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对卖鸡蛋的小女孩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卖火柴”和“采蘑菇”的小女孩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统一安排的周测题里,选用了侯德云先生的《谁能让我忘记》,文章讲述了一段卖鸡蛋的陈年往事。“我”在高考结束后苦苦等待录取通知书,通知书的到来既带来了激动也带来了难题。父母为了给“我”凑齐上大学的路费,想尽办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文里有这么一段:“那些日子,妈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为了凑够“我”的路费,活生生把芦花鸡给“抠”死了,仅仅是因为它两天还没有下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说继续写到:“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后面设置了一个问题:“小说的主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学生答:呼吁人们要爱护小动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课堂上念出同学们给的答案时,他们中的一些人笑得前仰后合,而有一些人依然一脸蒙圈,不知道大家笑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如果去问侯德云本人,他在《谁能让我忘记》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我猜想打死他,他也想不到要爱护小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因为时代隔膜,不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我完全理解。现在的家庭,即使是穷得供不起大学生,也有国家社会在兜底,各种社会保障,比如贷款、奖学金、大学生补助……上大学可以不花家里的钱,等工作了以后慢慢还,怎么可能为了几毛几分钱去“抠”鸡屁股,甚至把鸡给“抠”死?但是在文章中的年代,一位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作家,笔下的年代是物质条件贫乏的七八十年时代,他上大学的时候应该是和我卖鸡蛋的时间高度吻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我也是盯着鸡屁股的人。每五天的集市上,我就是那个卖鸡蛋的小女孩,而且集集不拉。一块钱十二颗鸡蛋的收入,是我们姊妹所有花销的来源,例如学校要收三块钱的报名费,偶尔要买的两毛钱的作业本,还有五分钱的大白纸(那样的一张大纸可以裁成16开或者32开纸,订成一个本子),还有三分钱一只的铅笔,二分钱一块的橡皮,当然,偶尔也会买一根三分钱的冰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是需要艺术的夸大的,我不知道侯德云有没有艺术性地夸大母亲“抠”鸡屁股和与母鸡索蛋的行为,但那种急切盼望母鸡快快下蛋的心里肯定是真实的,因为当年我也一样心急。如果按照他的标准,我应该也算是“抠”鸡屁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的“抠”对于文章中的母亲或许真的是“抠”,其实对于我来说只是“摸”。摸鸡屁股是一个技术活儿,开始我并不会,母亲会让我把母鸡捉来让她抱一抱,抱的时候顺手摸一下,有的鸡顺手就放了,有的让我扣在筛子下边,什么时候它因为下了蛋而报喜咯咯叫的时候,母亲才让我去把它给放出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课的同学问,为什么要扣着?让它自己下蛋就好了。我说你们不知道,以前的老鼠、乌鸦、狗,包括鸡自己都吃鸡蛋,如果不提前摸一下,把鸡扣在筛子里,很有可能等你收鸡蛋的时候,早剩蛋壳了,或者连壳都没有。而且以前的院子大,你如果不关注“临产”的鸡,你都不知道鸡把蛋产哪里去了。夏天迟发现几天,问题不大,倘若是冬天,很容易就把鸡蛋冻裂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母亲跟前天天看,摸鸡蛋的手艺不久就学会了,母亲会直接吩咐我去摸鸡蛋。母鸡下蛋也是有规律的,大多数母鸡会一天一颗蛋,而且非常守规矩,到时间就到固定的地方去下蛋,只有少数狂放不羁的母鸡随意性太强,想往哪里下就往哪里下,下完了还很低调,一声不吭的走开,所以才会出现鸡蛋被吃、被叼走的现象。所以被摸的鸡多是特殊鸡,属于母鸡中的另类。当然,也由于这类鸡难以管教,它们一般都是过年过节时,首选要被吃掉的鸡。除非它下蛋既勤快而且鸡蛋大,或者它有独门特技,会下双黄蛋,否则它的“鸡生”会很短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摸“鸡屁股”严格说来其实是摸鸡屁股下面的位置。那里如果是硬的,说明鸡快要下蛋了,可以请它入“筛”,如果下面干瘪的,那它就没有蛋,如果是有一点硬,但还不太硬,那它下蛋还得过几个小时,不急着让它把筛子占着,耽误其它鸡下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室里坐的零零后出生的孩子,大多数就没有见过鸡下蛋,更不要说听摸鸡屁股这样奇葩的事情了。我讲童年,当散文在讲,他们坐着听故事,全当是在听虚构的小说,不反复强调那是真的,他们肯定觉得是我杜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孩子哪里能理解“抠”鸡屁股的事,当年几乎家家户户的父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攒,一点一点抠,凑够了上学的路费。对于生活艰辛这样的词,只有经历了艰辛的人才能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不仅不理解文章中母亲“抠”鸡屁股,也理解不了父亲卖西瓜时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文: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也很无耻。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p><p class="ql-block">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爹,你也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p><p class="ql-block">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爹狠狠地瞅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把西瓜皮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样,文章后面设置了一个问题: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一位同学答,父亲是一个吝啬的人,另外一个同学答,父亲是一个不讲卫生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哭笑不得,不知道该怎么给我的学生们解释父亲的伟大、无私,父亲的含辛茹苦,父亲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生活经历的人,就是怎么解释也不能解释清楚当时的处境,我特别理解学生为什么不懂得感恩,不理解父母,因为他们现在生活的年代与上一代人成长的年代截然不同,他们没有经历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没有饿肚子的经历,他们不知道几毛钱、几块钱对于当年的我们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代沟造成的思想观念的天差地别。当儿子买一双几百块钱的鞋依然觉得与同学们相比较他的消费只是普通消费的时候,他是不会理解为什么他妈妈上大学可以几年不买新衣服,为什么妈妈不买饮料喝,为什么妈妈没有暖鞋穿。当他们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几个小时打游戏的时候,自然也理解不了为什么有的人会玩命地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的我是绝对不会拿着父母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去挥霍,更别说,大多数时候学费几乎都是借来的。每年开学,都是父母最为头疼的时候。挨家挨户借钱的情形历历在目。我怎么可能舍得在借钱上学的日子里睡懒觉,虚度光阴。如果那样,我真的就连下蛋的母鸡都对不起了,更不要说父母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道该怎么给我的零零后学生解释父亲不是吝啬,父亲不是不知道要讲卫生。我只能说同学们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才不能体会父爱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孩子普遍晚熟,一米八九的大个子,说话做事依然像我们那时候几岁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是因为现在的孩子都不穷了,所以才显得幼稚,还是穷什么也不能穷孩子这样的教育理念误导了家长,让我们的家长即使是不富裕,也“穷孩子”富养?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精神反倒富足,为什么物质富裕的时候,人的精神世界反而一贫如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卖鸡蛋的小女孩尚且懂得“我要读书,因为爸爸说了,不读书就会被饿死”,所以就会不厌其烦地盯着鸡,盯着鸡屁股,盯着鸡窝。然而现在的孩子,一有空闲就会拿起手机看,也是盯着几个小时不撒手,而且放下手机之后,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不是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一点苦难教育,不奢望他们能吃苦耐劳,能奋然前行,至少在读到《卖鸡蛋的小女孩》的时候,能理解生活的不易,而不至于答出“小女孩只是热爱卖鸡蛋”这样奇葩的答案。让他们知道,幸福生活是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出来的,它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p><p class="ql-block"><br></p>