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寺惊魂

蓝月亮

<h3> 这篇日志写成于本月9号深夜,担心引起涉及的亲友同事们恐慌,同时也担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故一直没敢公开发出,时间过去了11天,确认安全了,才发出来作为疫情时期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见证。<br> <br> 疫情肆虐,很久没出门憋得难受,贵阳十月初解封以来,疫情控制得很好,天气不冷不热的非常舒适,实在没忍住,7号那天和老伴挑了个交通方便、人迹较稀少的地方——泉湖公园,去放风。<br>  谁知道这一去,太巧又太不巧,一周的心理历程,也算是疫情期间的历史记录。<br><br></h3><h3> 泉湖公园位于白云区,坐地铁2号线可直达(公园美景详情将另文描述)。</h3> 扫码、测温一样都不少的到了站,出站对面就是近几年逐渐红起来的“西普陀寺”大门,去年来过,知道寺院后门直通泉湖公园,打算抄近路穿过去。<br> 寺庙门口一保安守在那里,事先录好的小喇叭不停地反复播放“请主动扫场所码、测温、出示72小时核酸证明”……<br> 前两项没问题,但从11月3号起,贵阳市官方就公布了新的防疫政策:居民乘坐公共交通、进入超市、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不需要再出示核酸证明,只要扫码测温、戴好口罩即可,并且现在设置的居民“愿检尽检”核酸监测点竖着牌子公告居民“无需五天一检”,因此我们已经几天没做核酸,无法出示“72小时核酸证明”,只好放弃寺庙这条捷径,绕道右侧转过去那条路上的“东门”进入公园。<br><br>  <b>又谁知这一绕,反倒救了我们,避开了和一名新冠阳性确诊患者的“同时空”。</b> 一切都顺利美好,进入公园后沿人迹稀少的登山栈道拾级而上,直奔山顶。 放眼眺望,视野开阔,景色秀丽,山上一簇簇枫树叶红的像一簇簇火焰在丛林里燃烧,泉湖在山下静静地发出碧绿的波光。 泉湖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云楼”,造型独特: 这是在山顶俯瞰西普陀寺全貌。 开心极了,在山顶流连了很久,看够了才从另一条小路下山。沿途两排银杏黄橙橙的树叶迎送着我们。<br> 下山后在湖边又转一阵,游人也很少,一群老头儿坐在草地上放风筝,几个孩子在草地上嬉戏打闹。<div>  我们在湖边又流连了很久。</div> 一切都很平静、闲适,惬意,没有任何值得担心的迹象。<br>此时已正午时分,公园里的美食坊没有开张,只好往公园外面走。 <div> 到了普陀寺后门处,见不断有人进出,似乎并没有查验“72小时核酸”,我们过去一问,守门的保安说:只要扫码测温就可以进去。<br>  大喜,这一来抄了近路,可以少走好远一段。<br></div><div><br></div> 这是进入西普陀寺拍的第一张照片(时间是12:56时) 遵嘱扫码测温后进入寺院,因去年来时到处看了个够,今年就没再多逛。<div>  此时太阳出来了,寺庙院子里几棵银杏树在阳光下黄得透亮,映衬着寺庙的红墙黄瓦,古典优雅,又勾起我兴趣,边走边摄,到了大雄宝殿前,见两张木椅很干净,也没什么人,老何很饿了,我们坐下把带去的苹果核桃仁等拿出来吃了,一来充饥二来减轻负重。</div> 其间不时有三两游客路过,偶尔有人停下拍照,依然和公园里一样平静、闲适,惬意,没有任何值得担心的迹象。<br><br> 这是在西普陀寺蹭拍的最后一张陌生青年结婚纪念照(时间是13:31时): 肚子填饱出了寺庙,准备去马路对面坐地铁回家,发现地铁口附近很多小吃摊,还有很大一片游乐场,还是很少的人,我们忍不住又吃了点馄饨、酸辣粉,图片逛了一圈游乐场才坐地铁回家。<br> <div>  到家已经下午3点多了,当天很累没再出门。</div> 8号晨,我照旧去广场练空竹,老何绕广场步行锻炼,回家后如往常一样:做饭吃、午睡、傍晚我去游泳锻炼。<br> 一切如常,没什么异样。<br><br> 9号是单位退休人员集中学习的日子。<br> 老干处换了新处长,同时退休支部要换届,履行一下程序,因此部分老干到大同街学习室例行集中学习。<div>  新处长张豫和大家见面,我们按规定签了“垃圾分类承诺书”,通过了支部换届人选。</div><div><br> 会后和同事们一起中餐后回到家,和平时一样刷手机看看新闻,突然看到微信里几个贵阳官方公众号发布的疫情通报:11月8日贵阳市新增7名确诊病例,其中有6例在集中隔离人员中发现,1例是外省来黔人员中发现。</div><div><br> <b>就这一例!要命了!惊出我一身冷汗。<br> 流调溯源明确:该病例7号活动过的地方里赫然写着“泉湖公园西普陀寺”!</b></div><div><b> 正是我们去的那天那地!</b></div> <p class="ql-block"> 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我自己得了新冠会怎么样,而是万一我不幸感染了病毒,那么我去过的游泳池、广场空竹群、单位的老干活动室、今天中餐的新凯里……其间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接触了多少人,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头皮发麻。</p><p class="ql-block"> 几乎没有丝毫犹豫,立马拉着老何出门,步行到对面文化路口便民核酸监测点,自费做了核酸。</p> 做完核酸回到家也不敢午睡,继续在手机上查看疫情信息。<div>  此时官方又发布了紧急寻人:该病例11月7日9:20—12:00,到过白云区西普陀寺(没有泉湖公园),和该病例轨迹交集的人员需立即主动向社区报备并开展“三天三检”,严格执行居家健康检测。</div> 赶紧在手机上找出我拍的第一张普陀寺照片记录的时间:12:56时,最后一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下午13:31时,之后我们就出寺院了,刚好错开了通告发布的危险时段。<br><br><div>  心里略为松了点,但还是忧心忡忡忐忑不安,:疫情三年了,随着病毒不断变异,加上大部分人都接种了3针疫苗,这个病的重症和致死率已经很低。我本人则对于因疫情造成整栋楼、整条街、整个社区、乃至整个城市被封控、静默甚至拉走集中隔离的恐惧早已远远超过对病毒本身的恐惧。 </div> 尤其是9月中旬的“转运翻车事故”给心里留下的阴影至今浓厚,挥之不去,成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数遍祈祷:千万千万,别让我和那个确诊的女人“密接”过,哪怕是同时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来很开心的一次郊游,现在成了一颗可能随时爆炸的重磅核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傍晚看到当天(9日)的疫情通报:白云区新增4名阳性患者,其中有1名是前日确诊病例的密接者,另一名是确诊病例的“同时空暴露人员”。</p><p class="ql-block"> 白云区因此开始部分区域全员核酸,数条线路公交、地铁停运……形势一夜之间紧张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没有和她“密接”甚至没有“同时空”,尽管当晚我们的核酸结果报告阴性,尽管我们的健康码一直绿着,但从这时开始,我们夫妻停止了一切外出活动,自我宅家“静默”健康观察,做好被封控隔离、甚至拉到定点医院救治的心理及物质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很疑惑:既然她是省外输入病例,既然刚从外省入黔,为什么没有按照规定居家隔离观察,反倒放任她出来到处乱跑?她所在的社区防疫工作岂不是漏洞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心吊胆的宅家度过了整整一周,其间外出两次步行至核酸检测点自费检测,时刻密切关注白云区疫情防控信息及风险等级。</p><p class="ql-block"> 万幸这段时间内,白云区一直是“常态化管理”,几个散发病例也已经及时控制,确认我们没有危险了,心里绷紧的弦才算松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有惊无险的巧合过去了,但疫情造成的心理阴影不知道何时才能彻底散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