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闻政府对摆地摊有了新的政策,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位的流动经营,这对扩大就业率和在电商如此发达的城市,无疑是盘活经济的一道活水。</p><p class="ql-block"> 近日经邻友罗玉明的引荐,和复旦大学三位才女陈心怡、林衢、叶琲一次有关地摊经济的访谈,勾起我对老宅地摊的前世今生的作了一次回忆,思考地摊经济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地摊经济在我们这个城市从来就没有断绝过,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到处都是地摊经济的痕迹。从我居住的地区,整个周家牌路就是地摊经济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地摊经济有生活必须性、时代性、流动性和季节性等诸多特点。</p> <p class="ql-block">每天早上五六点钟,渡江而来的浦东大妈早早就把新鲜的蔬菜摆放在路边,住在我家后面的小七子,早把鱼虾黄鳝准备停当,卖鲜肉活禽的也各就各位,这是周家牌路最早出现的地摊,每天的市面到十点多也就收市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开门七件事的生活必须品,虽然不远处就是室内的《松潘菜场》,但摊主更愿意到周家牌路的露天菜场来,一贪来去自如方便;二图费用低廉,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买到便宜菜,一拍二合, 何乐而不为?这露天菜场愈演愈烈,到七十年代从早到晚都在营业,马路不通车辆,俨然成了菜场。管理部门整顿了几次都是无果而终。</p><p class="ql-block"> 周家牌路上还有一类长盛不衰的地摊,那就是售卖服装鞋帽的地摊。这类地摊一般一个星期来几天,商品的价位都比较适中,对那些不追求品牌而讲究实用的中老年群体,正是得其所哉,日长时久都有了固定的客户群。</p> <p class="ql-block">小商品也是广受欢迎的地摊,解放初在顺成里和依仁里弄堂口就有三个固定摊位,是我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都是些儿童玩具,我的另用钱都花在这些摊位,换回一堆玻璃弹子,水浒三国人物香烟牌子和刀枪棍棒之类玩具。七十年代后这三个摊位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地摊也卖小商品,售卖锅碗瓢盆、木夹衣架、胸针饰品、拖把抹布、五金电器,几乎是应有尽有,竟然就是一个摆设在地上的百货公司。</p> <p class="ql-block">周家牌路上还有形形色色的早餐摊,上海人喜欢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团(糕),这里应有尽有。豆浆和粢饭团还有甜咸之分,包子也有肉菜之别,满足不同人的口味。后来又衍生出蛋饼、包脚布饼、米饭饼之类,其品种之多足可日日换口味。</p> <p class="ql-block">仁兴街转角处有家葱油饼摊,一直坚持到动迁才收摊,那老者的孜孜不倦姿态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在这地摊中还有一支修理大军,他们找个不起眼的地方,挂上几个破轮胎,就成了自行车修理摊;摆上几件简单工具,就是修伞补鞋摊;放个桌子就成了修钟表配钥匙的地摊。不要小看了这些地摊,当你的自行车漏了气,当你的鞋断了跟,或钟表罢了工,他们就是你的救星。</p><p class="ql-block"> 这次疫情期间,有些饮食店把饭桌搬到店门口空地,来个堂吃地摊化,减少了聚集的风险,为地摊经济来个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有需要,地摊就有生存的空间,这是生活必须性地摊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类季节性的地摊,逢年过节才会出现,周家牌路上就有这样的地摊。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就有人摆摊书写春联,“新年纳余庆,春节号长春”,“五福临门鸿运开,万事顺心如意来”,还有大大小小的福字,一字摆开任人挑选。在临青路口,墙上挂满了各类题材的年画,大都是吉庆和历史题材的,如送福的童子、捧如意的娃娃、鲤鱼跃龙门,还有嫦娥奔月、三英战吕布之类的,营造了喜庆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夏秋之季,卖蟋蟀、卖蝈蝈的地摊便会应时而生,买个蝈蝈挂在家门口让它不时的鸣叫,这才显示出人间烟火味呢!</p><p class="ql-block"> 又有卖重阳糕的,糕团上插上小纸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那是重阳节才会出现的。还有卖水磨年糕的,那是春节的象征。秋天来了,栗子上市了,同兴公房弄堂口有人会架起了大锅,糖炒栗子现场炒当场卖,货真价实很受百姓欢迎。</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周家牌路上还会出现套圈之类的地摊,前排是小阿福之类泥玩具,后排才是瓷玩具,越靠后越精美。花上一分钱卖几个套圈,在规定的地方扔套圈,套中什么就是你的奖品,图个乐趣而已。</p><p class="ql-block"> 秋冬之季,老年人修剪脚指甲不易,华忻坊后弄堂口就有个修脚摊,摊主备了热水瓶和洗脚盆,换个顾客就换个塑料袋,以保证卫生安全。双脚在温水中浸泡上十分钟,修脚师便会为你修剪脚指,动作熟练而专业,虽然在马路边,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这类地摊都属于季节性的,什么时候该谁上场那是分毫不爽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类的地摊带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如瞎子算命,有流动经营的,也有固定摊位的。盲人右手持小铜锣,有节奏地敲打出当当的响声,左手搭在孩童的肩上,或手持算命的卜卦旗,一路招揽生意。儿时父母也曾为我算过命,说我命中缺木,所以名字里就有了木字旁。</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不识字的人多,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文盲也是极为普遍。街上常有一种代写书信的地摊,求助者讲出自己的诉求,代写者则会洋洋洒洒为你书写一封家书。1952年,国家在全国发起了大规模扫盲运动,经过多年的努力,识字率逐年提高,代写书信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也曾参加过工厂的扫盲班,自己用布缝制个书包,从目不识丁到认识了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常用字,也是时代的进步吧!</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类地摊叫“看西洋镜”,摊主摆上个长方形的木箱,前面有几个镜头,付上一分钱就可以趴在镜头前看一部“大片”,都是些西洋风光之类,我也曾敌不过好奇心的引诱,过了一次西洋大片的瘾。</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文化生活贫乏,能有台电子管收音机那就是“大户人家”了,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买份报纸就是首选。周家牌路上就有个报摊,我读初中时就常在报摊买份《新民晚报》浏览,是我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p><p class="ql-block"> 周家牌路上还有个“流动图书馆”,设在顺成里弄堂口。用木板做成书架,可开可合,还能用锁锁上,里面都是小人书,白天放上几个小木凳,一些小屁孩会心甘情愿付上几分钱,津津有味地沉浸在历史的风云里。</p> <p class="ql-block">周家牌路上的“吴济和”、“万昌”两家南货店门口各有个固定的摊位:康乐球摊和象棋摊。康乐球,一米见方的球盘,四角各有十公分的球洞,中间置放十六颗子球,可四人或二人游戏,用母球击打子球,轮流击打,击打进洞分值高者获胜,这是一项比试力量和几何角度的游戏。象棋摊则是一位朱姓老者所摆,设一长桌,置五付棋盘,二人对奕,负者付款。我常见老先生亲自上阵厮杀,这样的摊主,賺钱为小,旨在自得其乐也,每忆及此,脑中浮现的就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p> <p class="ql-block">第四类地摊是流动性的,摊主走到那里,摊位就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下午露天菜场收摊后,常见围起了一圈人群,摊主先耍了一通大刀,或变套魔术,或牵个猴子翻几个跟头,正高潮处,便手持盘子索要小费,或推销祖传的膏药。这样的地摊来得快,散得也快。</p><p class="ql-block"> 还有种地摊需要安营扎寨十天半月的,这就是“流动动物园”,也曾出现在周家牌路上。这种地摊需要多人合作,先用布幔围出一块空地,再用铁笼子运来各类动物,有老虎、豺狼、狗熊、豹子等猛兽,也有猴子、蟒蛇、孔雀一类动物,挂上牌子便可购票入内观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杨浦公园尚未建成,儿童看个动物也是件稀罕的事,这样的“流动动物园”也就应运而生了,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周家牌路上轰动一时的盛事。</p><p class="ql-block"> 牵着马沿途卖马奶,是我儿时见到过的场景,我似乎在贾平凹的小说里读到过这样的情景。马铃一路叮叮当当,需要者只要招个手,就会在你家门口当场挤奶,决不掺假。</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多或晚上九点多,沪语声的糖粥和赤豆汤的叫卖声又会响起:“桂花赤豆汤,白糖莲芯粥”。那是告诉你要吃点心和夜宵了,当然还有叫卖小馄饨的吆喝和烘山芋摊的上场,飘在空中的香味溢满一条街,这也是最温馨的时刻。一付担子挑起了一个厨房满街走,这也是沪上久违了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在这些流动摊贩中,有支修理部队:削刀磨剪刀、修棕绷藤绷、锔碗补锅、收锡箔灰的流动摊贩,轮流着穿街走巷,总是用他们自己的方言,以独有的呼叫声召唤着各自的顾客,各有各的需求,成就了他们的生意。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他们正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p> <p class="ql-block">挑着担子随处走的还有糖画摊,摊主先把糖块投入铜锅熬成糖稀,举起铜锅把如丝状的糖稀缓缓倒在光滑的石板上,顷刻间便完成了一幅糖画。有人物,有动物,很有剪纸的风格,看似轻描淡写,其实糖画者还是要有一点美术功底的。糖画用竹签黏上,就成了儿童的玩物和甜品,到底能玩多久,就要看顽童的定力了。</p><p class="ql-block"> 和糖画相依相伴的是棉花糖摊,一个大圆桶,脚踩踏板使机器转动,加入砂糖瞬间就吹出如白云般的,颇有诗意的棉花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固定的,流动的,季节性的地摊,构成的我们城市的《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 当今,经济全球化受到干扰,国家提出了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方针,此时提出重振地摊经济正是时候。摆地摊门槛低,灵活机动,无需高昂的房租费,能让一部分人快速就业,减轻了国家的就业压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定时搞一些类似“庙会”的地摊,以活跃地方的经济。</p><p class="ql-block"> 有些地摊,随着历史的进步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中,有些地摊因为百姓的需求仍然有着生命力 ,有些地摊稍加改造便可焕发青春,还有些项目我们借助现在的科技可以创造出新的地摊。</p><p class="ql-block"> 政府部门也应出台一些政策法规,引导地摊经济规范健康地发展。</p><p class="ql-block"> 地摊啊,地摊,让人怀念,又让人憧憬。愿地摊经济插上时代的翅膀再现辉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采访结束后和和复旦三位同学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18日 阎式松记</p><p class="ql-block">(图片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