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水洞

图新力

<p class="ql-block">  本溪水洞是四、五十万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洞内分为水、旱二洞。水洞全长5800米,现已开发2800米。水洞面积3.6万平方米,空间40余万立方米,最开阔处高38米,宽70米。洞内空气通畅,水流终年不竭,每昼夜流量1.4万吨,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7米,洞内恒温12℃。</p><p class="ql-block"> 每到冬季,本溪水洞雾凇是最具独特的景观,受冬季不同温差的影响,本溪水洞洞前周边会时不时地出现“千朵万朵梨花开”的雾凇奇观,晶莹剔透、波澜壮阔的奇特景观成为本溪冬季唯美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本溪水洞的形成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远在古生代中奥陶纪,也就是四亿五千万年前,这个地方还是一片浅海,大量的石灰岩被海水带到这里,沉积下来。在以后的过程中,经历了五次剧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尤其是7000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使本溪不仅由浅海变成陆地,而且在沉积的石灰岩中产生了大大小小的裂隙。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在流入太子河河段时,河水渗入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裂隙之中,在裂隙潜流条件下溶蚀着石灰岩,使裂隙不断加宽加大。这个过程持续10多万年,到距今约3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逐渐形成了水洞的雏形。这就是常说的“喀斯特现象”。如今这种现象依然在继续,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等伴随着滴水依然在生长,只不过生长的速度是非常非常缓慢。</p><p class="ql-block"> 本溪水洞原名“谢家崴子洞”,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当地的老百姓把山水转弯的地方叫崴子,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村里有一位叫谢老疙瘩的农民,被债主逼债,逃入这个黑黑的洞口,躲过了灾难。以后便把这里称为谢家崴子村,这个洞也就被人称为“谢家崴子洞”。</p><p class="ql-block"> 日伪时期曾想开发,当地人就曾看到日本人画有《半洞穴式仓库建设图》的图册。一九六二年四月,沈阳军区接受了军事工程的勘查任务,工作分为地形、地质和水文等三个勘查小组,从洞外向洞内逐段进行全面勘查。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工作,地形组绘制了水洞的地形图、平面图、断面图;地质、水文组也搞了一堆图表和文字资料等,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这次勘查工作尽管因军事需要而严格保守秘密,只是在《内部参考》上刊登了“本溪驻军某部,发现并勘查了一座巨型自然洞穴”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1981年由本溪市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联合勘察开发本溪水洞。1996年8月在本溪水洞洞口前有块牌子详细地介绍了开发过程。以后在任何介绍本溪水洞的文字里再也见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字样,有水吃也用不着惦记挖井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