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div><br></div><div><br></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三十一章 48军和55军撤销揭秘(军史研究之三)</b></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br> 我们从第48军的历史变迁与组织沿革可以看出,我军在编制、番号、序列上进行过无数次的组建、撤销、改编、整编。一部48军的军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有些人或许会问:建国初期第48军为什么会被撤销?笔者认为,第48军番号的撤销,固然有其偶然性,令人遗憾,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里面虽然有着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朝鲜内战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不仅对中国与世界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改变了第48军的命运。<br><br><br><b> 一、中国为何出兵抗美援朝</b><div><br><br> 2020年10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关于抗美援朝的话题,一直是军界、学界以及民间长期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焦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学术界的不少研究成果,均较以往有很大突破。笔者认为,朝鲜内战的爆发,实质上是当时国际矛盾的总爆发,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的对抗与对决,却也创造了小国把大国从冷战成功拖入到热战的典型例子,而且朝鲜问题至今仍是一个“烫手山芋”,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r></div> 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div><br></div>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国同苏联以三八线为界,在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由此演变分裂成朝鲜南北阵营的导火线。1949年10月,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朝鲜劳动党,就此提出了统一的愿望。应金日成要求,1949年7月和1950年4月,中央军委将四野中的朝鲜族干部战士最多的第164师、第166师和第156师(抽调四野43军、47军等部队中的朝鲜族干部战士组建),三个师共计37000多人,携带最好的武装装备,整体移交给入朝鲜,分别改称为人民军第5、6、7师。战前朝鲜已经拥有了13.5万装备精良的军队,而且苏联撤军时留下了大量的重型武器和3000名军事顾问。相比之下,韩国军队只有95000(有说64697人),双方实力悬殊差距很大。<div><br> 金日成急于通过武力实现朝鲜南北统一,他多次请求斯大林和毛泽东允许和支持。但1949年之前,两国都否定了金日成的武力统一计划,因为苏联不想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升级,而中国正忙于自己的解放事业,包括要解放台湾。1950年初,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韩国和台湾均不在美国的防务圈内(美国的重点在欧洲)。斯大林解除了对美国的顾虑。1950年3月,金日成秘密访苏,双方详细讨论了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和援助承诺。5月中旬,金日成秘访北京,向中共中央通报了斯大林批准的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毛泽东表示同意,但中国并不知道朝鲜的详细作战计划和具体的开战日期。 </div><div> <br>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金日成下令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发动对韩国的突然进攻。随后朝鲜政府发表声明称,“南朝鲜李承晚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动突然袭击,这次战争是美帝国主义蓄意发动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说,是抗美卫国战争”。6月28日,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攻占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至7月初,朝鲜人民军已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控制92%的人口。三支曾在中国转战南北的朝鲜族师打得异常凶猛。其中,第166师还打到了朝鲜半岛最南端的全州地区。<br></div> 朝鲜人民军攻占韩国首都汉城。(朝鲜油画)<div><br></div> (注:对于朝鲜战争起因的表述:2001年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是:“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开始南侵”。1999年朝鲜高中教材是:“美帝国主义为进攻北方进行了缜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终于在1950年6月25日掀起了反对北方的侵略战争。”美国一套比较流行的《世界历史》教科书是:“朝鲜军队入侵南方”。中国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是:“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把战火一直烧到了鸭绿江边”。俄罗斯2008年的历史教材表述为,“1950年6月,北朝鲜军队侵入南方,并正式宣布他们是为了反击李承晚军队的攻击”。)<div><br> 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杜鲁门政府立刻命令美国远东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将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当天,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会议,因苏联代表的缺席,安理会通过了美国提交的动议案,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据苏联解体后前苏联档案的公开,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议,苏联代表应于6月底前返回安理会,以便行使一票否决权,反对联合国通过不利于朝鲜的决议,但斯大林拒绝了。斯大林的目的是,让美国等盟军卷入战争,让中国出兵朝鲜,让中国彻底对苏联“一边倒”。</div><div><br> 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决议,要求朝鲜共产党停战并撤回38度线以北。11国委员会之一的苏联本可以否决该项提议,但苏联正在抗议国民党中国为联合国的成员国,苏联代表未参加表决。</div> 朝鲜人民军攻占韩国首都汉城。(朝鲜油画)<div><br></div>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杜鲁门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形成全国第一个高潮。7月13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br> <div> 1950年7月7日,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出兵朝鲜。9月15日,在美英两国300多艘军舰和500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第10军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成功登陆,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断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一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很快溃败。9月29日,联合国军进抵三八线。当天,金日成发给毛泽东请求中国出兵救援的紧急电报。在此之前,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并轰炸扫射了辽宁丹东,让中国直接感受到美国的战争威胁。</div><div><br> 1950年10月1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方式入朝参战,在三八线以北地区组织防御。毛泽东很清楚,出兵朝鲜意味着,新生才半年的中国要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直接较量,风险极大。10月2日,毛泽东起草给斯大林的回电,同意立即出兵,但要求苏联给以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但是,在当天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出现了不同意见,多数领导人不赞成出兵或主张对出兵问题慎重考虑。毛泽东的电报没有发出。</div> 美国档案馆珍藏的仁川登陆作战照片<div><br></div> 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决定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会上,林彪发言详细分析了反对出兵朝鲜的理由,并且得到了政治局多数成员的赞成。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在我们党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div><br> 曾任毛泽东秘书、后来担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逄先知同志,在他的《毛泽东与抗美援朝》一书中写道:在10月4日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理由主要是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些干部和战士中间存在着和平厌战思想;担心战争长期拖下去,我们负担不起等等”。</div><div><br> 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在回忆录中记述:林彪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div> 抗美援朝:毛泽东一生当中最艰难的抉择是出兵朝鲜 (油画) 10月4日下午,彭德怀乘坐专机从西安赶到中南海开会。5日上午,毛泽东把彭德怀找去单独谈话,彭表示愿意挂帅东征。下午,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进行,彭德怀力主出兵抗美援朝。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让美国吞并了整个朝鲜,它随时都可以寻找借口向我挑衅、发动侵略战争,所以迟打不如早打。”彭德怀发言后,毛泽东站起来坚定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div><br> 此时,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心已下。10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终于作出决定派兵入朝作战,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表示坚决拥护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定,并对如何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及入朝作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同时,林彪的身体也确实有病。会后,周恩来、林彪前往苏联会见斯大林,商谈有关苏联的军事援助和对我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问题。林彪在会谈结束后,就留在苏联治病一段时间。毛泽东后来曾讲,出兵朝鲜,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作出的决策。</div><div><br>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决定出兵朝鲜以后,斯大林最初还不愿意出动苏联空军配合志愿军入朝作战。最后还是同意了,但所有飞机都涂上志愿军或人民军的标志;苏联飞行员都要穿上中国军服,且在空中通话时不得使用俄语。此后不久,苏联米格-15歼击机保卫朝鲜鸭绿江至清川江地区的上空,这就是朝战期间著名的“米格走廊”。实际上,美国空军很早就知道他们真正的空中对手就是苏联人。但艾森豪威尔政府一直将这一情报压下来,因为如果“泄露出去,将形成与俄国开战的巨大压力”。正是双方的默契,使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真相沉寂了40多年。</div> 金日成等朝鲜人民军与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合影。<br><br> <b> 二、48军是什么原因被撤销</b><div><br><br> 第48军隶属于四野第15兵团。第15兵团成立于1949年5月1日,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贺晋年任第二副司令员,兼任第48军军长。1952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48军军部改编为新的第21兵团部,宣告48军番号被撤消。然而,仅仅半年时间,第21兵团番号又撤销,改称第55军。从此,第48军的光辉名称不再使用。根据一些军史资料,下面我们来分析和推论第48军以及55军被撤销的前因后果。</div><div><br> <b>(一)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是导致第48军从辉煌走向衰败,最后被撤销的一个重要拐点。</b></div><div><br> 1950年6月25日爆发朝鲜战争后,7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抽调第13兵团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及第42军,以及3个炮兵师和高射炮兵、工兵、汽车团等各1部,共计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但由于粟裕病重请假不能到任,东北边防军的领帅机关并未组建,实际上由第13兵团负责具体组建事项。</div><div><br> 当时,第13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按说,应由他来负责入朝前的准备工作,但林彪却出人意料的破例临阵换将,将邓华与黄永胜对调,即黄永胜任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任第13兵团司令员。这个绝无仅有。为什么要把原司令员调走呢?据《邓华传》一书披露:“会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都认为黄永胜各方面素质均不如邓华,因之决定他们两人对调。” 邓华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他肯动脑子,善于思考,能够拍板、敢于拍板,这是未来在与美军这样的现代化军队较量时非常难得的素质;特别是刚刚结束的海南岛一役,他指挥10万大军,跨海南征,以木船打军舰,取得大胜,这是令毛泽东等领导人果断拍板的直接原因。<br></div> ( 五十年代宣传画)<div><br></div> 当时身在广州的邓华,临危受命,感到时间紧迫,但他对第13兵团机关不很熟悉,担心战事紧张,机关工作不顺手,影响组织指挥。他经过深思熟虑,向4野总部和中央军委提出,不仅15兵团司令员与13兵团司令员需要对调,这两个兵团的机关也需要对调。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邓华还将第12兵团参谋长解方也调到13兵团当参谋长。事实证明,邓华重组第13兵团机关是卓有成效的。<div><br></div><div> 1950年7月,第13兵团机关改称第15兵团机关,南下广州兼广东军区机关;第15兵团机关改为第13兵团机关。邓华出任第13兵团司令员后,即刻率13兵团驻扎信阳的38军、漯河的39军、广州的40军迅速开赴东北,连同已在东北垦荒的42军(原属13兵团)及炮兵、工兵等部队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div><div><br> 作为最先被确定下来的援朝部队指挥官,7月25日邓华奔赴北京受命后,立即到东北部署入朝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在东北局、东北军区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整顿了各军,完成各项后勤物资的调配工作,组织制定部队的入朝开进计划。特别是针对夜渡鸭绿江,考虑到如何隐蔽伪装浮桥,架通浮桥和拆卸浮桥。后来渡江,我军只用了3个晚上,即渡过了25万人马,而美军竟然没有丝毫察觉。这种突然和迅速,可谓是现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div><div><br> 10月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后,彭德怀决定以第13兵团机关为基础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13兵团领导除政委赖传珠调总干部部外均到志愿军总部任职,邓华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韩先楚、洪学智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div></div></div> 1951年,彭德怀司令员(右三)在朝鲜成川郡桧仓与邓华(右一)、陈赓、甘泗淇、王正柱等合影<div><br></div> 1950年10月16日,作为志愿军先头部队,第42军秘密入朝,比其他兄弟军早了3天。10月19日晚,彭德怀、邓华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25万余人,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等地,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同一天,“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成立,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分会。官方将这一天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注:朝鲜战争时任彭德怀的机要秘书、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于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飞机轰炸下不幸牺牲)。 <div><br><div> 邓华作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从志愿军入朝前的准备,到战争初期的五次战役;从开启停战谈判的序幕,到战略防御阶段的重大决策,都贡献了独到的军事和政治智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战争后期,他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长达两年之久,直接指挥了着名的上甘岭战役、西海岸抗登陆作战和最后的金城反击战。1953年7月,邓华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4年回国后,历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div><div><br> 1959年8月“庐山会议”,彭德怀等被打成反党集团。志愿军总部的开国四将为彭德怀鸣不平,均受到批判斗争、专案审查和撤销职务。洪学智、万毅、钟伟(《亮剑》中李云龙、丁伟的原型之一。)等撤销军职,降为外地副厅长,邓华因毛发话:“邓是彭的人,但邓与彭是有区别的”,1960年邓华被贬职到四川省担任主管农机的副省长,全家也迁到了成都,造福天府百姓,经历了18年的风雨。邓华1977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委员。他在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11届3中全会上,积极为彭德怀冤案平反鼔与呼,因劳累和激动自己也病倒了。邓华生前还没有看到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平反文件,1980年7月3日,邓华与世长辞了。<br></div></div> 文武双全的一代名将邓华上将 <b><br> (二)48军下辖的第142师、第143师被抽调改编为炮兵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使得48军伤筋动骨,由盛而衰。</b><div><b><br></b><br> 第142师不仅是第48军的第一主力师,也是4野和15兵团的主力师。特别是142师424团,就是最著名的参加过秋收起义的红1军团红1师红1团。该团作风顽强,战斗力超强,是中央红军的三只虎之一。在长征途中,“红1团”担任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血战湘江、飞越乌江、四渡赤水河、智取遵义城、强渡天险大渡河,所向披靡,威震敌胆,涌现出了大渡河17勇士等。在抗日战争时期,142师的“红1团”参加首战平型关、血战狼牙山,涌现了“狼牙山五壮士连”、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功臣炮连”、“特级战斗英雄”李万余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荣誉集体,为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div><div><br> 第143师是第48军的第二主力师,也是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时期的老部队。在1948年5月25日的解放热河隆化的战役中,被称为“固若金汤”的隆化县城的守敌是国军第13军89师,我11纵的战斗部署以31师(142师)配属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重点夺取苔山;以33师(144师)协同32师(143师)围歼隆化中学的守敌。这场攻坚战打得非常艰苦,解放军伤亡很严重,其中第31师(142师)副师长兼91团(424团)团长李荣顺在战斗中牺牲。但也涌现出32师96团(143师429团)班长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掉桥头堡,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是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 </div> 电影《董存瑞》剧照。<div><br></div> 第143师还出了一位全军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郭俊卿。这位女扮男装、南征北战的“现代花木兰”,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开幕会上,毛泽东和朱德与郭俊卿亲切握手并共进晚餐。1959年,以郭俊卿的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激励和教育了亿万中国人。时任4野第48军政治部秘书长李振军,于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期间,专为郭俊卿写了一首诗:“隐姓埋名为革命,血雨腥风铸俊卿,人民世纪花木兰,英模会上举世惊”。(李振军后任55军政治部主任,47军副政委、湖南省军区副政委、湖南省委书记。1978年任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1982年任武警察总部副政委、第一任专职政委等职。)<div><br></div><div> 由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除了邓华率领第13兵团机关(原15兵团机关原班人马)及所属部队于10月19日晚跨过鸭绿江后,中央军委还直接把第15兵团的主力师第142师、第143师调离48军,在东北分别改编为高射炮兵和火箭炮兵部队,并赴朝鲜参加作战。第142师、第143师的调离,这就等于48军的“三足鼎立”,失去了两个重要的支柱。尽管在4个月后的1951年3月,重新组建了第二个第142师、第143师。但毕竟新老部队“不可同日而语”,不在一个档次上面,这也就为一年后48军的番号撤销,埋下了伏笔。<div><br> 相对于第48军前面的两个老大哥来说,第144师无论是从部队的资历,还是战斗力等各方面,还是较为逊色一些。但在后来新组建的第142师、第143师面前,第144师就变成了第48军的“带头大哥”,军部走到哪里,144师就带到哪里。无论是48军怎么整编还是撤销番号,但第144师都一直存在(后改番号为163师),而且成为第48军的唯一单传血脉保留至今。不仅如此,在142师调离48军赴东北改炮兵之前,48军还特意请求军委,把144师430团和142 师424团(“红1团”)“互调建制”;新的142师430团赴东北改编为炮兵后,144师则把424团又改番号为430团。</div></div> 1950年10月,第142师、第143师调离48军,在东北分别改编为高射炮兵和火箭炮兵部队,开赴朝鲜参加作战。 <div><br></div> <b>(三)第15兵团和48军领导机关的变更,对48军的撤销有一定的影响。</b><div><br> 众所周知,新老领导班子的调整和更替,对一个部队、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朝鲜内战的爆发,使得我军比较仓促地组建起东北边防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兵团机关改为第13兵团机关后,北上东北参加抗美援朝,对48军、43军、44军等所辖部队的影响都很大。</div><div><br> 在1950年6月25日的朝鲜内战爆发前,第13兵团作为全军总预备队已经部署在中原地区。当时,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带领机关在河南郑州,38军部署在信阳、39军驻在漯河,40军刚刚解放海南岛准备撤回广州,还有一部分部队在广西剿匪建政兼广西军区。如果组建东北边防军,由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统领所属部队奔赴东北,赴朝参战即可,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林彪决定将在广州的邓华第15兵团领导机关,来统领第13兵团所属部队出兵朝鲜,这是不是犯有“大战在即,临阵换帅”的兵家大忌?!</div><div><br> 虽然说,以邓华取代黄永胜,也是考虑到邓华比较稳健、全面,再加上邓华刚成功指挥了40军、43军解放海南岛战役,引起了中央重视。但事实上,四野的4个兵团12个军的战斗力、实力大体上都相差不多,悬殊不大,各有辉煌。从第13兵团所属各军来说,在即将出兵朝鲜开战之际,突然换上一个相对陌生的第15兵团领导机关来指挥,新的团队相互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战略思想和战术打法是否能随着主帅的更换而改变?!这都需要一个相互了解和熟悉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和适应。同样,对于新担任15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来说,对于所属的43军、44军、48军,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div> 黄永胜上将戎马一生。 假如说当初的决定是,直接由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率领麾下的第43军、44军、48军3个军赴东北:或者说直接由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率领所属的第38军、39军、40军3个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那么既不会犯有兵家大忌,也不会把第15兵团的第43军、44军、48军拆得七零八落,导致这3个军后来被全部撤销的命运。与其相反,第13兵团的第38军、39军、40军、42军,因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且在作战中打出了威风,在多次裁军撤编中,这些军均全部保留到现在,并成为我军的精锐部队。然而,历史是从来不承认假如的。<div><br> 从某种角度来说,以邓华取代黄永胜,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邓华出身书香门第,念过高中,在红军队伍中算是知识分子;黄永胜是放牛娃出身,幼时只读过两年私塾。他俩既是多年老搭档,又是老冤家。1932年底,他俩就担任红12军36师政委和师长;1933年6月藤田整编时,他俩担任红1师3团的政委和团长;1937年8月八路军改编时,他俩担任115师685团政委和团长;1944年他俩又担任晋察冀军区机动旅政委和旅长(赴延安后改称陕甘宁教导第二旅)。他俩四次合作,几次闹翻,皆因个性都很强硬,指挥欲极强,都想自己说了算,加上“党指挥枪”,政委有最终拍板权,黄永胜曾气得拍桌子:“什么事都由你说了算,还要我有什么用?”所以俩人经常争吵抬杠。黄永胜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一天政治委员都没当过,这在57个开国上将是不多见的。<br><br> 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军委调邓华及第15兵团机关来替换黄永胜指挥第13兵团的几个军参加抗美援朝,虽然说是最高层作出的决策,与邓华本人无关,但也明摆着邓华的位置强过他黄永胜。要知道,这13兵团司令员的职务,非同小可。因为13兵团下辖的38军、39军、40军号称林总麾下的“三只虎”,是四野乃至全军战斗力最强的三个军,原本就是当作战略总预备队来用的。黄永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以后一旦机会来临,自然就会出现“暗中使绊子”的场面。<br><br> 在1959年8月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子。在开会时有人给大会主席递了条子,说邓华等与彭德怀有黑关系。负责清查邓华问题的恰好是黄永胜,可能对九年前邓华取代他任第13兵团司令员仍有些耿耿于怀,就借机落井下石,整了邓华的所谓“反党反毛主席”和“军事俱乐部”黑材料。结果导致邓华被撤销军内职务,被贬职到四川省担任主管农机的副省长,经历了18年的风风雨雨。<br><br>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黄永胜自己也没想到,因为“林彪事件”,1971年秋他被撤职审查,1973年8月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黄永胜曾大发感慨:“武将不敌文人,林彪之死是天意。”曾经风光无限的黄永胜于1983年4月26日因病去世。(黄永胜的妻子项辉方没受影响,还得到了提升。此后的她成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2003年去世)</div> 林彪与“四大金刚”合影。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三、15兵团三个军的大结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关于第48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军长贺晋年是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曾当过红十五军团红81师师长、红27军军长等职务,在延安和东北时期,贺晋年都以善打硬仗、恶仗,擅长剿匪而闻名。在1946年东北匪患最为严重的时候,他任松江军区司令员,率领部队在小兴安岭地区剿匪,战功卓著。小说《林海雪原》和当红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描写的,就是这段时期发生的剿匪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贺晋年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员,同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他组建了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并任司令员,1949年3月任第48军军长;1949年6月至1950年6月任第15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第48军军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特意把贺晋年调往东北军区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兼东北军区卫戍部队司令员、防空部队司令员、装甲兵部队司令员,参与组织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工作。但由于贺晋年与高岗在陕北和东北时期都有一定的交往和工作关系,结果在1953年反“高饶反党集团”中被定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还是由于罗荣桓的极力保护,才没有被一撸到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贺晋年1955年被调任吉林省军区司令,授衔时,红军时期就当过军长的贺晋年最初只是定为大校军衔,最后才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了我军唯一的副兵团级少将,明显偏低,而与他同资格的都是中将以上。贺晋年后任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2003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其子贺毅为少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第48军老军长贺晋年调任东北军区后,第48军副军长刘转连接任军长(1952年4月调任41军军长),48军政治委员仍为陈仁麒(1952年4月至10月任第21兵团政治委员。10月任第55军政治委员)。1952年3月,第21兵团部改组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4月,第48军军部在桂林组建新的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政治委员陈仁麒,第48军番号撤销。11月,新组建刚半年的第21兵团番号改为陆军第55军。1985年10月,在百万大裁军中,第55军番号撤销,48军军部残存的历史彻底终结了。</p> 第15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第48军军长贺晋年少将戎马一生 (<b>二)关于第43军。</b><div><b><br></b> 第43军是野战军中的"老大哥","攻坚老虎"名不虚传。它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英雄部队,迫根溯源,其部队的一支乃是大革命时期"叶挺独立团"的传人。南昌起义后转战至井冈山朱毛部队会师,组成红4军。1933 年 6 月,编为红1军团第2师。长征时,红2师作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 智取遵义,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抗战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首战平型关。1941年“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div><div><br> 43军下辖第127、128、129、156师,该军是四野战斗基础巩固、战斗经验较多、能攻能守、善于攻坚及纵深战斗的主力军之一。所属127师是全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红1军团红2师的基础,解放军的老祖宗部队就是该师的379团。该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仗,是四野的头等主力师。128师也是头等主力师,长于爆破,攻坚力最顽强,被林彪赞为“攻坚老虎”。</div><div><br> 日本投降后,新四军第3师奉命挺进东北,该师第7旅是林彪的"娘家",红军初始,他当连长时就是在这支部队。后来7旅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军6纵17师,成为东北野战部队中攻坚力量最顽强之部队,并荣获了"攻坚老虎"的美称。1948 年 11 月 ,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6纵改称为第43军,共 6.3 万人。由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李作鹏任副军长兼任第127师师长,后升任43军军长。下辖第127师、第128师(第17师改称)、第129师,原东北军区独立第6师 调归第43军建制,改称第156师。 </div> 1950 年3 月至 5 月初,李作鹏率43军、韩先楚率40军解放海南岛。图为4月23日海口市解放,群众载歌载舞欢迎解放军。<div><br></div> 1949年9 月中旬,第15兵团43军进军广东。10月14日, 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广州。1950 年4月17日,李作鹏率43军、韩先楚率40军强行渡海,登陆海南岛,5月1日,海南岛全岛宣告解放。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5个师9个团,共33148人,其中俘虏26469人,缴获火炮418门、飞机4架、坦克和装甲车7辆、汽车140辆,击毁敌人战机2架、军舰1艘,击伤敌舰5艘。我军伤亡4614人,其中400多人在海上战斗中阵亡。解放海南后的第二个月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宣布,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后来,毛泽东主席意味深长地对邓华说,要是你们晚打两个月,海南很可能就变成了“第二个台湾”。<br><br> 1952年7月,43军军部与海南军区合并,称海南军区兼第43军,1961年8月,43军番号撤销。1968年9月,在广西柳州又重新恢复第43军番号和建制,127师、128师归建,原55军220师划入第43军。1969年220师改称为129师。1969年10月,43军移防河南洛阳,转隶武汉军区,担任战略预备队任务。1979年2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43军番号再次被撤销。所属127师调入济南军区54集团军。128师曾长期驻守海南,1985年转隶济南军区20集团军。129师于1952年11月撤销番号,师部与海军海南岛基地组建西营基地,后为海军湛江基地。<div><br></div><div><b> (四)关于第44军。<br></b><br> 第44军的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首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吴富善任副政治委员,高体乾任参谋长,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19、第20、第21师。1948年11月,第7纵队改称第44军,下辖第130、131、132、157师,全军4.8万余人。1949年4月,该军编入第15兵团建制。</div>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第44军和平解放广州。图为广州举行庆祝广州解放及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div><br></div> <div> 1949年10月,当第15兵团和第4兵团出现在粤北时,广东国民党余汉谋的12万军队决定放弃广州而撤退。10月14日,解放军第44军两个师不战而解放广州,广州城没有遭到战火破坏。10月下旬,广东战役胜利结束。邓华、赖传珠率15兵团部进入广州,44军军部及132师担任警备任务。11月初,广东军区(二级军区)成立,领导机关由15兵团兼,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赖传珠分任第一副司令员和第一副政委。1950年9月,44军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div><div><br></div> 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军部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130师和第45军合编为新成立的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改为海军航空第3师。132师调归海南军区兼第43军,一直驻守海南岛。第130师是我军唯一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1953年2月入朝参战,1958年5月回国;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作战;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1969年第130师改称第160师。1979年配属第41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160师,1998年改为摩步160旅。2003年摩步160旅撤消番号及建制。<br> 1949年10月14日迎广州解放。图为广州爱群大厦悬挂巨幅毛主席像。<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四、对越作战功勋部队第55军为何被撤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55军是经过多次调整后组成的部队。前身是第48军军部及48军第144师和49军第145师、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等部。1952年3月15日,中南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将原第21兵团兵团部改组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另以第48军军部及所属第144师,第49军所辖第145师和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组成新的第21兵团。第48军军部改组为第21兵团兵团部;第48军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1日,第21兵团改番号为陆军第55军,军长陈明仁,中南军区公安军政委王振乾调任第55军政委,副军长欧致富、魏镇,参谋长高体乾,政治部主任钟文法,下辖第144(师长张荣森,政委肖泽泉,副师长刘桐山,参谋长霍成忠,政治部主任施高)、第215(师长张镜白,政委江腾蛟)、第219师(师长程启文,政委高先贵,副师长李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第55军组建时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来源于四野48军军部及144师、49军145师、陈明仁原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成的第21兵团等部。在广州军区的41军、42军、55军这三个野战军中,第55军的资历最浅,地位最低。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打得最好,战绩最佳,作风最过硬,一战而成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英模单位和英模个人也位居参战的9个陆军之首。然而,这支功勋部队却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撤销番号。</p>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毛泽东对前来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陈明仁说:“新政治协商会议就要开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独缺少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你是第一个,你来了,代表性就全面了。” <div><br></div> 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前夕,中央军委提出了消肿整编的征求意见方案。其中明确要将35个陆军军整编成24个集团军。方案中除了要撤销合并几个军区外,提出要保留的北京军区8个军撤销2个(66军、69军),沈阳军区6个军撤销1个(68军),南京军区3个军撤销1个(60军),济南军区3个军撤销1个(46军),广州军区3个军撤销1个(42军),昆明军区2个军撤销1个(11军)、兰州军区3个军撤销1个(19军),再加上撤销合并的武汉军区、成都军区、福州军区各撤销1个军(43军、29军、50军),全军共撤销11个陆军军,以剩下的军为基础组建24个陆军集团军。<div><br> 在中央军委提出的消肿整编征求意见方案中,42军是要撤销,41军和55军是要保留的。从3个军的下属部队历史上看,资历最老则是55军144师的430团(原48军142师424团即著名的“红一团”),1970年改称55军163师487团。从战史上看,42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且是第一批过江部队,打得很英勇。55军没有入朝,在国内参加了剿匪战斗并常年戍边。在1979年的对越作战中,55军战绩最好(歼灭越军1万余人,居参战9个陆军之首),远远超过了42军。军委最初方案中要保留55军,大概是考虑了55军的出色表现及下属部队有资历最老的“红一团”。</div> 1979年2月对越作战时的55军首长。<br> 1985年4月,总参谋部在北京召开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工作座谈会,召集了各大军区、空军、海军、二炮,军、政、后学院,军事科学院的领导参加。会上讨论得很热烈,领导们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建议,保留42军,合并55军。理由是55军驻地在粤东一带,位置较偏;42军的驻地在惠州至广州一线,易于辐射全省,巩固海防。保留42军,将合并后的55军部分保留部队向粤西移驻,正好可以形成对广东全省的鼎足防卫。如果是保留55军,撤销42军,那调动移防的动作就大了,成本也加大了很多。如此调整,有利于部队的部署和建设。<div><br> 1985年6月4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公布了最终的大裁军整编方案。其中除将昆明军区撤销,机构和防务合并到成都军区外,也采纳了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的建议,决定保留42军,撤销55军的番号,将55军163师等部分单位合并到42军,164师并入到41军,整编组建成陆军集团军。</div><div><br> 中央军委做出这样的决策,除了考虑广州军区的意见外,也是为了平衡各个军。当时除极个别的王牌部队外,确定的裁军原则主要是:“留老不留新”、“留番号不留部队”、“留部队不留番号”等。在广州军区3个军中,41军资历最老,功勋卓著,42军参加过抗美援朝,55军的军史最短,地位最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且缺少上层人物。相比之下,55军是陈明仁起义后为他撑门面而组建的,部队来自48军、49军和他原先的老部队混编而成,历史不长,缺少为55军说话的上层人物。</div> 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广州军区第55军攻同登,克谅山,披坚执锐,势如破竹,创造了东西全线军级单位战绩最辉煌、表现最突出、战后被授予荣誉称号单位和个人最多的纪录。作战期间共歼敌10509人,其中毙敌10401人,俘敌108人,伤敌还未算,居参战的9个军之首。 图为:越战后的55军庆功大会。<div><br></div> 按照“留老不留新”的原则裁掉是硬杠杠,这没话说。若不如此,如武汉军区的3个军要裁掉哪个就很麻烦。20军、43军、54军,都是有着赫赫战绩的英雄部队,裁谁留谁令人殊难抉择。谁都知道43军中的127师是解放军中资历最老的部队,128师更是东野的“攻坚老虎”,要保留估计大家都同意。然而,按照“留老不留新”的原则,43军军部是1968年重新组建的,在武汉军区3个军中军史最短,要裁就得裁43军。百万大裁军,如此大的一个战略行动,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裁判原则必然是难以推动的。<div><br> 名留军史的第55军最终被裁掉,但该军精华依然保留,并且与42军所保留的精锐部队合成于一体,强强联合,经过日后多轮更新装备整编序列,更加精干高效,得到了1+1大于2的效果,从而赢得了“岭南雄师”的美名。当然,在1985年大裁军中,也曾出现为了保留某些军的番号,把自己的二流师裁撤,而把裁撤军的一流师整编合并到保留的某些军来。例如,某保留军的主力师大多是被裁撤军的主力师,而没有自己的主力部队。</div><div><br> 在我看来,假如第48军不被撤销的话,按照“留老不留新”的裁军硬杠杠,第48军的军史资历、光辉历程在全军来说,可谓是响当当的“红一团”。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过去,过去了的事情则永远过去了。据说,1969年底,广州军区重新组建第142师、143师、145师、146师时,已着手在湖南衡阳市筹建第48军军部。只不过随着1971年“9.13事件”的发生,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有一种说法是,林彪集团要南下广州“另立中央”,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事。由于广州军区皆为四野老部队,林彪大难临头之际,想来广州避一避倒是在情理之中。如此计划实现的话,中国的历史不知又将会怎样改写???</div> 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55军毙敌10401人,俘敌108人,居参战的9个军之首,创造了东西全线军级单位战绩最辉煌、表现最突出、战后被授予荣誉称号单位和个人最多的纪录。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五、42军为何后来一直保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当兵的部队是归第42军代管的陆军第142师。解放战争时期和1950年两次成立的第142师、143师,都是隶属于第48军。1950-1952年,第142师、143师和第48军先后被撤销。1969年11月,新组建的历史上第三个第142师、143师,都归42军代管。70年代是42军历史上最强大时期,拥有第124师、125师、126师、142师、143师五个甲级师。可以说,笔者所在的142师与48军、42军都有渊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42军其前身为1948年春由三个独立师改编而成的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这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中唯一的第5纵队。为什么其他野战军没有第5纵队?据说,1936年西班牙内战,颠覆共和国为纳粹开路的就是内奸"第5纵队",此后便成了共产党人的忌讳。林彪则不信这个邪,在全军来了个独一无二。5纵的首任司令也很有名,便是人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的万毅,政治委员刘兴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5纵队在东野各部队属于资历甚浅、排名靠后、战绩一般的部队。值得一提的亮点是辽沈战役中打廖耀湘兵团,5纵在黑山以东地区吃了个肚满肠肥,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生俘新编第1军中将军长文小山。1948年11月,第5纵改编为四野第42军,辖第124、第125、第126师。在进军中南时,42军是整个四野中唯一没有南渡长江的部队,一直在河南剿匪。1950年2月,42军奉调东北,在齐齐哈尔市从事了半年的农垦生产,已有了全军集体转业的趋势,将士们已经做好了扎根北大荒的思想准备。其时任军长是出身红四方面军的"瘸子"名将吴瑞林,他被戏称为“首任军长兼末代军长”。</p> 1950年2月,42军奉调东北,在齐齐哈尔市从事了半年的农垦生产,已有了全军集体转业的趋势。<div><br></div>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第42军有了“英雄用武之地”。第42军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机动战斗部队,被编入第13兵团的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出兵前,高岗曾对彭德怀说:“这支部队不行,没打过什么大仗!”但42军还是作为最早入朝的志愿军先头部队,于1950年10月16日就已秘密入朝,比38军、39军、40军等其他兄弟军还早了3天。之所以提前3天秘密入朝,是因为联合国军北进速度太快。彭德怀制订了“西攻东防”的第一次战役计划,集中三个军在西线打美第8集团军,由42军在东线阻击美第10军。<div><div><br> 在第一次战役中,42军在朝鲜战场上就打了一个翻身仗,打得最出名的就是位于长津湖地区的“黄草岭阻击战”,这是42军战史上的辉煌,让38军、39军、40军这三个老大哥刮目相看。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42军4万多勇士扼守阵地,同敌连续激战13个昼夜,最终完成了阻击任务,杀伤美韩军2000余人,自己也付出了1800余人的伤亡。美军俘虏了一些42军的士兵,证实了中国军队已经参战。如今,在42军124师370团2营4连荣誉室里,还悬挂着一面浸染着战火硝烟和岁月风尘的锦旗“黄草岭英雄连”。</div><div><br> 在第二次战役中,42军穿插部队在新仓里遭到了美骑1师第7团的阻击,指挥员临阵犹豫,攻击决心不坚决,穿插没有到位,致使西线美军抢先夺路而逃。38军因穿插成功而一举成名“万岁军”,奠定了中国陆军部队老大的地位。假如说42军当时如果穿插成功,完成了迂回包抄顺川、肃川的任务,或许“万岁军”的桂冠就是他们的了。在第四次战役中,42军的炮兵团在开进途中因马匹受惊暴露了目标,招来了许多美军飞机,被炸了个一塌糊涂,无法进行火力支援。砥平里之战中国军队屡攻不克,伤亡惨重,只好在漫天大雪中撤出战斗。</div></div> 42军124师370团2营4连被命名为“黄草岭英雄连”<div><br></div> 在朝鲜战场上,42军总体上来说打得不错,但失误仍不少,特别是42军错失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在两年多的抗美援朝作战中,42军共歼敌2.8万余人,终于从二流部队中脱颖而出,成为志愿军的头等主力部队之一。1952年11月,吴瑞林率42军奉命回国。42军受到金日成的亲自设宴送行,并在北京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42军回国后,在全军首批进行了苏式装备改装试点,调防到华南地区雷州半岛并驻扎湛江,后移防惠州地区,主要负责防范台湾国军反攻大陆。<div><br> 在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42军投入东线作战28天,大小战斗4180多次,共歼敌6901名。对谅山发起攻击,消灭越南精锐部队308师。其中,124师共歼敌2991人,自己伤亡900人(其中阵亡246人,负伤654人)。125师共歼敌1718人,其中击毙1010人,伤敌625人,俘敌83 人。126师共歼敌2054人,其中击毙1088人,伤敌900人,俘敌66人;自己牺牲226人,包括师副政委林凤云、副师长赵连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这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div><div><br> 实事求是地说,在中越战争期间,42军打得不尽如人意,伤亡很大,而且126师还牺牲了两名师级干部。要说越战的难度,其实东线战况最激烈、打得最惨重的战役还是谅山战役。谅山是越南军事重镇,有重兵把守,开国上将许世友亲自指挥谅山战役,注定谅山战役是一场血战。好在55军不负众望,特别是163师克同登,占谅山,全师毙敌5293人,俘敌38人,在全军所有参战师中,战绩最为辉煌。战后评功评奖,163师计有444名官兵立一等功。</div> 这张著名照片《攻克谅山》,是解放军战地记者李永安在越南谅山省委大楼前拍下的。<div><br></div> 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之所以把55军撤销了,在我看来,这是因为42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42军“天时”(运气)真好。解放战争时期,没有随四野大军过长江,新中国成立之初回东北搞农业生产,面临部队集体转业之际时来运转,碰上了抗美援朝,作为13兵团第一批部队入朝作战,而且还比其他军提前3天进入朝鲜,一上来就打了一个漂亮的“黄草岭阻击战”,也是一战成就辉煌。从朝鲜回国后,从东北调防广东湛江,后又移防到比邻香港的惠州地区长期驻扎,这就具有了交通便捷的“地利”优势。<div><br> 由于“地利”优势,使得42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从而建立起来良好的“人脉”关系。原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在1983年至1985年间曾担任42军政委。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上将,1979年对越作战时任42军124师师长,以后历任42军副军长、军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994年6月晋升上将。原南京军区政委雷鸣球在1985年至1992年间曾任42军政委。1994年,42军参与组建驻港部队的各项工作,时任军长刘镇武出任驻港部队首任司令员,后来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原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张阳在2000至2004年,曾担任42军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等。</div><div><br> 综上所述,第42军经历了数次裁军整编,包括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和此次军改中,第42军这支年轻的部队每次都屹立不动,始终能够得到各方面的眷顾和保留,并且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42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这一系列的因素,恐怕都是55军可望不可即的。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中,应该说,良好的“人脉”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人脉”关系不好拿到台面上来说。当年保留42军,合并55军的理由是,55军驻地位置较偏,辐射不了全省。其实,假如说要撤销42军的话,也可以马上把55军移防到惠州去,这样“地利”位置就适中了。关键问题是,55军不在于“天时、地利”,而是缺乏“人和”之优势。</div> 第42集团军正在进行登陆军事演习。<br><br> 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第42军改编为陆军第42集团军,辖步兵第124师、第126师和原属第55军的第163师共计3个步兵师,并编入炮兵第一师(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由东北炮兵部队组成,是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之一。《志愿军战歌》歌词便出自该师第26团第五连指导员麻扶摇)、坦克旅、高炮旅。原第125师撤销。<div><br> 1994年,第42集团军参与了组建驻香港部队的各项工作,时任军长刘镇武出任驻港部队首任司令员,并以步兵第487团团部机关、直属队和第1、第2营为主体,加上第41集团军'塔山英雄团'一部分,组成步兵旅。1996年,步兵第126师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2016年,陆军第42集团军转隶南部战区。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42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为第74集团军。 </div> <div> 1994年,以第42集团军第163师第487团(“红一团”)团部机关、直属队和第1、第2营为主体,加上第41集团军“塔山英雄团”一部分,组成驻香港部队步兵旅。</div><div><br></div> 图片新闻:2009年10月1日上午10:00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多种新式武器接受检阅,这是中国第14次、也是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新中国60年国庆阅兵,新武器、新装备、新方队,以恢宏、磅礴之势,再度震惊世界,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 <div><br></div><div><br></div> 下一篇 请看《那年我是一个兵》第三十二章 红一师红一团前世今生(军史研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