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老窑货——刮大碗的碗

小溪连湖

<p class="ql-block">福山当地资源丰富,煤炭、陶土,地下水位也很浅,又有下河长年有水,具备了陶瓷生产的三大条件。民以食为天,食用碗来盛,所以聪明的福山人,在一千多年前首先选择生产碗。福山最多时有五十三座窑生产,生产规模之大,人员之多,没有那一个村相比。碗的规格非常齐全,总体上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的人们喜欢喝酒和盛咸菜用,中号的当地人用作喝粥喝汤,大号的外销最好,外地人大多用来吃面条、吃馄饨和盛米饭。所以三种规格碗不愁销路,当地流传下来的四句口头语是:渭头河的瓮,八陡的瓶子,福山的碗,博山琉璃。</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福山还不叫福山,因村里有几处山丘,形似疙瘩,最早起名为“疙瘩湾”。那时候的碗是手工制作,福山人人都会刮碗,走进福山,不管在工厂还是在各自的家里,到处是刮碗的场景。制作碗的这道工序叫刮碗,碗有三种规格,刮大碗的时候人们称为“刮大碗”。“疙瘩湾”和“刮大碗”有俩个字同音,久而久之,依刮碗的场景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刮大碗”了。在当地人的认知中,“刮”和“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搁”字又说的顺口,所以人们又大都称呼为“搁大碗”。现在福山和福山邻村的老人依然把“福山”叫做“搁大碗”。这便是“疙瘩湾”、“刮大碗”、“搁大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黑碗配粗陶匙子,这款陶汤匙恐怕很少人见到。</p> <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又在黑碗的基础上,改进工艺开始生产白碗。</p> <p class="ql-block">福山陶瓷厂成立后,改进工艺,更新换代,七十年代后,开始生产细瓷碗。</p> <p class="ql-block">四种规格的鲁翠瓷碗。</p> <p class="ql-block">鱼碗。</p> <p class="ql-block">碗现在依然是人们日常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有的外地做大席还是用碗盛菜,称为几碗菜或十几碗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