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蒲城走马戏

赵明林

<p class="ql-block">源于战国或唐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城走马戏传承人王文棋介绍,蒲城走马戏,又称走(竹)马,“走”指挑夫,“马”指马夫、车夫,“戏”是戏耍之意,主要流传于蒲城县南龙池、龙阳、党睦等地和附近的几个县。走马戏历史悠久,目前走马戏的起源在蒲城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战国时期的郑国,走竹马与竹马戏想通,传说竹马风俗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是一种儿童模仿成人以竹代马、奔跑嬉戏的游戏,其气氛热烈祥和使老百姓深受感染,人们将一些民谣、童谣、牧歌、樵歌、情歌这些不同的小调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新的音乐,随着其不断地发展演变,也就成了如今我们欣赏到的走马戏。</p> <p class="ql-block">据唐代柳宗元的《馆驿使壁》中描述,蒲城县兴镇曾是唐代河东和北方大漠商队进入长安的关隘,当地人称为“旱码头”。当年发达的陆路运输催生了车夫、挑夫等行业,为了缓解旅途劳顿,在行进中或歇息时,人们有的哼起乡曲,有的唱起民谣,配以信手拈来的锅碗瓢盆,车轮垫木,打击合拍,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曲艺。</p> <p class="ql-block">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帝,有胆勇,善斗战,以颜貌无威,每人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而据此断定“走马戏”源于北方,是军人在战争中模仿成人以竹带马、欢唱奔跑嬉戏的一种游戏。古往今来,从元代起才方有本戏有《火焰驹》、《四岔捎书》、《广华山》等百余部。</p> <p class="ql-block">“蒲城走马戏有‘座说座唱’、‘站说站唱’、‘拆唱’和‘彩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王文棋说,走马戏的曲牌多元化,有唐代盛行的道歌之音,也有蒲城当地乡曲之律,每逢农闲时间,会唱的艺人们就搭班子一起唱几嗓子,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蒲城走马戏的内容多以贬恶扬善、歌颂英雄人物为主。曲调丰富、唱词诙谐,既有原生态的民间曲艺形式,又有发展变迁中的成熟丰腴,唱戏的人用土话唱,听戏的人大多也只会听土话,戏文的内容又是各地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地摊式”的艺术形式,这种深深扎根于民间的艺术根基,才使得走马戏穿越历史时空,发展至今仍然能为人们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三弦、板胡、二胡、古长号、板凳、勺木、瓦子、木鱼,马铃、铜锣战鼓等是走马戏主要的表演乐器,”王文棋说,唐时随着丝路驼队的兴盛,三弦、胡琴等西域乐器也补充到伴奏之中,走竹马的演唱声腔特点以东秦人口语为主韵,戏一旦唱起来,就好像是一个织布机,格里格唠都动弹,热闹且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摄影:赵明林</p><p class="ql-block">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