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千山“木鱼庵”

耕读斋

<p class="ql-block">  走进千山的深秋,随着北方天气的渐凉,深深浅浅的金黄,纯净安宁的深蓝,它们交相辉映,它们互为光照,那百年银杏树澄明敞亮,那千年古松恣意昂扬,实在令人心动。当我们站在千山木鱼庵大门前仰头的刹那,在我们凝眸的瞬间,我们对自己的心说。百年银杏树是五彩的,千年古松是从容的,万年木鱼石是古朴的,染了秋色的木鱼庵是幽谧的。在我们眸光触及的每一个角落,在我们的一呼一吸间。 千山的深秋,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载着我们“八会村”全体村民,一路驰骋,一路遐思,一路畅享,一路穿越,在千山木鱼峰、五老峰、双泉峰、双头峰、老祖峰、观莲台、莲籽峰、子母峰里,体味深秋的洒脱,感受深秋的诗意,感悟深秋的奉献……</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对千山的牵挂,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情。千山在我们“八会村”全体村民的印象中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幽美而恬静,时常牵动着我们的心扉。公元2022年10月30日,我们在张村长、曲副村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离千山中会寺不远的“木鱼庵”。是座道观,叫的直白,是用道家的法器命名。木鱼是“释”、“道”都使用的法器。关于来源,其说法不一,有的说“木鱼”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高僧怀海禅师所撰《敕修清规》:“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据此,木鱼当为佛门僧侣所创,有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之意。就是说鱼的眼睛是总睁着的,用这种象征来敦促修行之人,不要懒惰,要砥砺修行。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道教首创的,作为法器,早在晋代就已经出现了,常见的是木鱼与铜磬相互配合,用来掌握诵经礼忏的进度,在古代乐器里面也有它的身影。在我们考察的寺庙道观中,经常看到大殿之上,有人向神佛叩拜时,旁边的师傅或者道长就会伴着叩拜的节奏,敲木鱼击铜磬。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很悦耳,能够烘托出寺庙道观里礼佛拜神的气氛,也是殿里有法事活动,请勿打扰的警示。</p> <p class="ql-block">  木鱼庵的山门两侧楹联令人赞叹。“清静致虚归命本,无为流化了心源”。寥寥数笔,字字珠玑,昭示了修行的境界,道教的博大精深。道家认为:”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人的天性清净本然,只要排除主观杂念达到虚极,才能回归生命的本真,才能认识生存规律,“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摈弃空凭主观臆断行事,这样才能达到本心之源。深山藏古寺,轮回凡尘中;深秋舞落叶,四季木鱼声。</p> <p class="ql-block">  千山木鱼庵院内三株古银杏树,在红衰翠减的深秋时节,满树着金,叶落成毯,在阳光、庙宇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尽显古刹神韵,呈现出一道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绝美景致。木鱼庵周围的山峦上、沟壑边,五彩斑斓的柞树、霜叶丹红的枫树,也在尽情地绚丽着深秋的色彩。唯有那傲然屹立的古银杏树,一抹最灿烂的金黄色,光芒四射,别有一番生机,把此刻的千山渲染到了极致。昂头见满目金黄,俯首亦是遍地灿烂。古银杏树上、树下的黄叶交相辉映,把木鱼庵装扮成一座金色殿宇,漫步木鱼庵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中,恍若进入金碧辉煌的天上宫阙,徜徉在如此美景中,让人忍不住沉醉其间……</p> <p class="ql-block">  千山木鱼庵,对于鞍山人来说,是个永远不可忽缺的存在。更何况,历史发展到今天,那一处巧夺天工,在饱经沧桑的古建筑群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木鱼庵,仍然屹立在那里,已成为千山宗教文化的瑰宝。在丹凤山下、中会寺西边的木鱼庵,虽己越过两百年的云烟,至今仍闪烁着苍劲的光辉。 千山的“木鱼庵”是全真道华山派始创的道观,在千山宗教历史上,华山派是继龙门派之后传入千山的,华山派的创立者是王重阳的弟子郝大通。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只要说起这些古人,脑子里都会浮现电视作品里的形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全真道华山派第20代道士孙嘉文,云游千山,创建“西海宫”,在千山建成华山派第一座宫观。后来传入的金山派,与其他道教派系组成千山道教体系。因为,千山全真道龙门派影响最深,华山派次之,所以,在千山民间就有了“龙半天,华一角,金山没处找”之说。</p> <p class="ql-block">  入秋以来,我们“八会村”全体村民之所以先后三次探访木鱼庵,也是缘起于对银杏树的追宠。据记载,千山的银杏树寥寥可数,百年以上的有三处,龙泉寺、无量观各一棵,木鱼庵有三棵,这三棵银杏树已有五百多年的树龄,一棵为“雄树”,两棵为“雌树”,三棵树紧紧相依在一起,阴阳互补,和谐共生。每逢深秋时节,“雌树”上会结出大量的银杏果实,而“雄树”则是枝繁叶茂,满树金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行至坡上,放眼望去,木鱼庵山门与钟鼓楼由西至东一字排开,布列于大山之间,与山峦树木融为一体,洞天福地,蔚为壮观。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三棵高大的银杏树矗立在木鱼庵山门一侧,这座古朴的木鱼庵掩映在三棵苍劲的银杏树下。进入山门,只见游人寥寥,一派幽静、肃穆气氛,古木参天,银杏灿灿,松柏郁郁,红豆青青。那映在黄、绿树丛中的寺院,青砖院墙,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之中。银杏树高大挺拔,气势非凡。它高几十米,相当于十几层楼房那么高。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远远望去,像三位威严的卫兵,挺立在山门旁。叶子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秋风中,随风飞舞的银杏叶如金色蝴蝶,又像一把把黄灿灿的扇子,扬扬洒洒飘落在庵内的甬道、台阶和树下的石碾上,仿佛黄金铺就满院,甚是华丽壮观,与素衣坤道、古朴庵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令道教圣地愈加神秘玄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月亮门,便进入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院内各殿依山势而建,庄严而不失清雅,肃穆亦不乏生气。在靠着护坡营造的山腰平台上,紧依着大山,一座三间四柱的殿堂悄然坐落,那殿宇的柱子是石头做的,与南方祠堂的制式相似,据说这种制式的主殿,是千山的唯一。院子里放着一个农家碾盘,一种山里农家的感觉油然而生,据说这个碾盘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色彩厚重的硬山式砖木建筑,从容淡定地向人们述说着沧桑过往,彰显着历代道人苦心修炼、济度苍生的成就功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木鱼庵”内有一石碑载记:“自大清定鼎以来,传说此地有玉皇庙基一所,号曰木盂庵。遂募化十方善人君子,共成胜事,建大殿三楹,塑圣于中央,以悦游人之瞻仰”。碑文不仅记录了木鱼庵的曾经,更鉴证了它历史的久远。</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道观的开山祖师是全真道华山派第20代崂山道士张信兴,建筑是清嘉庆二年(1797)募化创修的。算起来也经历了两个世纪了。此地原址是座玉皇庙,叫“木盂庵”,后来经过道士们的辛勤努力,直到张信兴羽化之后,才建成“茅庵三楹”,更名为“回龙观”。到了清咸丰四年(1854),曲姓善士来“回龙观”游历,发现道观凋敝,与华山派第25代道士杨宇全发愿出资辅修道观,后来将草房改成了瓦房,还增建了殿宇、钟楼、围墙和山门。他也拜在杨宇全门下为徒,赐法名曲万明,成为华山派第26代传人,至此这座新修复的庙就改名为“木鱼庵”了。绕过三清殿,穿过窄巷,拾级而上,在靠近寺院一侧,有一块龟状巨石,据说在它的背上和脚下散布着一些“远古符号”,考古界说它是古人类崇拜的“神龟”,也叫“石龟”。转到巨石正面可以看到形似一猫一鼠在对峙,传说中把它叫做“睡猫石”。民间故事中说:早年庙上闹耗子,遂养了猫,可是因为道人吃素,猫都饿跑了,最后请来了这尊石猫才算消除了鼠患。顺着石龟向右是刚刚建成的玉皇阁。我想,无论有多少种传说和说法,千山木鱼庵从清乾隆时就屹立在那里,至今己越200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恰好也说明木鱼庵这一古建群,见证了千山大地乃至钢都鞍山几百年历史的风雨沧桑。至于疑惑,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将来做进一步考证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石阶上行就是朝阳洞,这里曾是道人修炼的地方。绕过朝阳洞继续往山顶攀行,登顶就会看见“木鱼石”。那是一块单摆浮搁在“丹凤山”最顶端的巨石,有四五米高,酷似僧尼、道士念经敲的木鱼状巨石,也就是木鱼庵因其得名的木鱼石。就像“中会寺”、“龙泉寺”分别都有“净瓶峰”一样,这里也有一块与“无量观”“木鱼石”同名的石头。相同之处是它们都能够被敲响,不同之处是体量不一,此大彼小,还有一个就是此石的外观颇似木鱼。依照离我们最近的民国时期的手绘图纸记载,现在的“木鱼庵”已经今非昔比,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木鱼庵曾得到修缮。文革时期,1966年8月,被红卫兵砸毁,近200年的古迹毁于一旦,又一次成为废墟,守庵道人也随之离去。</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1996年,一谷姓女子游山到此,感觉与梦里梦到过的地方完全一致。或许这一切的因缘,都是祖师的慈悲指引,遂决定出家到此修行。木鱼庵的今天,与谷道长二十余年所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如今的规模已经是重新修复过了,只有那大石头柱子的殿宇,还残存着古代道观的风范,述说着那过往历史的沧桑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木鱼庵”,我们便沿着“驴友"踏出的山路向木鱼峰进发,木鱼峰位于卧牛峰东边数十米,由西南向东北斜向而下,其山脊骨突起如鱼背,东面是数十米高的峭壁,西面是斜而向下的慢坡。峰顶之上浮一大石,长五米有余,高约两米,中间粗两端细并呈椭圆形,其形状极像一个木鱼,故名“木鱼峰”。峰上有三百年以上的古松百余株,笔直挺拔,老枝如虬横空出世,将木鱼峰隐抱其中。著名诗人刘汉林诗云:“青松环抱紫岩倚,浮石横身显崛奇。风起似听梆子响,轻敲慢打令人痴”。站在木鱼石旁,极目远眺,五龙宫、慈祥观尽收眼底,远处大佛寺菩提塔的倩影依稀可见,可谓奇峰连绵,层峦叠嶂,色彩纷呈,景色如画。</p> <p class="ql-block">  从木鱼峰顶峰转向另一侧的五老峰,我们背上备好的行囊,随着外地的“驴友”,沿崎岖的山路前行,穿过一大片茂盛的油松林,油松林的叶子油亮碧绿,在路两旁,生机茂盛。穿林过岭,眼前一条陡峭的山坡出现在我们面前,山坡顶端就是五老峰 ,它位于中会寺东北。由东南向西北并列5个峰头,过去峰下有5座墓塔,故以五老命名。第一峰头崖石向外突出,状如牛首,对面山坡有一柱石,圆如满月,因以形成“犀牛望月”。第二峰头呈三角形,岩不显露,缝间生松。第三峰头顶部微圆,南侧沿岩外突,状如屋檐,形成一石棚,称石庵。第四峰头较小,石顶显露,上有松树若干株。西北峰头为主峰,顶阔,可容数百人。穿越在千山五老峰的深秋里,走入萧瑟的画卷里,在时间的迴廊里,看时光流逝,邂逅一树落叶,轻沾了一身清霜,送走了千山春夏芬芳。山野里,深秋已经放飞自我,满树满枝的秋叶,已经呈现出极致的美丽,惊艳了我们的眼眸。我们踏着厚厚的秋叶,去寻找这一秋的回忆,在慢时光里,去寻找记录着所有的美丽的斑驳痕迹。深秋的颜色浸了霜显得更加有韵味。或许是因为我们对千山的热爱,也就对一切枯萎凋零才会释然,在季节深处,所有的深情告白,都是值得尊重的。</p> <p class="ql-block">  双泉峰 位于老祖峰东侧,为五龙宫南最高峰。峰头是老祖峰的东山和双头峰的西山脊,与仙人台北脉会合处呈三角“丁”字形,峰巅上无岩石,为千山两大土峰之一。北坡较陡,乔木密布;南坡较缓,处处油松,林间有著名的双井和双泉观遗址。双井一在树下,一在乱石间,相距咫尺,水味一甘一苦,屡试不爽,因而此峰因双泉得名,故为双泉峰。当代著名诗人刘太林诗云:“缓坡岩上土堆成,古观遗踪剩野坪。不见双泉尝两井,一甘一苦味分明”。在千山双泉峰的山梁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千山深秋的浩瀚,也有微微的寒意。千山的柞树叶簌簌落下,踩上去松松软软,有的叶子被风吹去了远方。桑树叶子红得正好,在路的两边,一行一行,也是好看。迎风的,不惧寒凉,向着清寒深处盛放,决然毅然,亦不问归处。人间之事,就是如此,万事万物各有关联,也各有归处,自古如是,亦是自然的变迁。人生至此,又走过了一秋的时光,方觉,所谓岁月静好,原来就是各有归宿。</p> <p class="ql-block">  双头峰 位于双泉峰东。有两个峰头,故名双头峰。西北峰头为石峰,上分高低二台,高台近10平方米,上有一风化石缝,内长一松,状如凤尾,顺台而卧,故名卧松台;低台较阔,为弯月状,台中有一松,虬枝横发,与台并立,成一奇景。东南峰头为主峰,景色秀丽。南面悬崖沿上有古庙遗址。坦途⾏尽,荆棘丛⽣的野径令⼈望⽽⽣畏。历经近两个⼩时,总算是苦尽⽢来,抬眼望去,双头峰现于眼前,究于所知有限,虽然多次到此,竟不知此峰为何峰?登上双头峰,眼前陡然⼀亮,东南西北,四周尽收眼底。北望⾏时路,丛林莽莽,野径隐没,⼀时忘却所⾃何来。西望慈祥观,宛如⼿指头⼤的积⽊,嵌如丛林之中,更远处,阳光下,⼭野也镶着⾦⾊。双头峰两峰相对,遥遥相望,如若情侣,怪不得谓名双头峰。北望辽阳汤河⽔库,犹如碧珠滚动在隐没的⼭峰间,与蓝天相接,天⽔⼀碧。群⼭之间,到处是五彩缤纷,在阳光的映照下,灿烂夺⽬。⽽脚下,沿岩边有⼩路可探往对⾯⼭峰。因时间有限,竟不能抵达彼岸,暂时留下⼀份⼩⼩的遗憾。站在峰顶,不由⾃我陶醉,为这⼀⽚美景,为这⼀份征服,为这⼀次成功。⼀程⼭⽔⼀路情怀,恍然间,许久不曾理解的千⼭之迷得以诠释。不正是这⼭的宽容万物,禁得起绿荫掩映的美艳,耐得住万⽊成枯的寂寞,受得了荆棘密布的迷途,看得开天⾼云淡的雄阔。⼈⽣,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包容这样的沉着么!回⾸苍茫处,已然是归途。</p> <p class="ql-block">  莲籽峰 位于木鱼峰东北百余米处。远远看去,翠松茂密,山脊骨突起一石峰,高数10米,顶平,如莲蓬。上面浮放一圆石球,象跳出莲蓬的一粒莲籽,故名莲籽峰。四周为峭壁,光滑如磨。峰西南处有一平台,可观莲籽台,名为观莲石。峰上有古松百余株,峰下有梨园,溪泉潺潺,五龙峰老龙潭就在这里。千山的莲籽峰它神秘如女子;它不语如老人;它静止如秋水。更有那鬼斧神功的奇石,青翠俊秀的奇松以及变幻莫测的云海……难怪当代著名作家刘太林写诗赞曰:“芙蕖突出巨蓬横,神秘落珠莲子青。峰下倘佯香雪海,身边潭水映苍冥”。站在它面前,才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抬头仰望广阔的天空有点呈乌蓝色,像是那种用狼毫大片大片挥洒上去的。脚下是巨大的观莲石,其实就是凹凸不平的大石块,块面上坑坑洼洼,却又不失特有的别致。出于一份怜惜,我们的脚步也变得轻柔起来。山壁上吊挂着的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千奇百怪,令人叫绝,每一块都各具情态,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逼真。高处的悬崖上,云朵变幻多姿,轻轻地飘在石阶边缘,让你情不自禁的想伸手来感受它的柔软质感。云,时而升高,妖媚得仿佛要把你吞噬;时而沉淀,仿佛会看见崖底的一切,可总是看不到。秋风微拂,四方云幔,从群峰之间穿过,正如古诗所道:“处处真成银色海,青青独峰高。”</p> <p class="ql-block">  千山子母峰 位于双头峰东北。峰头高低错落,西南端为主峰,主峰周围有石峰数10个,大者如巨塔,小者似立人,故名为子母峰。峰头高低错落,其中有一座约几米高的细瘦石峰立于群峰之隙,形似一中年女性,头、腰轮廓分明.五官依稀可辨,显得慈祥端庄,面向东南引颈而望,似在盼夫回归。一小峰紧附其前.似儿子偎依母胸,面对其母,稚气可掬。当地传说只要是想生而暂时没有生的夫妇在这座山峰前诚心的跪拜,来年就会生个胖小子。千百年来,人们把子母峰当作"大地之母"和"生命之源"来崇拜,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和不少游客都纷纷前来祭拜,求子,求财,求平安,渴盼大地母亲赐福于己。</p> <p class="ql-block">  张爱玲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的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山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即便曾经我们的世界坎坷曲折,尝遍人间百味,但往后余生,我们只想将春夏秋冬的过往细细品味,只与山清水秀的千山形影不离,撷取一朵千山的白云画心,纳一缕秋风运笔,让所有的风花雪月旖旎在千山里。常说秋之为美,落叶为念,这是对深秋千山的欣赏,同时,也是对未来日子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不就是一手烟火,一手诗意,欣喜于每一个相同又有别的平常日子,以抵消这无聊与庸常。深秋这个时候,若不去千山欣赏落叶,真的是会遗憾的。虽然霜降已过,但千山的山梁上,会有万千秋叶簌簌落下,纷飞起雾,也算是一场深秋的盛宴,也是蔚为壮观的景象。我们走进千山深秋的画卷里,会蹲下来,将飘落的树叶拾于掌心,细数那些清晰的脉络上有多少沧桑,清点岁月中生命有几条路径可走,不知不觉,又陷入了对生命的感觉,也关联起了自己的故事,细细品味,不忍离去,这亦是一场清欢。</p> <p class="ql-block">  路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八会村”全体村民表示:“我们要像千山松树一样,枝繁叶茂时守住自己的初心,叶落时默默地积聚力量,不畏人生风雨,不惧生活艰辛”。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而拼搏,哪怕扛下再多的人生重负,也要砥砺前行。我们要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哪怕咽下再多的苦涩,也要向阳而生。</p> <p class="ql-block">  时光不老,季节更迭,我们在千山深秋的风景里,既有穿越山峰的快乐,也欣赏到了深秋的美韵,让内涵丰富的千山美韵,流淌成了我们人生岁月的画卷。看着秋叶翩翩落下,也给这个深秋的季节增色不少,风景之中,或许落叶就是千山的配诗,落叶的梦里也一定藏着诗意。看着千山的落叶,忽然想起了林清玄所说:“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落叶也如同我们的生命,无论经历什么,都要有乐观的心态,让心飞翔。岁月风情不减,季节意韵含香,深秋千山的美丽风景,如画卷一般一层层展开,诠释四季不同的意境。在千山的光阴里,那些我们穿越山峰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在繁华落尽的时候,都显现了出来,清晰而骨感。不管春夏秋冬,任何时候,只要我们内心有美好的向往,激情似火,生命灵动,美好之意便会贯通心脉与天地。虽然韶华不再,但是能与千山时光缠绵,对语人生,缱绻如斯,也是岁月之静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深秋的千山时光里拔涉,在落叶铺满的山路上,静静走过,任凭柞树叶落在肩上,用心欣赏千山深秋美丽的景色,让自己迷失在一片浅黄深黄之中,恍惚着,也清醒着,清澈而透明的颜色,盈心美好,便有了温馨、惬意的感觉。 人生,就是一场长途跋涉。山一程,水一程,一程又一程的坎坷,一程又一程的风景。只要坚持,哪怕再艰辛,也能抵达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30日于耕读斋)</p> <p class="ql-block">  总编:张振举</p><p class="ql-block"> 副总编:曲德家、刘明忱、</p><p class="ql-block"> 总监: 孙冶</p><p class="ql-block"> 主编: 孙飞</p><p class="ql-block"> 编审:聂金萍</p><p class="ql-block"> 执行编辑:孟文英</p><p class="ql-block"> 责任编辑:聂金萍</p><p class="ql-block"> 美术编辑:丹青</p><p class="ql-block"> 摄影:陈红梅、李素宏、聂金萍、何玉敏、郭亚芬</p><p class="ql-block"> 校对:金萍</p><p class="ql-block"> 音乐:云飞</p><p class="ql-block"> 撰文:耕读斋</p><p class="ql-block"> 版式设计: 慎思</p><p class="ql-block"> 后期制作:辽河</p><p class="ql-block"> 地点:千山“木鱼庵”、“木鱼峰”、“五老峰”、“双泉峰”、“双头峰”、“老祖峰”、“观莲台”、“莲籽峰”、“子母峰”。</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2年10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