者各有其优势,应“量能授官”,不同的人才应担任不同的、与自己相适应的职位。自己想,领会作者这个观点现今的借鉴意义:一是要把握人才的基本类型,使才位相宜,避免才不配位。二是把握人才的细分,使之各显其长、各用所长,不可避长用短,也不可以为才小而弃之。</p> <p class="ql-block">一一注重“平淡”,洞察内在。刘邵认为:人的素质“中和最贵”,中和的特征是“平淡无味”,因此“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可见作者把“平淡”即淡泊处世、不偏好、不伐不争、不出风头视作人格性情的最高境界;主张鉴别选拔人才,务先从其天性平淡处去察看,将“平淡”视为才性鉴定的最高准则。自己领会作者这个观点,联想到如今的官场、职场不乏非“平淡”之人,比如好大喜功、好走偏锋、急功近利、争名逐利,故鉴人识人要注重其“本心”、“本色”即内在本质,应呼唤奋不顾身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建功立业者,呼唤淡然一己得失进退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者。</p> <p class="ql-block">一一公允鉴察,谨防偏误。刘邵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陈述鉴定才性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八观”、“五视”,与今仍颇有借鉴价值。他又提出品评人物、才性鉴定中应避免的七种谬误,特别是还指了出现“七谬”的原因,用今天的语言表述,主要有:人云亦云,不经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夹杂个人主观爱恶,不作客观评价;表面的、片面的、静止的看问题,不做深入了解、全面分析,不考虑发展变化;受自己观念和视野的限制,不能理解有特殊才能的人或超过自己的人。自己感到,我们现今的人才鉴别若能借鉴这些评述,那对于人才选任工作将是大有裨益的。</p><p class="ql-block">《人物志》一书也有缺陷和偏颇,对此已有论者指出,自己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