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晚,独倚窗前,望窗外灯火璀璨,透过夜晚城市闪烁的霓虹灯,思绪飞向那久远的故乡。一种刻骨的思伤泛上心田,激起浅浅的涟漪,往事在眼前展开了一幅悠长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故乡地处江南水乡。老宅座落在一片农田间,院子里相邻住着十多户人家 ,小院四周翠竹围绕,显得格外宁静而安详。就如宋代一诗人所描写,“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若不是翠绿竹林中升起袅袅炊烟,是看不出竹林深处还有田户人家。 </p><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参军离开家乡,风风雨雨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人生路,蓦然回首,已夕阳晚照。可在我灵魂的深处,对故乡的眷恋却仍然是如此的强烈。那里蕴藏着我的童年趣味往事!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树、家乡的土地,还有那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成了我最美最深刻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邻里乡亲同住在一个院子里。鸡鸣狗叫,嘻戏打闹,谁家来个亲戚家家都知道,不管哪家相亲,大伙都跟着去凑热闹。每逢过节 ,东家菜,西家尝。左缺酱,唤右拿。春节一到特热闹,一家杀猪,大家都能享口福。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都还在乐着呢。</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傍晚凉风习习,月光下小孩子们聚集在院中间,有的蹲在油灯下做作业,有的玩着各种游戏,拍纸板的,打沙包的,还有跳绳子的。大人们忙了一天的农活,晚饭后也出来互相吹牛讲笑话。一群小娃娃仰着脸盯着天空,围在摇着蒲扇的老奶奶身旁,听她讲牛郎织女的神话。那个场景真是热闹而和谐,嬉笑声不断,调侃“打骂”声连连,为乡村的夏夜增添了一份独有的欢乐情调。 ;</p> <p class="ql-block"> 当年村民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日常生活却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把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融进了每天的菜米油盐之中,在锅碗瓢盆间寻找生活的快乐,简朴单纯的生活如一位作家写道:“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乡里乡亲,热热闹闹”。简单的生活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真情之坦诚。</p><p class="ql-block">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吹烟缕缕,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乡村没有城市的喧闹,只有自然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宁静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们天天疯玩,踏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知道那座土包蘑菇多,了解那条河里鱼儿肥 ,熟悉谁家地里种了什么。当知道地里种的西红柿都快成熟了,我们这群光屁股的小男人就开始悄悄地商议,就挑那敦厚人家的地里去“偷”,因为熟悉所以偷取,我们先观察好地形,待大人出工去了,就学电影里的游击队那样,猫着腰拿着小竹杆钻进庒稼地里,然后散开位置,专挑大而红的西红柿一边摘一边吃 ,手里再拎上几个就回撤。要是被发现了, 对着人家吐吐舌头扮个鬼脸,要是追上来, 反正我们全身光溜溜”扑通,扑通“就往河里跳,爬上对岸一溜烟就跑个无影无踪。气的人家牙痒痒地站在河边直跺脚,指着我们逃窜的方向大声地骂上几句,解解气也就完事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小伙伴的长大,时代的变迁,大伙纷纷离开了家乡。有去参军的,有去求学的,还有去经商务工的,我们都先后离开了那个熟悉的小村庒,告别了祖辈居住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我再回到家乡,家乡已经物是人非,已不是我们儿时的样子了,门前那条泥泞小道已修建成高等级公路,充满沧桑感的老房子变成了楼房 和小别墅。人也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些身强体壮的伯伯婶婶,好几个留守爷爷和奶奶竟是我儿时的玩伴,他们不再是当年那个无话不谈,“坏”事尽干的铁杆队员啦。满脸风霜,一头白发。眼前一切都变得那么熟悉而生分 。老宅的院子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热闹,我的父母都已经作古,原来的左邻右舍都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我曾经有过乡村的传统生活经历,对于厚实的土地,淳朴的村民乡风,内心总是怀有一种别样的亲切和眷恋。</p><p class="ql-block"> 如今举目远眺,焕然一新的村庄,处处活力四射,充满阳光。变了,当年的人,当年的事,当年的一切,全变化了! </p><p class="ql-block"> 再见,老家! </p><p class="ql-block"> 新的时代来临了,张开双臂迎接新农村未来更美好的家吧!</p><p class="ql-block"> 我环视四周,慢慢地弯下腰捧起一抔饱含深情的家乡泥土,嗅着它浓郁的馨香。久久地 ……</p><p class="ql-block"> 眼眶已噙满泪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著 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