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景"一路歌

东城岳彩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题记</p> <p class="ql-block"><b>讲座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末,我接到了这样的大任务:被校长推荐给2022年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当看到校长发给我这个消息时,我感到荣幸之至,但更多的是惶恐不安!虽然校长的信息中给我交流分享的主题,点明了备稿的方向,可是我仍然觉得手足无措,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实话我是一个毫无“影响力”的教师,参加这样的培训会,有滥竽充数之嫌。让我做经验交流,我确实拿不出什么“干货”,再说我有什么经验呢?因此,我硬着头皮找到了校长,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亲自指点。在一番交流后,我有了思路,惴惴不安的心情也得到一丝平复。</p> <p class="ql-block"><b>准备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家后,我翻开自己积累的笔记本,打开QQ空间相册,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照片,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不如就说说自己参加工作以来自我成长的经历吧。于是,我以时间为纵轴,将每一次参赛前的忐忑不安、准备时的冥思苦想、赛后的酣畅淋漓用文字书写记录下来。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毕竟是给新教师培训,怎么成了我个人成长经历的分享呢?于是我就又厚着脸皮找到校长,寻求帮助,“你的出发点没错,可以将平时做课堂模式的探究融入进来,按照选模——观摩——研模——临模——创模这样的过程书写,内容就丰满了。”校长一语点醒了毫无头绪的我。对啊!我可以用比赛的经历为基石,把所得以关键词的形式拓展开来,内容就有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稿完成后,我找到经验丰富的远征主任,让她帮我做修改。尽管远征姐很忙,可是当我出现在她的面前,她总是干脆地说,“来吧!我们来看这段。”就是这样,文章的结构、过渡、语句语序……原本我的平铺直叙,在远征姐的手中就多了一丝趣味,让比赛的苦成为赛后的美味。还记得初稿修改后的那个周末,我想继续推行下一步——制作课件。这时,远征姐的微信过来了:小标题还需要再斟酌,你看“挫败与进步、磨砺中前行、反思后成长”符合吧?另外关键词的顺序还需要再调整一下……就这样,在远征姐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定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本想着用图片、文字完成PPT,不过又一想,思维导图是培训讲座的金钥匙啊。于是我找到了学校“活雷锋”——张志远老师,让他帮我手绘,当听到我的来意后,张老师二话不说,拿过文字稿就开始了操作,还笃定地和我说,“放心吧,画完后,我给你拿过去。”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如何将纸绘图转成电脑版的思维导图呢?杨校长得知我的难处后,干脆的说:“我电脑上有imiandmap软件,你去我那里做。不会我可以教你!”听到杨校这样说,我当时的心情别提多舒畅了。10月10日,就在我想着和杨校约时间去她办公室制作导图时,我接到杨校的电话:“你把手绘图给我拍照过来,我在学校,做完给你转过去。”原本可以早点回家休息的杨校,为了帮助我,硬生生的加班做完才回家。</p> <p class="ql-block"><b>讲座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长的历程是艰辛的,成功的喜悦是甜蜜的。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老师的帮助中,我完成了课件的制作。调试、配合、修改、整理、熟悉……一番准备后,我不再彷徨,反而心中多了底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月20日,我早早地来到会场,少了紧张,多了自信。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分享,而是带着领导老师的期望。终于,这个大任务对我来说圆满完成了。回想这段经历,真可谓一波三折,接到消息的彷徨——准备文稿和课件的感动——讲座之后的舒心惬意。这不就是经历,这不就是成长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种生活,经历才知其艰辛。有一种艰辛,体会方知其快乐。有一种快乐,拥有深知其幸福。有一种幸福,享受熟知其甜蜜。有一种甜蜜,来源于工作点滴。教师经历——人生最美的遇见。这次经历后,我也默默的告诉自己:往前走吧,不要怕前路坎坷,荆棘丛生,只要怀着一颗温暖坚强的心,再多的苦难又有何惧,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摸索,是一群人在为我开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附:培训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不为彼岸只为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知不觉,我已参加工作14年了,蓦然回首十多年的教学之路,可以说在不断的实践、困惑、反思中磕磕绊绊走过来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曾经的迷茫也豁然开朗。所以,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不为彼岸只为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挫败后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到校的第一天,校长这样和我说:岳老师啊!咱们这里缺老师,刚好老丛校长二线,你不是实习,而是直接上岗,这半年就教四年级语文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是我承担起了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两周后,学校开始听课,我是第一个要讲课的人。思来想去,我选择了《自然之道》的第一课时。百度了许多教案设计,看过了很多课例,甚至教学一线的老父亲也在给我指点,自觉得心中已经有了定数,可是到了课堂上,却一塌糊涂,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我总觉得这一节课时间过得很慢,我总在反反复复的重复一句话:“不遵循生物生长规律,自然法则就会被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节课下来,初出校门时的豪情满怀荡然无存,理想很果敢,现实很残酷,与名师的差距还很远很远,现实让我一度受挫,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位成功的老师不是花架子、而是不断思考、改变、行动!那一刻,我清楚的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下定决心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于是我又重新做了一名学生,网上学、和老教师探讨,工作之余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夯实教学基本功,紧跟学校要求,然后再把点滴收获用到自己的实践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磨砺中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秋季开学不久,师校下达了选拔教学新秀的通知,我选择的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比赛分为简笔画、才艺展示和说课三方面。简笔画和才艺展示,我是外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简笔画是照葫芦画瓢,才艺展示我用演讲来冒名顶替,我把全部精力用在说课上,大家都知道,说课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需要用理论来支撑的,于是我开始研究课程标准,本来理论基础薄弱的我,在看到这些文字就更提不起精神了,迫于比赛的压力硬是在啃读,一点点琢磨语句的意思,在反复的修改中,终于拿出了一篇自己相对满意的说课稿。可是学校领导初审后说我的太官方,只有理论,缺少灵魂,不丰满。于是在业务主任的梳理后,我完成了说课稿的最后整理工作。为了让自己提前进入比赛状态,我又搜集并观看优秀演讲者、说课者的视频,放学后在教室内对着桌椅一遍一遍地练习,回家后对着镜子练,睡觉前头脑中过着电影……就这样我如愿进入了决赛。然而初赛的说课变成了讲课,简笔画和才艺展示仍然保留。我开始了新一轮的准备,认真查找资料,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做好上课前准备——认真听取评课意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从这几个环节认真对待,亳不含糊。在其中,我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交流成果而伤脑筋;为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更精练而反复修改……不过,有付出就有回报,我获得了凌源市教学新秀、朝阳市教学新秀的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来,初出茅庐的我不再彷徨,在我们的学校里,能够独挡一面。2012年暑期我送走了教学生涯中第一批毕业生,也是他们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2014年9月学校任命我担任村小的业务主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样也开启了我教学历程中新的转折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我迎来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印象最深的是随机抽取的试课。因为对教材的不了解,我用了最笨的方法,就是事先准备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不过很幸运我冲进了前三名。同样也成为教学新秀选拔赛中的一员,30分钟教学设计、10分钟试讲、个人才艺展示、个人教学叙事。随着比赛难度的增加,挑战自我的决心也在增强,在一番努力过后,我再一次获得了朝阳市教学新秀、凌源市教学新秀,与之而来的还有优秀课、观摩课、课改先进个人、市级骨干教师、县级优秀教师等荣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反思后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几次比赛过后,我深切明白了学习的力量,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看到崭新的自己。而在这期间,几个关键词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关键词之一: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工作之余,书籍是我的伴侣,当然这里提的不是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而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起初对于理论书籍我是有着排斥心理的,为了让自己能够融入其中,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经常自己和自己打架,后来甚至有种一天不看书就觉得有种负罪感,非得看过之后才能安心。记得2018年入职东城小学时,校长推荐我读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时,读得并不顺畅,一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一些语言背景不熟悉;二是文中涉及的专业术语比较丰富,读起来有难度。因此那次读的时候我采用摘录、批注,实在读不下去就转移注意力,一天一小节。后来,我找到了和自己尺码相同的人,和同事共读,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担当者共读,也就是这样在一本本书中我领会到书籍带给我的新生:读书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那些文字让我的思想常新,激情常在,让我永葆新生的渴望,战斗的姿态,而这种精神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正如特级教师邓彤先生所说:“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因此我想说业余提升自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说的这里,有人会不解的问,我们应该读哪些书呢?我想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比如自我成长可以往专业发展上靠一靠,例如:《给教师的建议》《致青年教师》《教师的五重境界》《自己培养自己》等;管理班级更多的侧重于方法类的书籍,例如:《正面管教》《高手教师》等。总之,我想说,我们可以先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意识,往大一点儿说,是一种生命形态。因此,我建议:老师们,来读书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关键词之二: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李镇西老师说过: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生命不息,飞翔不止;生命不息,流淌不停。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第一,教育写作,能够促使你更好地实践、思考与阅读。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做。第二,让我们更有成就感和尊严感。一篇又一篇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教育文字,让自己看到了自己教育行走的坚实脚印,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清晰可见。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一个是教育文字中的自己,两个“我”交相辉映,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成就感,也是作为教育者的尊严感。第三,能够传播我们的教育智慧。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起码的责任感,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希望能够与人分享经验、共享智慧。如果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能够通过文字传播,那么在网络时代,辐射和影响的范围是无限的。第四,通过写作,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一个卓越的自己。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已经证明,坚持不懈的教育写作,能够使一个教师由普通走向卓越,由平淡走向幸福!第五,为未来留一份让自己或怦然心动或热泪盈眶的温馨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也有同感,“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2021年,我校加入了新教育实验校,这同样开启了老师们的写作之旅,从开始下笔不知何处写,到后来写作成为我们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每日的千字文打卡。当自己所写的文章被转发、被置顶、被设置成精华,心中多了窃喜,但更多的是坚持。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嘛:一个教师写三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要呼吁:老师们,请拿起你的笔,开始写,哪怕最开始只是很少,不过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说明就走出了一步,就是在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关键词之三: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荣誉固然可喜,课后反思也不容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让实践中的“感触”通过文字进一步提升。因此每一次课后,我会用下面6个问题反思自己:第一、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第二、对本课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第三、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第五、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第六、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因此在教学反思中我从这六点及时进行“复盘”,把整个备课过程、授课效果、其他教师的点评及个人感受进行整理和分析,用这种方式督促着自己不断前行。所以我想说:仅有忙碌前行的脚步是不够的,还应该适当地停下来沉思,通过写作、整理、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轨迹,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形成自己的成长模式和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二个反思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我们有必要把先贤的两句名言温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益多师是汝师”。亲爱的老师们:陶行知先生尚且每日四问:今天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我们为何不可呢?要知道只有用心去研究教育教学,才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才会活出自己的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关键词之四:积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对于我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积累教学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在多媒体资源中积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知识的传递过程,它也是文化的传承,为人师者,必先教好课!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努力的方向。几次磨练之后我开始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我在网上搜索课例,有窦桂梅、王崧舟这些名家大咖的课,也有国家一师一优课评优的视频课,因为每一课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一课也都有我所需要的专长,于是在众多课程中,我锁定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在欣赏王老师的课堂上将诗词运用拿捏得当的同时;我学习他对文章分析入情入理的方法;推敲课堂中过渡语的设计以及课堂中顺应学生核心素养的把控……所以在反复倾听后,我将其书写记录并推敲,然后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在教学活动、教育资料中积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包括每学年的教材备课、听课笔记,测试试卷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备课笔记可以把其中的教学反思按照课时单独整理出来,这对以后的备课帮助很大;听课笔记、观摩课教学资料可拆成活页,与对应的教案订在一起,作为下次自己改进教学的参考;每次测试试卷标明测试情况: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学生失误严重的题目做好标记并分析原因,有利于以后教学进行对照、借鉴和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中积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哪些教学手段乐于接受,对哪些问题总是疑惑不解,对哪些问题总是产生思维定式等等,我会把这些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附上解决方法,对以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积累语言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而学生犹如磁石般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的满足愉快,这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魅力!所以在日常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导入语、过渡语、提问设计、答题评价等方面,我会围绕教学内容,力求准确严谨、简练明白、生动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成功由积累,中休犹不可。所以,如果我们要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取得点成绩,积累这个条件虽然不是充分的,但确是非常必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关键词之五:远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近几年,我一直走在外出学习的路上,南京、大连、厦门、昆明,这不寻常的学习让我眼界变得开阔,心胸变得宽广。而每一次出行背后的推手(我的校长)都在默默的支持着我,还记得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不需要学多少回来,专注一点就好。哪怕什么都没带回来,最起码还能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因为没有学习任务的压力,因为保持“空杯心态”,所以每一次出行我都是收获满满。2019年5月,我走进了第九届全国名师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暨教学观摩高端论坛的现场,也就是在那次盛会中,我见到了自己崇拜的名师——王崧舟,《爱莲说》一课虽然是中学课文,但是在王老师的引领下,五年级的孩子们丝毫没有生涩之感,反而在分析莲与菊花、牡丹二者不同时,头头是道,这种烘云托月的教学方法和周敦颐的写作手法相得益彰,让我不仅感叹:所谓语文教学就是文化底蕴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所以南京之行让我努力成为“心中有情怀,肚里有诗书”的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 ”,同年12月,我有幸参加大连教育学院主办的乡村校长培训,在那次培训中,我得到全国试验学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黄宝国教授“差点教育”的点拨,即侧重关注学生发展,主张以学生为本,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使学生能够发现并发掘自身的潜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通过我们细心观察并分析每个学生,去关注学生身上的个性差异,在深入了解学生差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开发并利用好自身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身上潜在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得以发展和开发,让他找到自己在学校的幸福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果班级管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2021年云南昆明之行让我见证“问题学生”的管理妙招。在云南丑小鸭中学,我见到了曾经是叛逆、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甚至抑郁、自闭的“问题学生”,我见到了一个大爱的詹大年校长,我听到了詹校长一连串关于爱的关键词:敬畏、主体、个性、自由、投入、智慧。正如詹校长说:“人是关系的动物,社会是关系的产物,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一词尤为重要,建立关系的基础是爱,“把孩子养亲了,教育才有了灵感。”“把孩子养成了,他才会爱你。”“教育就是要多给生命一条出路,一条可以玩下去的路。”“教育不只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人’是不可以被淘汰的。”带着温度的话语触动了我,何为关系?怎样培养兴趣?如何在规则中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我想说: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我们要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师生关系。这样我们的课堂,学生才会欣然接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各位老师, 蛹的成长,需要在黑暗的壳子里积蓄力量,默默坚忍,痛苦裂变,最后才能突破自我,羽化成蝶,翩然而飞。人亦然。教师的成长是长跑,须有“韧”的精神,让我们心怀教育,不为彼岸只为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