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诗词自然是美的,美在字里行间,美在凝炼精悍,更美在抑扬顿挫、意境悠远;</p><p class="ql-block"> 诗词必然是一种审美,它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一样,反映的是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表现的是主体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p><p class="ql-block"> 诗词尤其是中国化的情绪表达,国人特别是千古文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和家国情怀,就堆砌在这些许的方块上,寄托在那无尽的遐思里……</p><p class="ql-block"> 两年多前一个偶然的机缘,自己开始尝试创作格律诗词,到今天拿到这本沉甸甸的《诗词十二家》第3辑,浓浓的墨香沁人心脾,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诗词?深思之后我想,这应该源于诗词与生俱来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有认识功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事物、认识社会,这是诗词显而易见的功能——比如,可以通过某位诗友的作品了解他本人,“诗”如其人嘛;</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还是诗词的审美功能。客观世界中的审美属性引起了主体的审美感受,内心产生了审美体验,然后付诸笔墨、铸为作品,在把审美体验传递给别人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愉悦感。</p><p class="ql-block"> 再进一步探究根源,为什么能产生愉悦感呢?人类精神世界的满足会产生最顶级的快乐,而诗词,或者说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学,正契合了个体灵魂世界的内生需求。有一种说法是,科学、艺术、人文是人类的三大精神支柱,而文学可以说既是艺术门类,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支撑,来自诗词的愉悦感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相对于以上“学院派”的观点,我特别认同孔老夫子关于诗的“兴观群怨”说。当然,前提是对其作“新”解——兴,即抒发情怀的方式;观,即提升认知的途径;群,即增进交流的桥梁;怨,即针砭时弊的武器。虽然这只是一己之见,有些是“曲解”也在所难免,但事实上却是诗词在我身上已经体现出来的“使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而在价值功能上,诗词已然成为自己发掘生活中的美学底蕴、表达自身审美理想的最得心应手的工具。除了这本《诗词十二家》第3辑,前段时间还提交了即将入选下一辑的作品。同时,正是因为诗词和结缘十二家,今年五月,十几天内炮制的十来篇根源于诗词的散文入选《散文十二家》第10辑,被陈瓷先生称之为“诗话散文”,且评曰“既有散文的厚重,也有诗歌的灵动”,虽汗颜却受用;而且一鼓作气入选了《散文十二家》第12辑,可以说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但不可否认的是,唐宋以降诗词一路式微,对此其实我是颇感疑惑的:</p><p class="ql-block"> 诗词不是已经成为国人的文化记忆了吗,她的魅力好像从未远去啊;</p><p class="ql-block"> 诗词的简约明快,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现代社会,不更具有阅读和传播优势吗?</p><p class="ql-block"> 诗词兼具的意境美、画面美、音乐美等,不是独一无二的吗,好像没有哪一种文学体裁能取而代之啊;</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认知里,诗词的“短板”也就是格律限制了,但只要“立意”高,是完全可以突破的啊;</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说,诗词已经被前代“写尽”了,但文学作品不是时代的产物吗,她既根植于时代也要反映时代,题材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啊;</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说,诗词的创作“范围”太窄了,诚然,古诗词按内容大致也就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有限的几类,但我想说的是,万事万物是皆可入诗的啊,只要加持情感因素是会引起受众共鸣的;</p><p class="ql-block"> 还会有人说,诗词的语境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我们不是经常引用诗词名句吗,而且往往能“以一当十”,起到锦上添花甚至画龙点睛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创作方面出了问题,是因为创作主体规模太小了吗?抑或是语言演变太过颠覆性?且不去管它,自己已无力顾及……</p><p class="ql-block"> 特别欣赏不久前听到的一句话:情怀的尽头是事业。当然,如果说诗词是自己的一份事业,事业两字是需要加引号的。但不管怎么说,自己是打算将诗词之旅一直走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出于诗词的美好,既要努力创造美更要尽情享受美;</p><p class="ql-block"> 出于精神的需求,自己愉悦也带给别人愉悦;</p><p class="ql-block"> 出于表达的需要,偏爱诗词的“留白”也为自己的“懒惰”注脚(我很多次说过,诗人是最“懒”的写作者);</p><p class="ql-block"> 出于对过往的怀念,曾经下过的矿井、经历的糗事、留下的足迹,甚至情怀变迁、情绪波动,乃至戏谑遐思等等,都自己被写进了近期的诗词作品里;</p><p class="ql-block"> 出于对生活的热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个性化的,谁也不知道人生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真实的生活需要真实地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 更出于对生命情感的感悟,情感既是文学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更是生命不可磨灭的印记,藉以诗词升华真实、丰富、独特的情感,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达到别样的永生……</p><p class="ql-block"> 但将诗词美,长结缱绻心<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允许的话,我还是希望把自己前期形成的创作“理论”作为结尾,尽管远不能企及全面和成熟的程度,更遑论正确了,但它承载着,至少是曾经承载着自己对诗词美的粗浅理解:真情实感引共鸣、凝炼勿晦易读懂、意境宏阔壮心胸、一花一木亦怡情、名句警言来点睛、起承转合逻辑通。</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6日</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丁镇永,1971年12月出生,山东莱芜人。毕业于山东矿院土木工程系矿井建设(工民建)专业,工学学士,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矿业)。下过井、上过“楼”、入过村、进过“城”,先后在企业、街道和省、市机关工作,现供职于济南市直机关。《散文十二家》第10、12辑及《诗词十二家》第3辑、《诗人十二家》第2、3辑作者。曾有若干文字在市级日报和省行业报发表。诗词创作以遵新韵为主,追求“真情实感引共鸣、凝炼勿晦易读懂、意境宏阔壮心胸、一花一木亦怡情、名句警言来点睛、起承转合逻辑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