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以前批评学生,经常理直气壮,因为对于一些学生,实在是不批评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和职业,说他几句,又有什么不可?况且至圣先师孔子都这样批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我批评得再严厉,难道还可以比这两句更伤人吗?</p><p class="ql-block">完整地读完《论语》之后,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p><p class="ql-block">原来,被孔圣人批评为朽木和粪土之墙的宰予这个学生,可绝对是个可雕可塑的大才,如果我们只听圣人的一言半句,就轻看朽木和粪土之墙,可就大错特错了。</p><p class="ql-block">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在《论语》中也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孔子著名弟子。后世称其为“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三贤”之一 。</p><p class="ql-block">在《论语》中,宰予第一次出现,在《八佾·第三》: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鲁国有孟孙、叔孙、季孙三大家族坐大。鲁哀公想削除三家,又无任何把握,想请教于宰予,问得十分隐晦。宰予对鲁哀公的想法心知肚明,也认为任由三大家族长期把持鲁国政权,鲁国迟早要消亡,也希望鲁哀公设法除去三家,但三家势大,宰予也怕风险,所以回答时,他违背夏商周三代立社之木的本意,暗示哀公采取行动,但又回答得很有艺术。可孔子以仁为本,害怕鲁哀公与三家的斗争,引起鲁国的祸乱,让老百姓遭殃,而且三家坐大,哀公也削除不了,还会引来灾祸,所以他不赞成宰予的说法,提出了批评。这里可以看出,宰予希望早日消除鲁国隐患,政治主张比较激进,而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持重,孔子与宰予讨论政治问题,表现着相互的坦诚、对学生的关心和治学的严谨。</p><p class="ql-block">宰予第二次出现,在《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里我就改变了这种态度。”这好像表现出了孔子对宰予极度的失望和厌弃,但也有种说法,宰予人虽然聪慧,能言善辩,但体质较弱,孔子这话,是针对他的身体而言,有疼惜和无奈,但并没有厌弃的意思。我想,当时人们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应该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要知道,孔子可曾经把他的老朋友原壤都骂做“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宪问·第十四),这里的贼,无论是意为偷生也好,还是无德也好,总不会是褒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说宰予的话,又能够有多大的厌弃的意思呢?</p><p class="ql-block">宰予第三次出现,在《雍也·第六》: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宰予请问孔子说:那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有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骗他前去井边,却不能够让他陷于井内;君子可能被欺瞒,却不能够愚弄他。善思的宰予给老师出了一道含有道德陷阱的问题,告诉你,有君子陷于井中,你信不信?有没有人掉下去?掉下去的是不是君子?无论是不是君子?你救不救?你若不救,万一有人真死在井中,你都是见死不救,你就是不仁!你若下井救人,可能陷自己于险境,也有可能井中没有人,你下井的举动就显得很愚蠢,成为天下的笑柄!你是真的仁者吗?你该怎么选择?可以看出,宰予的思想颇有些三观不正而不合常规。孔子虽然认为宰予不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给了耐心的解释,告诉宰予:君子可以被欺之以方,但作为君子,应该有智慧,不能愚罔!这里充分反映出孔子对宰予思想的循循诱导。</p><p class="ql-block">宰予第四次出现,在《先进·第十一》: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话很好理解,孔子说:“曾跟随我在陈国、蔡国遭受困厄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娴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孔子在这里满含感情地介绍了自己身边的优秀学生的长处,其中就包括曾经被他批评为朽木和粪土之墙的宰予。实际上,他的这些学生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突出的才能,在论语里的其他篇章也有介绍,但这里更重点地介绍每个人突出的优点,这哪里能够看出来对宰予有一丝一毫的厌弃呢?</p><p class="ql-block">宰予第五次出现,在《阳货·第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段话用白话来说就是宰予问孔老师:“守孝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也是一年换一轮,服丧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精米饭,穿锦缎衣,你心安吗?”宰予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之所以服丧,是因为(哀悼父母)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心安,所以才停掉了礼乐。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这段对话,乍看起来,好像宰予很不孝,很不仁,很是大逆不道,因为他连三年的服丧之礼都不愿意遵守,怎么能说孝?能说仁?但你要是仔细分析,你不觉得宰予是真性情吗?三年服丧,是周公制定的礼法,天下的君子都得遵守,但服丧的每个人都是因为感恩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真心地遵守吗?如果因为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而把服丧看作一件苦差事而苦熬,那还不如真心实意地服丧一年。况且,如果生不能事之以礼,死后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样的孝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孔子重礼,这是仁,宰予看重孝的本质,更重人的本性,这也是仁。</p><p class="ql-block">从《论语》中有关宰予的五次活动来看,宰予是孔子弟子中一个很有思想,看问题很尖锐,思维很开放的学生。他在老师面前敢说真话实话,不矫揉造作,就是和老师的思想观念不一致,他也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他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的学生。正因为至圣先师孔子有教无类,才能够包涵包容这样特立独行,富有个性的学生,才能使宰予成长为孔门十哲和孔门十三贤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