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辈(36)

李 东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撰稿:郭自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编:李东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配乐:春江花月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昨日因成今日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朋友J是个满族人。作为一个满族人的后代,他一直注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当然,这些民族传统早已是炎黄子孙和华夏民族的文化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J姓张,说到张家的家风和传统,首先要说到他的爷爷包ⅩX。爷爷是满族扎库塔氏第12代传人。是呼兰县第一任城守尉博罗那的后代。他亲眼见到了旧制度的灭亡和新社会的建立。作为满清腐朽灭亡,民国乱世,新中国成立、发展壮大的见证人,爷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积极拥护者。爷爷读过私塾,终生一直以教书为业。东北解放后,在政府的领导下,他积极参加筹办村办小学工作。为了工作,爷爷常常每天徒步四五十里路在城乡间奔波。他不辞辛苦,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由于他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为新中国培育出了数不尽的有用之才。作为本县教育界的民主人士,曾被选为县一至四届政协委员,二至六届人大代表;哈市第三四届人大代表;作为特邀代表岀席过黑龙江省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他自己著有多篇书法教材,成为省里的书法界名人。由于个人的文化积淀和爱好,爷爷还收藏了许多名人字画,如唐寅、刘墉的书法绘画等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耳濡目染。爷爷的言行给儿孙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使张家形成一个好的家风。简单归纳起来,首先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凡接触交往过张家的人,都对他们待人的谦和宽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见到新识旧故总会是先打招呼。说话前给人投以一个满面春风的微笑,让人感到温暖、可亲。J说,这一小小的细节也是大人从小教导的。即使礼尚往来,宁要别人欠着自己的,而自己决不能占着别人的便宜。这与时下的个别人借自家红白喜事敛财,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再就是,家庭多年形成的共识是,做人要实在靠谱,堂堂正正。用爷爷的话说就是“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发烧。”说起来容易,可在当今社会不正风气仍有一定市场的情况下,想做一个正义凛然的人是何其的难哪。但张家人坚持把道德人品看得比名利更重要,这是张家的底线;更要说及地是,孝道这一中华民族最有普世价值的美德,形成了张家人的门风。据J讲,从记事以来,占领全家话语权的就是要长幼有序。敬老是家庭的第一要义。可不是像现在这样双方家的老人都围着儿孙转。J的父母全家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尊老爱幼几十年,至终不变。J的父亲几年前才去世,享年百岁。父亲一直同J生活在一起。老人的晚年一直由J他们夫妇照料。他的爱人有时会挽着年迈的公公在小区内散步,一直成为小区人议论的佳话;浓厚的书卷气也是张家的传承。由于爷爷的影响,张家人尤喜文化和文化人。爷爷之后的张家出了五个教师,(其中三个校长),七个国家干部。在呼兰县第一次教师节庆祝会上,张家被县政府命名为“教师世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良好家风的影响,J当年参军后成长也很快,真的“一年(当)兵,二年(入)党,三年把官儿当(提干)”,成为新兵的楷模。他转业回乡后依然是根根本本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长进步更是沒有停止脚步。“一年当职员,两年成科员,三年进党委,四年上党校,五年后任党委副书记……”最后,成为县里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有领导和同事们、亲朋好友赞赏J人品好进步快时,他总是谦虚地说,如果说我这一生的成长有点成绩的话,首先是归功于我有个好家风,上学碰上了好老师,参军遇到了好首长,回乡到工作单位又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关键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J的爷爷算起,张家至今已是第五代。他的父亲继承了爷爷的职业,也做了一辈子教师。更重要的是,父亲也继承了爷爷做人做事儿的优良品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并把这一好家风传给后面的儿孙。几十年来,生活的辗转,家庭的变迁,张家搬了多次家。每次搬家父亲都注意把爷爷的书籍、书法、字画保存好,打好包,带到新家。这不仅仅是收藏几本儿书,几张画,也等于珍藏了张家的优秀文化传承。可惜父辈的珍藏在“文革”中被造反派们付之一炬。“文革”结束后,县委视情给予了经济补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J这一辈,他深刻认识到继承前辈的优秀家风对于这个家族健康成长生息的重要。而家风的基因是不是健康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所以他一直注意好家风、好文化的传承。 2015年,城里在挖地沟时县文管所领导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刻有说明呼兰县“建修呼兰文庙”的碑文。而碑文的原始手书正是J的爷爷包ⅩX。文管所领导就把这块石碑挪回到文庙。因为石碑在地下埋藏年久,字迹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文庙负责人决定对碑上的字迹进行清洗描摹。J得知消息就带领着爱人、弟妹和张家的后代们赶到现场义务清理、描摹石碑上的字迹。 2016年4月,春寒料峭。J带领张家祖孙三代近20口人利用近半个月的时间,冒着早春的寒冷陆续把石碑上的字迹清理描摹清楚。通过对爷爷手书字迹一字一句的清理描摹,使后代子孙又一次感到亲人的温暖。通过那一笔一划地清理描摹,又一次感受到祖辈治学的严谨,为人的端正。显然,这是一次生动的家风传承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爷爷生前在省书法界是个有影响的人。J决心把爷爷的书法教材和一些字帖搜集出版成书,供后人学习,也为张家留下一个文化的纪念。因为时间长久,又加之“文革”中的破坏,爷爷的许多墨宝都散失了。他就根据记忆中的线索,一家一户,一人一人地去找爷爷当年(至今还健在)的朋友(或后代)和学生去搜寻爷爷留下的字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爷爷生前朋友的后代Y听说了J的作为很是感动,Y也已年迈。他把J找到自己家里,郑重地把一柄有J的爷爷手书的折扇交给他说,“这是我爷爷(即J爷爷的朋友)留给我的。我的儿子要我把扇子留给他们,我反复思考,还是留给你收藏最有价值。”后来折扇的复印件儿被收在《包XX的书法人生》一书中。捐献折扇的Y已在几年前谢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J用六年多的时间准备,自己拿出2万多元,历经困难辛劳,终于出版了精装的《包ⅩX的书法人生》一书。书中介绍了爷爷的书法,也用不少的文字、图片介绍了爷爷生前的为人做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不仅是一个书法的传承,更是一个家风、家文化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一个满族人,J有时会想,为什么满族人包张是一家呢?爷爷姓包,我为啥姓张呢?原来,张家的族人也有一段迁徙繁衍、建功立业的动人故事(详见篇尾链接)。在呼兰定居的张家先人扎库塔博罗那曾是呼兰第一任城守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J的爷爷在世时曾有意续写家谱。但因时代所限,未能如愿。盛世修史。J决心完成爷爷的未了之愿。2015年以来,J查看呼兰府志、县志,网上查资料;去省档案馆寻查资料;电话咨询,亲临走访……终于搞清了齐齐哈尔扎库塔,黑河扎库塔,海林扎库塔的根脉,从而搞清了张氏家族的来龙去脉。经过六七年的努力,由他编写的《扎库塔家族史略》即将完稿付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有续写家谱和祭祀的习俗。这本身不是迷信,而是注重优秀基因的传承。我(笔者)曾参观过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居住的先民的祠堂。正是这些祠堂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良好遗风,以致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一作家所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尚好的古董。她历经许多人的呵护和打磨,在漫长的时光中悄悄无声息的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J决心把父亲、爷爷、几十代祖辈数百年呵护打磨的古董传承下去,把善良的幽邃温润,把儒雅的沉静圆熟传承下去一一这是数百年积淀的文化包浆啊。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却能渗透到家族每个后代的血脉之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共识,以致决定他们的性格和人格。从而决定他们的终生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喜地是,张家的后代也深知这种历史传承的意义。请看他们后代儿孙们自编的顺口溜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J的孙子继承了张家“继承好传统,传承好文化”的理念,并把他作为自己的职业,把宣扬、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推向更纵深的历史空间和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作为志在做个媒体人的晚辈,请看他做的视频,这里就无需再多说一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日因成今日果,先人栽树后人凉。”今天,从来都是对于昨天的“扬弃”,对于昨天的继承和发展。一一历史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前进。社会是一个肌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人,总能从他们的童年、少年以至青年即家庭影响中找到决定他们形成确定“三观”的因素和力量。好的家教和门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朱子训言》和《郑氏家规》及千万个祠堂文化无不诠释着家教门风对一个家族后代的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J对家族文化承上启下的传承,真是难能可贵的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11月11日于琼.东方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篇中照片、影印资料、视频均由Zwj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iyq7fdz"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扎库塔家族史</a><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请点击链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