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人通过对气温的观察,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为五天:“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小雪节气不会再下雨,因而天空不会再出现彩虹。天地中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气转入冬天。</p> <p class="ql-block"> 小雪天气渐入严冬,当空中下的不再是雨而是雪花时,便多了一份浪漫和童趣,孩子们又可以打雪仗了。常常感叹大自然的馈赠,将植物的各色花朵带走的同时,空中确落下片片雪花,像来自天空的精灵,晶莹剔透,空中翻舞,朵朵美丽。</p> <p class="ql-block"> 小雪时节人们开始准备各种取暖设备准备过冬,北方城市开始供暖,农村也烧火坑,烧火炉取暖。无论取暖设备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如何日新月异。但归根结底,都是与严寒抗争,下面介绍几种古人取暖的小设备。</p> <p class="ql-block"> (一)香囊</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枚唐代金银制作的鎏金银香囊。唐代由于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金银器的制作达到了高峰,这种香囊无论如何摆动,内置放香的匣子都会朝上,不会洒溢出来。</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到马嵬坡寻找杨贵妃,找到时“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随身佩戴的香囊证明了她的身份。杨贵妃佩带就是这类金属香囊。古人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是指这类香囊除挂在腰间外,还藏于袖中,冬季用来暖手。</p> <p class="ql-block"> (二)手炉</p><p class="ql-block"> 古人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也有漆器,掐丝珐琅制的。它是古代中国宫廷和民间冬季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p><p class="ql-block"> 手炉小巧玲珑,盈盈可握,可置放于袖中或怀中随身携带,所以又有“袖炉”和“捧炉”的雅称。工艺精妙雅致,有花篮形、南瓜形、梅花形、海棠形、龟背形等形状。镂空雕刻的多是吉祥文饰,也有山水人物与花鸟奇珍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三)汤婆子</p><p class="ql-block"> 古时 家庭冬季取暖用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注</span>满热水后放置被窝内,晚上睡觉十分暖和。</p><p class="ql-block"> 汤婆子的发明可追朔到宋代。汤婆子之名也由来已久。“汤”,古代汉语中指热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p> <p class="ql-block"> 追朔历史我们发现,古人冬季随身携带的取暖设备,随着时间的沉淀都变成了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现代人的随身取暖设备如暖宝宝,热水袋等都是日用品,不具有收藏价值,只能变成垃圾,污染环境。</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过冬的设备真的比古人更先进吗?</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只要还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类总要靠各种取暖设备过冬。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应是人类共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